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达叔天演论
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航务周刊  ·  【受权发布】2025年3月中欧班列全程时刻表 ·  2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MSC又在中国船厂订造8艘超大船 ·  4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展商推介】中灏国际,邀您莅临“2025国际 ... ·  4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浙江海港、福建港口与莆田市政府三方签约 ·  5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展商推介】中锐国际,邀您莅临“2025国际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达叔天演论

当广州卖出37万/平,京沪深距离50万/平就不远了。。

达叔天演论  · 公众号  ·  · 2024-10-20 21:45

正文

这是达叔的第1522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写在知识星球里,《深圳线下见面会,内部感想分享》,有兴趣的星球里自取。

明天,回上海。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Part1 位置

找到生态位里的排名

医疗说,作为一个在深圳生活了十几年的人,从来没从你分享的角度,想过深圳的发展史。

仿佛,你比我们深圳本地人,还要熟悉深圳。

达叔说,疏离感。

江湖上有一句话,距离产生美。

这句话的本质是什么?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对一个人,靠的太近,你就很难发现他身上的优点,看到的都是缺点,仆从眼中无伟人。

你在一座城里生活的太久,也不会对它有太多的敬意,你只能看到脏乱差,城中村,堵车堵的要死。

过分纠结于细节,就会低估自己所生活城市的生猛。

比如,上海人拼命吐槽上海老了、堕落了,看不到上海的活力;

南京人,天天在网上把南京黑的一无是处、体无完肤,苏州也是这个德行,提起自己也是骂骂咧咧的。

问题出在哪里?

自认为对自己的城市,对自己的公司,对自己的伴侣很熟悉,然后,产生了轻慢的情绪。

这种情绪,值得警惕。

比如,达叔身边有几个小伙伴,在做移民的生意,把国内的人,从上海等城市,要移到曼谷、清迈、雅加达等城市。

一下,就把我给看懵了。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种从高能级城市,往低能级的方向润,就有点超出了达叔的认知。

下面,是日本东京大学做的亚洲最强50城排名:

上海第3,深圳第8,南京21名,苏州27。

南京比台北厉害,比特拉维夫厉害,比多哈、比阿布扎比厉害,你问南京人,他们信么?

他们大概率说,呸,吹牛逼。

但这就是日本人,东京大学的排名,距离产生了美,他们提供了排名的科学维度,没有掺杂太多情绪。

其中,迪拜排名第15,广州排名第10,你要是和广州人说,你们广州比迪拜牛逼。

他们大概率,也是骂骂咧咧的,觉得你在吹牛逼。

西安和耶路撒冷打个平手。

郑州都能挤进亚洲前50城,河南人会产生错觉,是不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就是数据的作用,能清楚脑子里的很多情感类偏见,能认知到更多有意思的事。

比如,在线下会里,上来一个PPT,就是胡润排行榜。

让来参加会的家伙,先认清一下,自己的家庭财富,放在全国范围内,能排进多少名。

你要是让大家猜,都不好意思的说,应该能挤进前20%;

你问他,要是能进2%,开不开心?

都极其开心。

那能挤进前0.2%呢?

那就牛逼坏了,做梦都能笑醒。

排名数据一放出来,一个会场里,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挤进了前0.2% 。

但是,他们以前并不知道,自己这么有钱。

当他们知道后,出门走路,都会硬气很多,这就是新认知,带来的新勇气。

不会再向以前那样,每天垂头丧气。

人类是喜欢排名的,在排名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点很重要,会让你既不高估自己,也别低估自己。

高估不可取,低估也不行。


Part2 结构

拆分数据

在线下会里,有个做生意赚钱效率很高的家伙,在珠三角,开工厂,现金流很好。

说自己很苦恼,房子买来了不少,没赚到什么钱。

拆开一看,买都是大别墅,大平层,大标的,工厂,商铺之类的产品。

更关键的点,是时间点不对。

全世界的楼市,都是一个政策市,都会有波动,有的是跟随银根松紧、利率高低波动。

有的是跟随行政手段的推动、打压,进行波动。

没有波动,好不好?

不好。

没有波动,预期过分的稳定,就不是市场经济的特征。

符合市场经济,有波动的属性,才会有赚到大钱,这个逻辑放在股票市场里,也是如此。

如果追求市场平稳,痛恨波动,踢出波动,那就不是股票、不是地产,而是稳定性更高的债券市场了。

债券市场,就不是普通人能赚钱的,也不是普通人玩的赛道。

那能不能长期持有房产?

当然可以。

问题是,看你手里的起步资金,看你手里的现金流,长期持有的打法,是有钱人的打法,未必适合刚起步、又野心勃勃的穷人。

达叔最近密集在办线下会,在苏州,遇到一个小伙子,他买了苏州的房子。

一边签约一边问,达叔,我买了这个房子,明年拿到房本后,两个月就卖,能赚多少钱?

达叔第一次听到这么激进的问题,本能的问,你不是本地人,不是江浙沪的吧?

小伙说,深圳的。

达叔说,那就对了。

这种思路,符合你们深圳的风格。

当你知道每个城市的人口结构、来源,取向,年龄段,收入水平,城市核心区的未来十年规划,资金会砸向哪里。

再加上政策的松紧,不断放松,让你买,你就尽量赶紧买,让你卖,你就暂停,赶紧卖。

别搞错了节奏,别买错了城市,基本都能赚到钱。

问题是,大家听么?

不听。

因为,让你买的时候,绝大部分人普遍犹豫,并不相信会涨,让你别买的时候,又都一个个头铁倔强的很,拼命往里冲。

都是逆子。

再看成交结构,在线下见面会,有人要在自己的城市,买2000万的房子。

达叔本能的就问,你知道每年你所在城市,超过1000万的房子,二手成交套数,是多少么?

你不知道这个数字,就敢下手,如果是自住、只是改善生活,那当然是没问题。

如果还想增值,未来还想卖掉,就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以南京为例,2023年,总价位在1000-3000万之间成交的二手房,全年只有1213套。

也就是说,一个月,整个南京城,只有100套。

这个数字,在郑州,一个月,只有一套。

那你买了个寂寞,大概率就是跑偏了,几乎没有流动性。

另一个观察点,是什么?

就是1000-3000万,相同价位段的产品,新房很明显比二手房好卖,数量普遍都更多。

说明什么?

一种,有钱人都去买新房了,买更好品质的迭代产品,不去接你二手的盘;

另一个是,可能他们这些买到手的,在部分城市,因为总价约束,也砸在自己手里了,照样没有流动性,变成了真正的不动产。


Part3 戈培尔

对传播的理解深度

医疗说,你来深圳办线下见面会,深圳核心区在扩容,广州又出了个热点新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