古代的“两广”——广东和广西,虽地处南海之滨,但远离中原,且气候炎热,瘴疬弥漫,历朝历代要贬谪、流放罪官,才会想到此处。在秦代以前,居住在广东、广西两地的主要是少数民族。
粤语的“粤”通“越”字,本是古代江南土著称呼“人”的语音,后来代指越人、百越。这个百越,已经将两广地区都包括了进去。早期的百越民族有自己的语言。远古时期百越语的真正面貌难以再现,好在还有另一个“活体存证”——粤语。
比如,有时候,北方人听粤语,觉得怎么“颠三倒四”,把“公鸡”说成“鸡公”?这也是今日的壮语、苗语等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语法现象。
把修饰性成分放于核心成分之后,即状语放在动词后,普通话说“你先吃吧”,广州话说成“你食先喇”。这个特点影响到了词汇构成,于是“公鸡”成了“鸡公”,“母鸡”成了“鸡乸”。
历史上,百越、楚人、中原汉人如水流,交汇于两广地区。日久天长,水过留痕,粤语就成“鸟语”了。
楚人祭祀的场面 绘图/李楚杨
考古证明,楚人的祖先本来是炎帝的一支,后代的主要民族是苗族。它们和以禹为首的夏族战斗,战败后退到长江流域定居,组建部族联盟,当中较强大的就是荆楚。
后来周灭殷商,势力达到了汉水流域,荆楚归附于周,逐渐增强了与汉人的交流,特别是楚国和晋国争霸时,战争频繁,导致大量士兵和居民迁徙,更加强了南北语言交流,楚人学习汉语,其本族语言也渐渐与汉语交融,最后成为了汉语中的一支方言——楚言。
据方言学家李新魁先生的考证,公元前704年以后,楚国势力不断向东南扩展,并开始了与南越的交通和贸易,当时的百越民族都要向楚国进贡。公元前401年,楚悼王派吴起率兵平定百越,更进一步把楚文化及语言带到当地。
广州最早的名字就叫做“楚庭”。到了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又有一部分楚人逃到两广地区,楚言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南越王的虎符 《中华遗产》2014年11月
汇入两广地区的,还有楚方言以外的中原汉语。秦始皇曾经多次派兵平定南越,来自今天陕西等地的北方徙民到了广东,更有部分人定居下来,带来了中原汉语的影响。然而,派兵征服南越导致中原兵力空虚,“陈胜吴广起义”加上“楚汉双雄”横扫中原,秦朝很快就灭亡了。
曾经是秦朝将领的赵佗拒绝回到中原,在广东自立为南越王,建立百越国,并在番禺(今广州越秀区)建立行政中心,其子孙五世治粤。赵佗的老家就是今日的河北,他南下之举也带来了一批北方移民,逐渐改变了土著居民的生活习惯,传播了中原汉语。
到了汉朝,由于南越王的反叛和南方少数民族的反抗,中原统治者多次派兵入粤,兵燹消弭,商贾又盛。岭南乡音已不知不觉开始改天换地。
西晋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历史事件,又使不少中原汉人拖家带口迁徙到了相对安定的广东。
南岭中的大庾岭,山路崎岖,气候炎热,是古代两广与中原交往的障碍,南方割据政权的屏障,也是古汉语得以延续的靠山。《中华遗产》2014年11月
唐宋时期,广州及附近主要地区已多为汉族居民所居住,唐人张九龄开辟了大庾岭新路,方便了南北交通,使得更多北方汉人南下,尤其是一些学者、官宦南下后,带来了中原汉语书面语的读音。
方言学界的专家认为,在唐代,粤语逐步形成具有相对独立语音体系、词汇体系及语法结构的方言,同时又与当时的中原汉语共同语的语音有较为严整的语音对应规律,这就是粤语“古色古香”的主要原因。
现代粤语保留大量古代汉语的特色。一些词语,尽管全国各地方言几乎都有,但粤语却保留了古义,如“走”在古代汉语中并不指“步行”,而是“跑”的意思,粤语依然保留了这个意义,根据这个意义还衍生出了其他词汇,如“走佬”指“逃跑”,“走鬼”指流动小贩。这些词在人们喜欢看的粤语电影里频繁出没。
粤语的“古色古香”更体现在语音方面。现代广州年轻人所讲的粤语,依然存在九调,如“诗”“时”“史”“市”“试”“是”六个字,声母与韵母完全一样,但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六种声调,因此广州人一听就知道是六个不同的字。这可以比喻为字音在五线谱上的舞蹈,不通此道的人则很难感受其中的美感。
巧妙的还有韵尾,很多看似同音的字,实际要用不同的韵尾加以区分,如果不能理解,很容易闹出笑话,比如把“闲书”听成“咸书(黄色读物)”,前者为-n韵尾,后者则为-m韵尾;又如把“八”听成“百”,前者为-t韵尾,后者则为-k韵尾,这些特点普通话里没有,但与古代汉语接近。
【LESSON 每一天】
祝你
每天早晨起床都
靓到爆镜
遇见的每件事都
掂过碌蔗
生活中的每时每刻
四方咁口
摄影/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