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就就TALK
就就,90后新媒体创业者、国家理财规划师、精致生活主义者。在银行工作4年后辞掉稳定工作,从小镇回到广州创业。时刻精进、热爱生活,分享职场干货、理财经验、成长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T中文网  ·  “海拔1049”:阿尔卑斯山深处的艺术能量 ·  10 小时前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  做好稳外资“加减法” ... ·  22 小时前  
新消费日报  ·  老铺黄金要调价了! ·  昨天  
中欧商业评论  ·  杭州为什么难以追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就就TALK

25岁前女生必须要明白的道理!

就就TALK  · 公众号  ·  · 2020-10-21 11:0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置顶/设为星标吧

一起在职场中精进、成长~

有些女生一过25岁,不管在事业和爱情方面就觉得特别紧张,但其实路可以走得更从容,只要你在25岁之前明白这些道理。
——就就

作者 | Tiya
首发 | 不迷路清单(bumiluqingdan)



hello,我是就就~

你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
进了电影院,十几分钟以后,你发现这是一部烂片, 但因为不想浪费钱 还是等到灯光亮起才离开;
买回来一本书,看完一章,你就感觉到书里的内容对你其实并没有什么帮助,但还是抱着 「既然读了,就把它读完吧」 的心理,读完了最后一页;
等了30分钟的公交车还没来,却不愿意打个车,不是心疼钱,而是觉得都等了这么长时间了,现在打车, 之前等待的时间不是都浪费了吗?
发现了吗?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对过去的付出太过在意,反而让它影响了当下的决策,继续浪费着自己的资源。
一张电影票是小事 但如果是工作、恋爱、婚姻这样的大事呢
今天,就跟大家探讨一下,我们该怎么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沉没成本」,学会及时止损,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01
「什么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最初是一个会计学概念,指已经发生或者承诺出去、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再收回的支出和费用。
放在我们的生活里,「沉没成本」指的就是我们在一件事上已经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等资源。
这个概念有三个关键点:
1.已经发生: 电影票已经买了,书已经看了一章了,已经等了30分钟公交车了。
2.不能被改变 电影票退不了了,看书、等公交花的时间也回不来了。
3.跟当前决策不相关 这一点有些不好理解,举个例子。
假设你去电影院的目的是「看一部好看的电影」,那电影开始10分钟的时候,决定你是继续看下去还是离开的因素应该是「这部电影好不好看」,而不是「我买电影票花了多少钱」。
也就是说,电影的票价,本质上跟你要不要继续看下去并没有什么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你的目的是 「看一部好看的电影」 ,哪怕是花了1000块钱买了一张电影票,发现电影不好看, 你还是应该毫不犹豫地走出电影院
但如果是在真实的生活里,这张电影票真的要1000块,哪怕它有多无聊,你大概也会把它看完,甚至还会说服自己「我觉得其实挺好看的。」
嗯,我自己想了一下,我应该也会这么做的!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纠缠在「沉没成本」上,做出不够理性的决策呢?



02
为什么我们会纠缠于沉没成本?

刚刚举的例子有点极端,但其实在生活里,我们 被沉没成本「套牢」 的例子随处可见:
  • 交往了好几年的男女朋友,越来越觉得彼此不合适,可是现在分手,过去几年的磨合和付出都白费了,为了不让青春喂了狗,只好假装若无其事地死撑;
  • 快要结婚了,自己心里感觉不是很满意,但因为婚礼都准备得差不多了,亲戚朋友也都知道了,糊里糊涂就结了婚,然后发现这些果然不是自己想要的;

  • 研究生毕业以后,发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并不是本专业,但为了不让自己觉得这么多年的书「白读了」,还是硬着头皮找了个「对口」的工作;
  • ……
是的,因为纠缠于沉没成本,我们继续坚持着对当下和未来已经没有什么帮助的决定,造成了更大的亏损。


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放弃「沉没成本」 ,其实就等于承认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承认自己已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会让我们产生 后悔 自责 的情绪。
为了逃避这种不好的感觉 我们就继续投入资源在这个错误的决定上,以此来说服自己「它是正确的」。
2. 我们总会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估值过高。 比如,同样一件不适合你的衣服,如果在商场里看到,你不会买,但如果这件衣服在你衣橱里,你就很可能舍不得扔。
再比如,一些在大公司工作了很多年的人,依赖于过去的资历、成就,不愿意在新的领域尝试,有了好的机会也不愿意动,成长空间会变得非常有限。
心理学管这种心态叫 「所有权依恋症」 。我们把注意力全放在了对失去的恐惧上,再也没有心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个时候,该怎么跳出「沉没成本」的坑呢?



03
怎么办?


下面是4个「避坑方法」:

一、把「我会失去什么」换成「我想得到什么」

其实就是假设「沉没成本」不存在。 如果根本没有之前的付出 不存在所谓的「失去」, 你想要什么 你现在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 如果我的房间现在一无所有,我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

  • 如果现在我单身,我期待和什么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 如果今天是我高考完选专业的一天,我最想进入什么领域?

  • 如果今天是开启这个项目的第一天,我会继续做下去吗?
当你真真切切看到自己对生活的期待,那些跟你当前目标无关的「沉没成本」,就会变得一目了然。

二、定期评估自己的决策

不要觉得「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当你发现这条路不能通向自己想去的地方,你完全有转换赛道的权利。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与其纠结于做一个一劳永逸的决定,不如学会做好每一个「阶段性决策」,然后定期评估自己的决策,在不断的调整中接近自己的目标。
怎么做好「阶段性决策」呢?
首先, 决策之前要搜集尽可能充足的信息
比如,在决定考研之前,先看看研究生期间的课是不是自己想上的,了解一下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情况和发展方向,就比一头扎进书里靠谱得多。
其次,在「坚持」的过程中也要保持对外界信息的开放, 定期评估自己的决策是不是还适用于当前的情况
比如,已经工作的同学,可以每隔3个月就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个考量,看看自己能力提升了多少,对工作的满意度如何,自己所在领域的行业趋势是怎样的,有没有更好的机会。
这个反复评估的过程会让你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外界,而这都会帮你在下一次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三、考虑机会成本

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为「要不要读博」苦恼,做了各种测评、问了很多人,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确实不在学术方面。如果用读博的几年时间在擅长的领域精进,自己会更开心,也会有更大的收获。然后就果断放弃读博了。
当你遇到选择问题的时候,也可以问问自己: 同样的时间、精力、金钱等一系列资源,如果放弃这件事,我能拿它们做什么? 会得到怎样的收益?
  • 如果跟他分手的话,我能找到更好的人吗?

  • 或者,如果我把用来谈恋爱的精力用在其他事情上,我会更开心吗?

  • 如果不做这份工作的话,有什么更好的机会吗?

  • 如果放弃考研,我能在这几年做什么事情,取得什么成就呢?
然后把「放弃」和「坚持」的收益进行比较,看看哪个是你更想要的,也许就能明白自己该选什么了。

四、从失败中学习

看到这里,很多同学可能都觉得规避「沉没成本」是很有必要的。
但我要提醒大家一下 沉没成本还有一个「坑」 ,那就是因为害怕自己的投入变成没有产出的「沉没成本」,从一开始就不敢投入,迟迟做不了决定:
  • 不知道该考研还是工作,纠结了两个月,最后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了。

  • 不知道能不能跟眼前那个人走到最后,结果连开始的勇气也没有了。

  •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