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读
跟着我,选好书,读好书,用好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梁启超何以“饮冰”?|一叶识春秋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精读

你的说话方式暴露了你的情商:十分钟读完《关键对话》

精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3-10 19:59

正文

【精读君曰】


在面对难以解决、却又会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时刻”,你是否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应对?


这本书将教你利用各种沟通技巧,解决生活中难以应对的各种难题,成就无往不利的事业,拥有更快乐的人生。




关键时刻,你该怎么说话?


本文已获授权,来自微信公众号陶肚学思录:TaoduStudy

今天要给大家讲一本经典的书!这本书一经问世就高居纽约时报、商业周刊,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首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出版和再版两次为这本书作序,对这本书赞不绝口!

如果你想学习沟通,那么强烈建议读一读这本书。当然,读完这篇读书笔记也能够让你了解到这本书的精华部分。

PS:这篇长文6500多字,读完需要15分钟左右,如果你想快速了解这本书,开头有一个思维导图,可以在3分钟内了解全书梗概。

这本书的主题是普通人如何顺利完成关键对话,第一版出版于2001年,10年后又出了第二版。在这10年中,这个理论帮助了无数人摆脱了沟通的困扰,作者说有200万读者,到现在又是6年过去了,我想这个数字应该不会超过1000万人。

所以,如果你有幸读到了这本书,并且持续践行的话,那么你的沟通技能就很有可能排到全球前1%了,想想都觉得激动!让我们带着这个期待一起来读这本书吧!


下面是这本书的思维导图,为便于快速理解,我将书中9章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


一、什么是关键对话

关键对话不是指什么高大上的对话,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关键对话。

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朋友或同事本来谈的很开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双方竟然开始争吵起来,结果不欢而散,两个人都很受伤,甚至成了仇人,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一不小心,一段普通对话就有可能升级为关键对话。关键对话就是指能够深刻影响你生活的那些日常对话。

随着我们踏入社会,我们惊讶的发现,这些关键对话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着!

所以,关键对话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 高风险

  • 不同观点

  • 情绪激烈

而我们应对关键对话的对策也是三种:

  • 逃避关键对话

  • 敢于面对,但往往处理不当

  • 敢于面对,而且处理得当

大多数人不是逃避就是处理不好,能够顺利处理得当的人凤毛麟角。

为什么处理关键对话这么难呢?

这不能怪我们,这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造成的影响。关键对话发生时,我们的大脑自动作出了相应的反应,当时我们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对话就已经结束了。

我们来看看关键对话发生时我们的生理会有哪些变化:

当你在讨论一件和你有莫大关系的事件,有人表达了一些和你不同的看法,你气得连脖子上的汗毛都树了起来。
你体内的反应更为猛烈,在靠近肾脏上方的位置,有两个很小的器官开始活跃,向血管里大量释放肾上腺素——很快,你就像失控的野马一样无法驯服了。
这可不是你的错,你也不想这样做,但那个可恶的肾上腺在发作,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为所欲为。

好消息是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本书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的理论,而且经过几万人的使用,已经被验证是切实可行的。作者在第二版的开头写到:

研究调查表明,凡是关系牢固的夫妻、稳定的职业、成功的企业或和睦的社区,无一不得益于这样一种相同的力量,即面对高风险、情绪化和充满争议的话题时公开探讨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神奇的力量!

二、对话之前的准备

有人要问,讲话还要准备吗?是的,必须要准备,你要知道自己这段对话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张口就谈,谈到最后却发现不知道你们在讨论些什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话也是如此。

问自己下面这四个问题,找到对话的目的:

  • 我希望通过对话实现什么目标?

  • 我希望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

  • 我能为我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实现什么目标?

  •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该做些什么?

三、双维思考

除了“关键对话”外,作者又提出了第二个重要概念——“双路处理”。这是本文的第一个重点。

“双路处理”,就是指对话中我们既要关注对话内容,也要关注对话的氛围。对话氛围的优先级更高,一旦发现氛围变坏,要立即恢复良好的对话氛围。

我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双维思考”,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双轮驱动,四驱当然更有力量!

这是一种思考模式。掌握了它,你就知道为什么那些谈话高手总是能够控制大局——他们控制了更高的维度,也就是对话氛围。

“双维思考”是关键对话成功关键中的关键!

1.观察对话氛围

大部分人很少从谈话氛围这个维度来反思,事后总是想自己哪句话讲错才导致谈崩了。

实际上谈话并不是在哪一瞬间崩掉的,而是逐渐发展的一个过程,所以识别关键对话的信号是第一步。

当下面这几类信号出现了,就要注意到对话氛围可能要出问题了:

  • 生理变化

  • 情绪变化

  • 行为变化

  • 言语暴力

  • 保持沉默

生理变化

如果在对话中,你身上开始莫名地出汗,心脏剧烈跳动,你的胃部感觉很不舒服,大脑缺血,呼吸困难等等,那就表示身体开始进入防御状态了,大脑会将血从大脑抽向四肢,准备进入战斗状态(进化造成的自然反应),这时你就要小心了。

生理反应因人而异,每个人都略有不同。所以,要关注自己独特的生理变化信号,从而正确识别这个关键对话时刻的到来。

情绪变化

在对话中,如果感觉到自己或者对方说话明显带着情绪,表现的特别激动,那就表示危机邻近了。

如果双方都开始表现出激烈的情绪,对话已经相当危险了,一定要注意捕捉情绪变化的信号。

行为变化

可以从对方嗓门的变化、手部动作的大小等动作上捕捉这些信号。

他突然提高了嗓门,就表示他已经在表达自己的不满,开始反击你一些观点了。

他还可能加大手部的动作,采用非常夸张的举动,这是他的自然反应,说话已经不能表达他的愿望,他已经有动手打人的欲望了。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保持沉默

当一个人觉得失去安全感时,他会关闭对话的大门,不想和你谈了。有时候他没有不说话,而是讲究策略的“沉默”。

他会对问题轻描淡写或有选择性地表达观点,掩饰自己,说出来的话经常是冷嘲热讽、假意逢迎。

比如:“呃……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棒,真的。只是我担心你的想法太超前了,人们接收不了。”(真正含义:你的想法太疯狂了,不会有人接受的!)

“是啊,这个办法太好了。为顾客打折,谁会为买省六分钱而穿过大半个城,亏你想得出来!”(真正含义:这真是白痴主意!)

他会完全避开敏感话题的行为,虽然表面上在对话,但总是避重就轻,言不由衷,从不涉及真正重要的问题。

有时他会想办法彻底退出对话。“抱歉,我得接个电话。”“这个小事我们回来再谈,我开会来不及了。”(转身而去)

言语暴力

当我们感觉不安全的时候就会有暴力倾向,这就像膝跳反射一样,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我们会通过控制、贴标签和攻击等各种方式强制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

用绝对化的表达方式来控制对方的观点。比如,“世界上没有人不承认这是最好的东西”、“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而实际上,这只是你个人的看法而已,并没有证据,你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说服力随口乱说的而已。

我们还会以肯定的语气给对方强加一种特征,也就是“贴标签”

“你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你就是这么一个人!”、“你从来都是一根筋,怎么不动动大脑想一想呢?”

这都不是事实,说出来的话只会让对方更加生气。如果一个人这么讲话,那么他的大脑已经开始发烧了。

更有甚者,直接贬低和威胁对方,也就是直接发动“攻击”。

“你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你再说一句试试!”、“闭上你的臭嘴!”……

如果对话发展到这里,那么对方已经完全丧失了安全感,再不想办法恢复对方的安全感,马上就要谈崩了。

2.恢复对方安全感的方法

有三种方法能够恢复对方的安全感:

1)道歉

如果自己说错了话、观点有误,或者说了不尊重对方的话,要马上道歉,牺牲一点自尊心,换回对方的安全感。这一点非常重要。

道歉一定要真诚,要想想自己对话的真正目的,放弃战胜对方的想法。

通过道歉,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恢复他的安全感。

2)对比说明消除误会

虽然你的话并没有恶意,但对方仍会觉得你的目的是要伤害他们,或是强迫他们接受你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道歉显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你应当暂停争执,利用对比法重建安全感。对比法包括两个部分:

  • 一是说出对方对你的误解(否定);

  • 二是表达你的真实目的,并确认你的尊重(肯定)。

通过对比的目的,是让对方意识到他们可能理解错了,你们还是可以继续讨论的。

对比法的经典句式是这样的:

我不希望……,而是希望……

比如上级安抚狂怒的下级:

  • (否定部分)“我不希望你认为我不重视你的工作。”

  • (肯定部分)“正相反,我认为你的工作表现非常突出,我希望通过努力,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3)创建共同目的

共同目的四步创建法:

  • 第一步,表达愿意积极达成共同目的的愿望

  • 第二步,努力找到对方观点之后的真实目的

  • 第三步,一起探索共同目的

  • 第四步,共同寻找新的可能性(共享观点库)

先要表达自己愿意和对方讨论下去,而且要努力去思考对方那么说话到底有什么真实的目的,这样你们才可能谈到一块去。

第三步是找到共同目的,这是问题的核心。方法是将双方的观点放到一个更大的共同目的中,将这个真实目的表达出来。为便于理解,我做了一个示意图,来说明这个过程:


A1和A2代表双方各自的观点,B1和B2代表观点背后的目的,C就是我们要找的共同目的。

举个栗子:在一次讨论暑假旅游计划中,你和妻子发生了争执,你想去海滨城市,妻子却想去北京,双方争执不下。

你的目的(B1)是让孩子多接触大海,开阔心灵,开阔眼界;而妻子的目的是(B2)让孩子看看北京天安门,看看长城,因为这些马上都会在课本上见到,让他对这些有直观的感觉,有利于学习。

按照我们第三步的做法,双方都往后再想一层,双方的目的是不矛盾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全家的快乐。这就是共同目的C。

你把这一层理性的讲出来,而且告诉妻子不要纠结于各自的选择,只要你们实现这个目标就可以了。这样妻子的情绪马上就会回到正常。

最后一步是寻找新的可能性,也就是找到各自认可的一点,为了孩子的成长哪一个目的最重要呢,有没有B1、B2之外的可能呢?比如锻炼一下孩子的意志力(D1),比如爬爬黄山……

这样的想法越多越好(D2、D3……),然后你们一起把这些想法与B1、B2相比较,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目的,然后决定最好的选择E。

这就是共同目的法。

3.恢复自己的安全感

如果对方激怒了你,怎样让自己冷静下来呢?

除了用心理暗示的方法,不断告诉自己冷静。还有一个更为本质的方法——“对话回路”法。

这是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第三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重点,这是将对话的整个过程变成慢动作来解析。

我们在对话实际上有一个隐藏的回路,理解了这个回路,你就会知道自己和对方为什么会突然有了情绪,会了解关键对话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了巨大的陷阱。


先从最右侧,也就是“采取行动”开始,向前回溯。

在讲之前,你可以回想一下你上次吵架的经过,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后面有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们之所以会说出带情绪性的话,都源于我们的感受;我们没有了安全感,我们就会采取行动恢复安全感。

而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呢?源于我们的判断。

理性的判断可以保持对话一直继续下去,而不理性的判断——也就是臆断——让我们误解对方的话,从而产生被攻击、不被重视等不安全的感受。

而所有这些判断/臆断,都是因为我们的所见所闻,它们越是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越容易产生臆断。

前一段时间,我就经历了这样一个对话:

我单位其他部门的同事给我打电话,在讨论责任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个问题就是你们部门负责的”。

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两个部门合作的事情,双方都有责任,不能单方面把问题推到我们身上。

于是,我马上开始臆测:他这是在推脱责任!居心不良!想陷我们于被动!

有了这个判断后,我的感觉就特别不舒服,也就有了极强的不安全感。

紧接着,我就发作了。我很大的声音说“你简直太不负责任了!那个问题是我们两个部门的责任!”

应该说,我说的并没有错。如果我用正常的语调说出来,对方也会和我讨论。然而,因为我的语调忽然高起来,他也受到了刺激,马上也激动起来,于是,结果就不说了。非常沉痛!……

看似一问一答,实际上对话回路已经走了8个流程。后来反思起来,这个关键对话就坏在我非常错误的臆断上。

回到我们的问题,怎样恢复我们的安全感呢?

方法很简单,问题出在哪里,就回到哪里,通过回溯的方法,去找到自己在哪个环节发生了问题。

可以依次问自己四个问题:

  • 我是否表现出了沉默或者暴力倾向

  • 是什么情绪导致了我的行为

  • 什么想法导致了我的情绪

  • 我的想法有什么依据?

这个回溯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过程,所以通常无法在对话的同时进行,而且你已经处在不安全的情况下,理性思考很难。

但在对话中,为了迅速平复自己的情绪,下面这几个问题还是有时间去思考的,那就是:

  • 你有没有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

  • 对方做为一个理智而正常的人,他为什么会那样做?

  • 重温自己的目标四问

事后进行复盘分析非常重要。你非常有必要拿一个本子或者建一个文档,专门记录自己因为哪些而话题发火,对哪些表述非常敏感。

经过多次记录和反思之后,对方再说出这些话来,你马上就能意识到自己可能会犯傻了,于是经过训练就能够克服掉自己的问题。

4.好好说话

安全感的问题解决了之后,我们应该怎样说话呢?下面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听对方观点两个方面来讲:

表达观点的五步法

  • 讲事实经过

  • 说出你的想法

  • 征询对方观点

  • 作出试探性表述

  • 鼓励做出尝试

前面三个关于内容,后面两个关于方式。

讲对话内容

表达观点时要根据对话回路的正常顺序来表述。事实是最没有争议,最不会令人反感的内容。如果你想要让对方理解你,按你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就必须要以事实为基础展开对话。

如果你不确定哪些是事实,哪些是你的主观想法,就要在对话之前仔细思考一下,正确区分事实和结论。搜集事实是启动关键对话必需的准备工作。

有了事实基础,就可以说出你的想法了。说出想法时要表现的自信一点,让人觉得可信;必要时可以使用对比法,让对方有安全感。

说完自己的看法后,要真心询问对方的观点,鼓励对方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方有了安全感,才可能获得一致的讨论结果。

对话方式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要说的太死,要用试探性的表述方法,比如“我个人觉得……”,“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

这是因为我们觉得掌握了事实,但实际上对事实的掌握可能只是某一个侧面。下面这幅漫画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幅图中,到底谁是正确的呢?所以永远不要把话说的太绝对。

要鼓励对方说出真实想法。在说话时就要表明一种态度:无论对方的看法和自己的有多不同,你都愿意洗耳恭听。

如果对方不愿意开口,你可以鼓励对方说出来,比如“你和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吗?”“你对我的看法还有补充吗?”“我想听听其他人的看法。”

倾听的方法

作者讲了四种方法,这些方法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倾听,更是一种主动的倾听方法,也就是让对方主动表达他的观点。

  • 询问观点

  • 确认感受

  • 重新描述

  • 主动引导

要主要询问对方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意见?”

如果对方不愿意说,可以把他的感受说出来,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让他看到自己的表现。

比如,当对方说:“没事,我很好。”但实际上说话人的表情和语气表明他其实在生气,因为他在皱眉头、焦虑地四处张望,脚不耐烦地踢来踢去。

你可以说:“真的吗?从你说话的方式来看,好像感觉并不好。”

这样确认他的感受,让他意识到,你真的在倾听,而且愿意交流,愿意听他讲出真实的话。

重新描述,就是用自己的理解把对方的话说一遍,确保没有理解错误。比如可以说“你看我这样的理解对不对?……”,“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主动引导,就是对方确实不想说,你可以自己先引导着把他的话说出来。“你是不是这样想的,……”,“我理解你的担忧,你怕……”

当他听到你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他会不由自主的把它的疑惑都倒出来。

最后,在回应对方观点的时候也有三种方法:

  • 赞同

  • 补充

  • 比较

如果赞同,你马上要说出来;没有说全的,你可以做一些补充;但如果不同意,一定不要强硬的反对对方的观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这马上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可以采用比较法把这个不同意说出来,“我们的观点有些不同,我们讨论一下把。”

然后,采用综合陈述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即先说你观察到的事实,试探性地提出看法,然后鼓励对方提出意见,让他将它的观点和你的看法进行比较。

总之,你的目的是和对方一起寻找和发现观点中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共同目的法解决这个冲突。


最后,总结一下全文:

三个核心概念:关键对话、双维思考、对话回路

七项讲话技术:

- 找到对话目的4个方法

- 观察对话氛围的5个方面

- 恢复对方安全感的方法

- 恢复自己安全感的回溯法

- 表达个人观点的五步法

- 倾听的4种方法

- 回应对方观点的3种方法

好好讲话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每次练习一个小的技术,但即使这样,学习的过程也会持续很多年,学习好好讲话的过程就是不断修行的过程。

↓点击直达200人共学的成长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