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者需要先懂得正确的修真之法,才能获得这个真心的“财”,这个“财”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内聚法财”,也就是《参同契》说的“内有神德居”。
文/袭明居士
修真者先要有具体的修真之法,后才能实现伏气的结胎。故修真者需要先懂得正确的修真之法,才能获得这个真心的“财”,这个“财”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内聚法财”,也就是《参同契》说的“内有神德居”。《胎息经》在这儿,叫做“知神气”,才能善持得长生。
中古近古的丹书,将神气隐喻为“法财”,也只有法对了,能够诸虑顿息,一灵独觉,不神之神的这个财就会有。也只有法财两用,修真者的性命阴阳,才能纯阴之下一阳来复,是为“知神气,可以长生”。
返璞归真(资料图)
早期黄老道家的经典,对神气的表达十分朴素,也容易理解。这就是后来的道门大德为什么喜欢自称朴素道人、真人,倡言得自在的缘故。
道门修真的精髓就在于返璞归真,怀素抱朴,为道日损,不断以修道为己任,克制欲望,舍弃生活中的羁绊,极深研几,克己复礼,越简单越方便。这些修真的基本要素,决定了《胎息经》经文的简朴明了,这才有了经文虽短短八十三字,而理义是深不可测的。
学习道学文化首先需要懂得道家修道以简朴为大道的精神,才能走出繁琐的执相用心。是故道门大德有言:“道无奇,好奇早把路途迷”,这些都是黄老道家朴素哲理的体现。
《阴符经》说:“人知其神之为神,而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这里很清楚地告诉我们,道家文化对人心的理解有两个部分,一指私欲杂念的识神,一指“不神之神”的真神。但人们只知道日常思维的这个识神的神奇,却不知道人心还有另外的那个“不神之神”的功能,对生命的价值,会更加的奇妙。
所以,道家修真是靠通过这个识神的扫除,来获得先天的真神。修真者的不神之神的出现,也是源于识神才有的心意,若没有识神,人们也识不得那个真神。故张三丰祖师说:“真神从不神中炼出,学者知之。”金丹修炼一直是个借假修真的过程,近古的丹书,也叫“炼己筑基”。
为什么要“炼己筑基”并用呢?因为人的一己之私是很难泯灭的,需要慢慢去修,真神也会随时出现,有时很难觉察,但它是自在的,可以起到护持生命的意义,故炼己时,也是在筑基了。故丹书往往“筑基炼己,炼己筑基”并列使用,也是在强调真神对修道的重要价值。
《胎息经》指出,入门修行的心意运用,靠的是“固守虚无”。固守虚无的含义,是前面我们讨论的识神气后,怎么去用识神借假修真,打坐修真怎么落地的问题。
修道的过程,是不断降伏其心的过程。张三丰祖师说,道门修真者的识神,大多数时候最容易落入有的相态,这是道门修真少有成就的主要原因。所以,将意识诱导于虚空、虚灵、杳杳冥冥的境地,去顺着人心走,慢慢钻入杳杳冥冥的虚极静笃。这个法子是张伯端祖师在《悟真篇》教给我们的法门,叫做“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是说人心要通过慢慢的细微的引导诱导,这个人心顽劣要是去强扭强降的的话,反而是“多心”了。这个法门,吕祖叫“为不为”,海蟾翁叫“空不空”,张三丰翁叫“钻杳冥”。这就是《胎息经》为什么要我们“固守虚无”,去以养神气的降伏其心的法子。
固,一本作“故”。从文意去看,《胎息经》经文此处不具有转折意,所以经文这里是不能用故字的。
后期的《胎息经》注本,为什么会出现“故”字,我们觉得是注释者用繁杂的思路去理解之,才误会了上文的意思,就出现了这样的篡改。若将此处的固改为故,则所表达的意思,会有天壤之别。
所以,一些丹书这里改为“故”字,是不明白《胎息经》经文自然常在的道理,才将“固”改为“故”的。一字之改动,亦可以判断注解者对《胎息经》的理解程度。
近古的丹书将获得的“不神之神”的真心保持,叫做固守、封固,海蟾翁《至真诀》叫做善持。即后来丹道常说的“土釜封固”之功的那些道理,是指修炼者知神气后的封固、固守、固本的善持方法。
所以,当修真者的方法正确,真心显耀时,往往会旋得旋失,我们要设法留住它,这个挽留主人的法子,就靠“固守虚无”了。
《悟真篇》对这部功夫的运用讲的十分清楚,张伯端祖师说:““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铅见癸生急须采,金逢望远不堪尝。送归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厮配当。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 ”修真者需要将人心固守到虚无的纯阴之地,叫“开坤闭艮”,才能否极泰来。即是丹书讲的“纯阴之下,一阳来复”。纯阴指的是西南位置的坤卦,预示的是炼己炼到无己时,无有一毫滓质在心间的真阴,则阴极阳生,自然得神明之德。
所以,张三丰祖师说:“今之学者,不惟不知真阳,亦且不知真阴,若知真阴,亦必知真阳矣。”也是这个意思。
《悟真篇》这首诗告诉我们,修真者要想明白丹道的“药材”在哪里,它只在西南的本乡这个地方,这是丹书的隐语。这个药材为什么非要产在西南方,而不是其他方位呢?这是丹书用易理言丹理的惯例。按照《易经》的六十四卦图的分布位置,西南方位是坤卦位置,而坤卦为作丹之母,是孕育万物的根本,坤卦的六阴爻,具有纯阴之象,故《悟真篇》把它叫做“本乡”。
修真者的药材生,也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倏忽情状,往往炼己不熟,丹书形容它会“稍纵即逝而旋得旋失”,这是“真神”的特性所决定的。
所以,修真者固守的这个“铅”,也就是“不神之神”的真神,需要不起妄念。要想不起妄念,就得保持虚无之境。如此这般,则得之不易的真心,才不会旋得旋失,修真者才能善持得住它。
这个得之不易的真神,我们必须留住它才行,故《悟真篇》说“铅遇癸生须急采”,不得错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悟真篇》接着说:“金逢望远不堪尝”。铅金同类,望月之后,就到了每月的十六日了,月象到了十六日,则圆极必亏而出现阴胎,预示得之不易的真神,也将随之失去,走向后天之癸水气象,这就不是先天的真神了。
所以,修真的困难就在于懂得“固守虚无”,去“以养神气”。要能善持得住真心,要通过阴阳性命合二为一,神气也就得到了真神的滋养,这就是修真、修道的艰难之处。
海蟾翁《至真诀》说:“宫室虚闲神自居。”也是说人心虚空、虚灵了,修真者的杂念没有了,就是“宫室虚闲”了,真神就自然出来了。唯有“宫室虚闲”,我们的神气自然就回来了,叫“神自居”。其意跟《胎息经》的“固守虚无,以养神气”道理一样。
当然,这个炼金丹的丹理,修真者除了要明白外,还要懂得具体的修炼方法,也就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先“知真”,后“行真”,最后“得真”的意思,这才是丹书常说的“法财两用”的道门修真密要。
致虚极,守静笃(资料图)
吕祖《沁园春》说:“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我们要等待什么时机呢?这个“时”就是“得一”之时,是获得这个“旋得旋失”的真神,是为“神气合一”之时,方法是靠正确的炼己得来的,即扫除妄有的私心杂念,让这些欲望之心灭掉,才能获得张三丰祖师告诉我们的“机死神活”的道心。 这个“神活”的东西,就是真息、真心、真意的“铅”了。吕祖形容为“待时”,有得之不易要抓住时机的意味。
张三丰祖师说:“微茫之中,心光发现。”这个稍纵即逝的“真神”来之不易,却失之迅速。所以,修真者要“固守虚无,以养神气。”更加详细地解释,是指传统丹书描述的“温养道胎”的过程,也叫做“土釜封固”以结丹。
《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此时修真的方法,是经文讲的“固守虚无,以养神气”。也就是说,修真者是靠炼己所得的“固守虚无”,才能“以养神气”的。这个在海蟾翁《至真诀》里面,也叫做:“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具体的修真方法,张三丰祖师称之为“凝神于虚”。根本点是若人心虚空、虚灵,则道心活而实有,而阴阳性命就会合一。即真无之下,必有真有的极往知来。
从经文的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窥探出《胎息经》是源于黄老之学的古老丹经。它没有出现铅汞、龙虎、法身等后期丹书常见的丹道术语,而跟张三丰祖师所传承给我们的秘传金丹太极修真法门,似乎在文化传承上,渊源深厚,理气一贯。(编辑:忆慈)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袭明居士,腾讯道学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