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孩别怕
为中国女性安全,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厚朴中医  ·  今晚19:00直播 | 新的一年,从睡好觉开始 ·  3 天前  
廣告狂人  ·  冷门IP成联名新宠! ·  昨天  
销售与市场  ·  大年初八,瑞启新程 ·  3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厚朴电子日历 | 早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孩别怕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死亡教育」,但它是比性教育还槽糕的缺失。

女孩别怕  · 公众号  ·  · 2020-11-04 11:30

正文

大家好,我是田静。

今天想和大家正经聊聊不讨喜的「死亡」话题。
我发现,在以往的文章中,只要涉及到「死」「自杀」等字眼,数据就会比日常低特别多,想来都是出于「恐惧」吧。
后来,我有意地不去碰类似的选题,怕大家看多了难过。
直到前几天有读者和我说她想自杀。

原因是读到一本书说:「暴烈的死亡是美的终极形态」。

这给她年轻的生命带来了冲击,本来就对死亡好奇的她,好像找到了答案,觉得觉得死亡是美好的,浪漫的......
那一刻我决定,这个话题以后不仅要聊、还要常聊,甚至放大音量聊。



每年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背后缺的是什么
10月,一名高二的少年留下遗书跳河自杀了。
因为早恋,他被班主任谩骂:“蠢驴”,声称自己被活活逼死。
微博上大家带着这个话题讨论的时候,有个博主的表述我记得特别清楚。
那段话的大意是,现在的青少年都争相排队的 效仿自杀,鼓励以死明志,特别不健康。
他认为,年轻人的叛逆已经演化成了无力的自毁,而正确的做法是尊重生命。
年轻人既然反对、厌恶,那么就去呐喊、去抗争, 自杀不能明志,最多只能速朽到别人几乎反应不过来的谈资。
△博主评论跳河少年,质疑年轻人软弱

他好像说得没错,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 我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而这个数据正在逐年上升。 这些数字,是否真的佐证了妄想「以死明志」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但我还是觉得怪怪的。
私以为,把青少自杀现象一味的归罪于「效仿」、「软弱」也是另外的一副拿鼻孔看人的讨厌面孔。只差拿出村口大喇叭喊出:「你弱你活该」、「你承受不了就该死」的混帐话。
△究竟什么在杀死我们的下一代

我在想。

为什么17岁少年,会从桥上跳下?
为什么,少年深思熟虑后,还是选择阳台一跃而起?
为什么,他们要留下遗书放逐自己?
有个网友的说法,我看得背脊一凉。 当人们在质疑少年的时候,只有她在追问:

怎会如此的暴烈的反应?我们的少年何以就悲哀地内卷到了“死给你看“的最无力反抗形式?

有没有想过,大多数儿童青少年, 选择去死 是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 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或一直都在接受错误的信息?
拯救儿童青少年, 需要的远不是鞭挞和空洞的口号,而是上一堂真正意义上的、一直缺席的正确死亡教育。
△一直有声音,也一直没落实的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什么
它是比性教育还糟糕的存在
死亡教育不是鼓吹死亡:
这是一个探讨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这个历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
借着对死亡课题的讨论,能使学习者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而死亡最直白的解释是:
一切生命特征的丧失且永久性的终止,而最终变成无生命特征的物体,且不具备逆转性。
△街访,死亡就是结束

我知道,对比我们从小接触的信息,以上解释也许残忍得有些冷冰冰。

因为从我们第一次对死亡开始疑惑起,得到的回答也终究是模棱两可的。
5岁的时候,我外公去世。
妈妈陶醉地说: 外公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爸爸严肃的讲: 他变成了天上的星星。
外婆则更离谱: 老头子驾鹤西游了,悠闲着呢。

我大舅是个文艺中年,红着眼回答我 :外公的花儿落了。
长大些,碰到邻居家办丧事,我正式发问:到底什么玩意是死?
我妈说:“滚,晦气不?再提这个字就打死你。”

好家伙,我连死都不知道是什么,就要被妈妈打死了。

但从此,至少在家这个范围,我便对「死」闭口不谈了。
直到,这个透明字成了我嘴部肌肉记忆,憋不住想和人交谈,我就说:

「诶,你知道不?内人,内个什么了。」
△经典死亡教育电影《寻梦环游记》

这个状态,我一直保持到今年,因为疫情,全球都陷进了集体死亡。
那些被藏起来的恐怖、焦虑、不安终于躲无可躲,像病毒一样侵入每个人的细胞。
我开始意识到,死,不是内什么、不是神秘、不是星星、也不是很远的路。
死就是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怖,是禁区,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结果。
也是因为这样的集体性焦虑,让我彻底知道, 在我国死亡教育,是比性教育还糟糕的存在。
起码,我第一次来例假的时候,父母还勉强说了两句性教育相关的话。
而至今,我都24岁了,仍旧还是没解锁在家说「死」的资格。

△电影《入殓师》



错误的死亡教育会带来的后果
曾藏匿在网络世界里的自杀qq群,活跃的大都是不谙世事却面临挫折的青少年,几百号人扎堆聚在阴暗角落,汇聚成一种——“死给你看”的群响。
在这里,组织者只谈死亡的解脱、报复快感,但绝不科普濒死的时候的痛苦。
而且,不知道何为「死」的青少年男女,更不知道如何实施行动。
所以才接连产生了自杀效仿游戏: 一个人走在前面教授方式方法,后面的人就接连跟上。

我曾和加入过类似群聊的人交谈过,说起自杀群,他反而是一种感激的心态。
他称自己身在其中才有幸上了人生第一堂,死亡教育课。
“抢救室醒来的那刻,我就想喝一口饺子汤”
“谁爱死谁死,我现在看到酒阿、药阿之类的胃里就冒酸水。”

曾企图喝酒吞安眠药的他这样说到。
△自杀群公告,使用聚会、芬芳、殿堂等词

自杀群里很多像他一样的人是幸运的一部分,因为体验过濒死的痛苦,才了解了生的美好。

而不幸运的是,那些没有退路、没能被及时阻止的人。
日剧《非正常死亡》拍出了很多社会性议题。
其中第二集有个叫小花的女孩,误打误撞和朋友加入了广泛存在的 「自杀邂逅网站」。
直到被网站犯罪份子操控,真实的体会到濒死的痛苦时,姐妹俩的求生意志终于打败了对生活痛苦的厌倦。
最后得到解救的小花,只想好好活着,替死去的姐妹活着,代替她去看白夜。
小花的死亡教育第一课,除了把自己身处险境,代价还有一条鲜活的生命。

何其沉重。
家庭,社会不敢触碰的死亡教育,总会有人采用极端的方式教会他们。
怕的就是,学会了,人没了。

△《非正常死亡》石原里美说人类触及到死亡其实很顽强


自杀的青少年从哪里来的勇气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比起活,死往往需要10倍的勇气。

说起来,自杀、自毁等行为为什么能引得青少年相继模仿呢?

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我们 会模仿,也大都是出于好的方向。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出发点都是从美的。
其一,是死亡教育的缺失。

其二, 我们在避讳死亡的同时,还企图将其浪漫化。
不管是,星星、远方,还是驾鹤西去.....

可以说,死亡被无形盖上了一层浪漫滤镜,并且一代代传承。
屈原被流放的时候,其惨兮兮,瘦得已经没个人样了,眼神呆滞,人生黯淡莫过于此。
某天他在 洞庭湖旁一个叫汨罗江的地方散步。
刚好,这时候听到楚国灭亡的消息,一时没忍住,选择 在汨罗江抱石自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大笔纵横飞舞,刷刷几下,就给后世的文人开出几条出路。
后来人人都说,屈原死了,但诗歌活了,但闭口不谈其他。
△屈原投江

比如深度分析下,屈原在下沉的时候:
喉咙和胃部进水再进入肺部,带来的剧烈的撕裂感和灼烧感。
耳膜灌入水时那种的脑浆要炸出的崩溃感,
而当水进入了身体的组织液内,皮肤会开始变得肿胀,形成骇人的巨人观。
说起来,他为什么要抱石头?正 因为他知道死亡是痛苦,且不可逆转的。

他也知道,在濒死的状态,人一定会迸发出求生意志。
△溺水时伸出的手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的偶像之一是屈原, 同样怀才不遇的处境,同样是溺死,有网友说: 有没有可能,他就是搞模仿?

李白的死,坊间说法不一。有人说诗仙好酒,可能是死于酗酒。还有人猜,李白活到了62岁,想来就是病死的。

但以上说法都太俗了。

人们最喜欢最能接受的死法是: 李白死于捞月,既然生得伟大,就要死得浪漫。

△人们偏爱浪漫的死法

但「醉酒捞月」坊间其实还有另外的版本。

说李白当时就是喝多了,脚边打滑掉掉进了湖里,这就很尴尬。
△李白捞月

我们这代人都熟知的哪吒。
人家小小年纪辛苦戎马半生、鏖战三太子、保卫人民....

最后因为家庭沟通教育问题,不得不选择削骨还父,削肉还母。
人人都说他 精神弑父牛逼,视为偶像的时候,我只关心他血溅三尺到底疼不疼?
但凡是其他的选择,但凡父母好沟通些,哪吒也不至于落得这般悲剧。
△哪吒自刎

在现代,死亡被浪漫化的说辞也不是没有,三浦春马去世了,他选择在衣柜里自缢。
再结合生前其母亲对待他的种种,有网友将其美化成: 精神弑母。
因为选择在衣柜里自缢,就是等同于回到母亲的子宫里,用脐带把自己勒死。

我寻思这不就是我看《蝴蝶效应》的桥段? 细想 一个偶像的自杀被浪漫戏剧化,会带来的影响和模仿效应,勿须多言。

△三浦春马弑母

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以死发轫,以死收尾,死亡描述连绵起伏。
曹雪芹以多种方法表现百余人的死亡, 但个个都如云烟般香消,即便再残忍的死法也是香魂出窍。
当然, 不是说死亡被浪漫化不好,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化,但是在地基都没打好的前提下就空谈浪漫,是无形索命行为。
性爱被粗暴的浪漫化,造就一种没有性生活等于耻辱,导致了瞎搞男女关系等乱象; 人流被粗暴「无痛化」同样造就了上万少女的悲剧。
△《红楼梦》林黛玉

浪漫的前提是清晰的死亡认知。
但在浪漫盛行的前提下,那些血淋淋的真实反而被埋葬了。
《金瓶梅》被禁的原因,不仅是欲,还在于它探索了死的禁区。

所谓精尽人亡到底咋回事,西门庆的临床反应是:

“初时是精液,往后尽是血水出来,再无个收救。西门庆已昏迷去,四肢不受。精尽继之以血,血尽出其冷气而已。”

想来这段如果被大多数男性看到,大概会遵守些“男德”吧。
△《金瓶梅》

《水浒传》也被称为荼毒青少年的书籍,被呼吁全网下架的原由就是描写死亡过程过于真实血腥、内容充满了太多的杀伐和死亡。
△水浒传血溅鸳鸯楼桥段

而「一味粗暴的浪漫化」背后,是儿童青少年对死亡的错误认知, 间接引导人们将自杀视为一种值得效仿的英勇果断的美好行为,而出于认同去模仿。
他们不知道,真实的死亡其实并不那么美好。

回到现实
死亡仅是一件乏味痛苦的事
陈丹青提出: 死亡是非常乏味的,千万不要浪漫化,它就像条老狗一样死掉。
我且大胆的摘抄出两句关于濒死,也关于疾病的痛苦描写。
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里真实的记述了主人公肉体经受的一切。
它不够浪漫,但足够真实也足够疼痛:

痛苦把人推进深邃狭窄的黑麻袋里,一推再推,触不到底,它像昏暗的烛光般绵延不尽。 呻吟持续整整三天,这个声音即便穿过两扇门也让人心颤......

△濒死的痛苦和孤独

于此同时,身处濒死状的主人公的内心也起了深刻变化。

这般痛苦的驱使下,他开始注意到存在于生活的其他人。
21岁的他经历过死亡体验, 逐渐感受到金钱、名利这些东西都排在生命的后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