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oncology
《肿瘤瞭望》于2014年初创刊,由著名肿瘤科专家徐兵河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肿瘤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肿瘤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药闻  ·  雷平在清华大学调研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工作 ·  21 小时前  
食安安徽  ·  滁州市召开食品召回工作交流座谈会 ·  昨天  
中国药闻  ·  做好稳外资“加减法” ... ·  昨天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  ·  科普 | 个儿大的就是激素草莓?这些谣言不能信 ·  昨天  
质安选  ·  原来AIB审核神器是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oncology

WCLC中国之声丨董晓荣教授:ctDNA揭示NSCLC脑转移患者的放疗效果和患者预后

ioncology  · 公众号  ·  · 2022-08-19 20:01

正文

点上方蓝字 ioncology 关注我们,
然后点右上角“…”菜单,选择“ 设为星标



2022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刚刚在维也纳落下帷幕。本届会议提供了为期四天的学术内容,包括多项中国学者的报告。本文介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在OA11口头报告专场和中国IASLC-CSCO-CAALC联合专场的两项报告内容。



ctDNA 测序揭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放射治疗效果和预后
OA11.06 - Sequencing of ctDNA Revealed Radio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Prognosi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is

01

背景

脑转移是导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死亡的主要原因。循环肿瘤DNA(ctDNA)来源于肿瘤细胞的坏死、凋亡和分泌产生的DNA片段,广泛分布于包括外周血和脑脊液(CSF)在内的各种体液中。ctDNA技术并已应用于脑转移的NSCLC患者。本研究旨在通过液体活检探索 NSCLC脑转移瘤放疗前后的 ctDNA。

02

方法

该研究共招募了30例接受脑部放疗的脑转移NSCLC患者。在基线、治疗后24小时(T0)和28天(T28)收集脑脊液和外周血。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ctDNA测序。

研究流程

03

结果

在基线时,血液液体活检和CSF液体活检观察到不同的基因组模式:血液中前5位突变基因分别为EGFR(44.4%)、DNMT3A(27.8%)、TP53(27.8%)、LRP1B(16.7%)和TET2(16.7%);而脑脊液中前5位突变基因为EGFR(50%)、ZFHX3(36.4%)、TP53(31.8%)、KDM6A(27.3%)和LRP1B(22.7%)。25例患者有配对的血液和CSF;配对血液和CSF共有的相同突变仅出现在9例(30%)患者中。

血液和CSF的不同基因突变模式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突变等位基因频率(AF)和重叠突变均未发现明显变化。与血液相比,CSF中的最大AFs显著增加( p < 0.001)。但肿瘤突变负荷(TMB)在血液与脑脊液间无差异。血液中的ctDNA AF可能与颅外治疗反应有关。

CSF最大等位基因频率增加,但TMB在血液与CSF无差异


28天时的血液-ctDNA清除与更好的总生存期(OS, HR =4.027, p =0.028)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HR =4.176, p =0.024)显著相关。这些标志物的预测效果独立于多变量 Cox分析中的其他临床因素。

患者的OS和PFS

04

结论

脑脊液和外周血的ctDNA基因组特征是独立的。外周血中ctDNA的减少可以预测NSCLC脑转移患者的良好临床结果。纵向监测脑脊液、外周血这两部分的ctDNA可能是预测NSCLC脑转移患者临床结局的有前景的方法。

05

董晓荣教授点评

ctDNA是由肿瘤细胞凋亡,坏死后释放或分泌到体液中,能够反映肿瘤细胞基因组特征的片段DNA。ctDNA作为一种有前景的预后标志物,在多个瘤种中均有报道,其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也在多项研究中被证实。2022 WCLC发布的OA11.06研究选择基线、治疗后24小时和28天作为ctDNA监测时间点,结果发现脑脊液和外周血的基因组特征有所差异,外周血中ctDNA变化可预测NSCLC脑转移患者的治疗结局。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拓展了ctDNA的临床应用范围,为ctDNA用于预测NSCLC脑转移患者放疗的预后提供更多佐证,有助于指导临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aPD1-MSLN-CART细胞对转移性肺癌的I期临床研究

WS08.13 - Activity of aPD1-MSLN-CART Cells Against Metastatic Lung Cancer in a Phase 1 Trial

01

背景

间皮素(MSLN)在包括肺癌在内的多种实体肿瘤中高表达。自分泌PD-1纳米抗体的MSLN CAR-T细胞(aPD1-MSLN-CART)通过靶向MSLN阳性肿瘤嵌合抗原受体T(CAR-T)同时自分泌PD1纳米抗体,发挥双重抗肿瘤免疫机制。

02

方法

我们开展了一项I期研究,评估aPD1-MSLN-CART过继细胞治疗5例化疗难治性转移性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静脉注射aPD1-MSLN-CART细胞最多两个周期。

03

结果

共筛选出40例患者,5例成功入组,2例完成1周期注射,2例完成2周期注射,1例在注射前退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或神经系统症状,且无剂量限制毒性。1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1例疾病进展。


1例患者2周期CAR-T输注后的CT图像


注射后患者血液中检测到瞬时CAR表达,并导致CD3+CD4+CAR- T细胞和CD3+CD8+CAR-T细胞以及细胞因子il -6、IL-10、INF-γ和TNF-α的改变。


2个周期输注后CAR-T细胞的变化

04

结论

这项研究结果为注射aPD1-MSLN-CART细胞在化疗难治性转移性肺癌中的潜在抗肿瘤活性提供了证据。

05

董晓荣教授点评

间皮素是一种肿瘤相关抗原,在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上过表达,而在大多数正常组织中几乎没有表达。aPD1-MSLN-CART是通过非病毒基因转载技术改造T细胞,使其表达特定嵌合抗原受体,在靶向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同时自分泌PD1纳米抗体,调动外源性与内源性肿瘤特异性T细胞,发挥协同杀伤肿瘤的作用。

前期研究表明aPD1-MSLN-CAR T细胞对于间皮素阳性的肿瘤细胞系具有显著杀伤作用。2022 WCLC发布的I期研究初步证据显示aPD1-MSLN-CART疗法在化疗难治性转移性肺癌中具有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为CAR-T疗法治疗实体瘤又带来一项有力的佐证。这项研究结果也为国产CAR-T疗法治疗实体瘤的研究进展增加了一抹亮色。

会议现场照片

专家简介

董晓荣
  • 三级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科/教研室 副主任
  •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胸部肿瘤科 主任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理事
  •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专家委员会常委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委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常委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 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 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END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