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扬子晚报
新鲜事、有趣事、不平事、离奇事、为难事,欢迎第一时间微信我们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恭喜!他们结婚了 ·  昨天  
人民网  ·  恭喜!他求婚成功! ·  3 天前  
新华社  ·  这条视频,送给每一个奋斗的你 ·  6 天前  
人民日报  ·  今天,请记住这些闪亮的名字 ·  1 周前  
人民网  ·  全能型强冷空气来袭!多地气温将创新低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扬子晚报

做完美国高考数学题,中国初二学生笑了:这是来送分的啊!

扬子晚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16 10:35

正文

文 观察者网赵可心

上次,中国式找零把歪果收银员给整懵了,这次,中国初二学生面对美国高考数学题,不禁感叹:so easy。

微博博主@张逗张花 最近做了个视频,让初二学生做10道随机抽取的美国SAT数学题。

SAT,也就是美国高考,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入学资格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其中数学部分占总分的1/3。

800分的数学题,中国人基本上都是满分,外国人680、750就已经算是高分了。

结果,第一个交卷的只用了2分42秒,6分钟就收齐了试卷。

再看正确率,43位同学,大约有一半秒杀了这份试卷。

这种题,我平时都不做的……第一个交卷的“小胖”,你很自信嘛。

中考才不会出这么简单的题。

如果参加美国高考,数学能满分吗?

——能!

希望初二的所有试卷都是这样的吗?

老师也表示,题目不超纲,在平时练习中只作为基础题。

“完胜”美国高考题后,同学们向美国名校大学生下了份战书,题目是这样的:

应战的Ben、Chris以及一位亚裔小哥Kevin,做题时的状态是这样的:

“我对此一无所知”

“Kevin把题抄了一遍”

“我只是需要帮助”

三位小哥一番挣扎后,给出了答案。

唯一做对的Kevin,好像是蒙的。

正确答案在图片里


数学专业的Chris表示,可能是败给了根号。

有网友调侃,这就是送分题和送命题的差别吧,难怪英国都开始引进中国的数学教材了。

看到Kevin算对的瞬间,想起了当年很会蒙的自己。

中国大学生估计也比不上中国初中生。

完整视频请戳(制作@张逗张花):

下面要说的这道小学数学题,

对于美国高中生来说,

应该不算难,

不过会抓狂……

最近,在常熟一所学校的老师

为“万卷书”“万里路”扩充思路

布置了一道“数万颗豆”的习题



这是一道二年级的数学课外习题

虽然有部分家长觉得这样的方式有些机械

但是依然鼓励孩子完成了作业

耗时二十天


然而,此次“数豆作业”过后

老师又向QQ班级群布置了新的作业

“数豆作业2.0”

要求孩子每天估算2000颗豆子

之后,老师继续布置——

换一种豆子(或大米)

继续数500颗…


这让其中一位家长觉得有些忍无可忍了

在他看来,孩子还是低年级

尽管有学数数的要求

但是对于数“一万”,

有些重复和机械,毫无意义

而之后的“升级版”作业,

尽管变成了估算

但是这习题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

有些过难

完全都是依靠家长完成的

意义并不大



这位家长把这些想法发布在了网络

引来了大量网友讨论

网友们中有不少和这位家长想法一样

觉得有些无聊,作业方式太机械


还有的直接“怼”上了

那看看老师这作业要不要批改

是不是每位孩子的作业都一一验证?



当然,还有表达对老师理解的

其中一位网友这么说

“我觉得还可以呀,数的过程,也可以给孩子有点提示。能不能用其他的办法来代替数,比如先数100个用天平秤称一下,这样孩子会不会很惊喜,然后对数字开始产生极大兴趣呢?以上只是个人想法,不能代替老师的。不过只是我觉得这个老师至少是用心了。我觉得最无趣的老师是死读书的老师。书上怎么写,就怎么读,那孩子听得才叫一个好困。”


那这道题目究竟怎么样呢?

教师的教学方法合不合理呢?

家长的“吐槽”又有没有道理呢?

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

常熟市教育局小学数学教研组专家徐老师


徐老师认为,根据教学大纲,此年龄段的孩子,需要培养其计数能力,而低龄的孩子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发展,对于量感没有具体的感知能力。于是,教师希望通过数豆的形式,培养孩子的量感。同时,“万”数作为较大的计量单位,可以让孩子在数豆的过程中培养其耐心和毅力。


同时,徐老师还表示

“教师的这个教学方式

从方向上说完全没有问题

而对于家长的“吐槽”

充分说明了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



徐老师同时表示,现在家长对于教学教育越来越关心,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以及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而教育则是“班级化”“大纲化”,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理念的不同,甚至还有矛盾冲突。


对于这种理念的不同,徐老师建议学校、家长两个层面,不要互相偏激,不要无限放大,“尝试多沟通,就能减少分歧,毕竟学校和家长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天天向上’。”


来源|观察者网(guanchacn)

延伸|姑苏晚报(gusuwb)


扬晚君近期精选(戳链接)

1.一对夫妻生的娃,DNA检测却是叔叔的,可爸爸是独生子!怎么回事

2.他在北京房价1400元时买了10套房,现在全是学区房,房里住的却都是…

3.优等生捅杀老妇整整74刀!瞒了14年,当年只想着“不能被爸知道”


看完小编只想说,

幸好小编早生了十多年,

现在不用上数学课了……

有同感的点个zan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