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关注春节假期后的“节后综合征”,特别是容易被忽视的留守群体的心理状态,呼吁亲人、相关部门、媒体及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与帮助。文章还提到需要调整心态,用亲人的爱、社会温暖、制度温暖来抚慰精神‘阵痛’,并采取措施根治社会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留守群体容易患‘节后综合征’
文章指出,相比返回城市的‘打工人’,留守故乡的老人与儿童更容易患上‘节后综合征’,因为他们久盼亲人,一朝团聚却又很快分离,心理上容易产生巨大落差。
关键观点2: 需要关注留守群体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文章强调,亲人、相关部门、媒体及全社会需要给予留守群体更多关注与帮助,比如想办法破解农村留守群体与‘空心村’难题,推进乡村振兴等。
关键观点3: 需要综合施策应对‘节后综合征’
文章提出,‘节后综合征’并非单向存在,需要进行‘双向化解’,即需要每个人能够调整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也需要用亲人的爱、社会温暖、制度温暖来抚慰精神‘阵痛’,并想办法根治‘节后综合征’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
正文
对于容易被遗忘的留守群体,需要亲人、相关部门、媒体及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与帮助。▲1月23日,山东省邹平市魏桥镇农民在年货大集选购灯笼。图/新华社发据上观新闻报道,春节假期,人们走亲访友、聚会娱乐,尽情放松。但假期即将结束,不少人却陷入了情绪低落、疲惫焦虑的状态,这就是“节后综合征”。
每年春节长假之后,不少人都会受到“节后综合征”、分离焦虑症的困扰。短暂的相聚后,又将是长期的分离,人们还没从节日的狂欢中清醒过来,又将继续奋斗,对故乡、对家人恋恋不舍,一时难以进入工作状态。这样的现象实属正常。
对此,需要人们能够调整心态,毕竟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对“节后综合征”,要能自我克服,将家人的期盼与不舍当成奋斗的动力,将身体与心理尽快调整到积极工作状态,让自己能够迅速回归正轨。
而容易让人忽视的是,相比于返回城市的“打工人”,那些留守故乡的老人与儿童们,更容易患上“节后综合征”。
在春节长假之后,“打工人”继续上路,社会的聚光灯都投向了这些来了又走了的年轻人,他们是社会建设的基石,值得受到更多的关注与呵护。
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忘记了同样为数庞大的留守群体。他们虽然在春节之后依然留在家乡,不用拖着大包小包外出奋斗,但久盼亲人,一朝得以团聚,却又很快分离,这更可能会让他们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一时难以从失落的情绪中走出。
对于容易被遗忘的留守群体,需要亲人、相关部门、媒体及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与帮助。
比如要想办法破解农村留守群体与“空心村”难题,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养家糊口,推进乡村振兴;也要彻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让外来务工人员享受本地市民待遇,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接家中老小到城市团聚……
对于在外打拼的人们来说,春节期间,也不应该只顾着自己玩乐,只顾着与同学聚会,和朋友把酒言欢,而应该多陪陪父母与孩子。春节过后,又踏上了返程的路,也要记得多和父母打打电话,多与家中老人们交流,多开导老人的情绪,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节后综合征”并非单向存在,并非外出务工人员的专属,而是“双向存在”,要进行“双向化解”,综合施策。
这其中,需要每个人能够调整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也需要用亲人的爱、社会温暖、制度温暖来抚慰这一年一度的精神“阵痛”;还要想办法根治“节后综合征”暴露出来的一些社会问题。
撰稿 / 戴先任(职员)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