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开年最敢拍的台剧:当一个女记者坠楼之后 ·  7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不死记硬背也能学好文言文?秘诀在这里 ·  15 小时前  
码头青年  ·  特朗普的真正战场,不在白宫,而在社交媒体 ·  18 小时前  
新周刊  ·  跑车声音这么吵,是为了炫富吗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特朗普新政,俄乌冲突爆发三周年将迎“大转折”?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25 12:52

正文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耗时漫长的俄乌冲突在爆发三周年之际,似乎迎来了一个拉锯的转折点:当地时间2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份由乌克兰和欧洲盟友提交的决议,这项提案获得93票赞成,18票反对和65票弃权。但让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俄罗斯都投出了反对票。

为了反对乌方决议,美国还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了一份决议草案,旨在呼吁迅速结束冲突,进一步敦促俄乌之间实现持久和平。表决中,中国、美国与俄罗斯在内的10个国家投赞成票,5票弃权,决议获得通过。但随后,欧洲国家针对该决议提出的3项修正案获得通过,这让美国不得不对自己提出的决议投弃权票。美方指责称,欧洲国家的反对意见是“追求口水仗,而不是结束战争”。

自特朗普上任美国总统以来,俄乌冲突的形势就开始迎来一场大转向。曾经的盟友出现了裂痕,而特朗普真如他在竞选时所言的那样,正在与俄罗斯越走越近。他试图绕开欧洲,直接通过与俄方对话来推动冲突的解决。 1月底,特朗普提出一个100天内终结俄乌冲突的计划,分为三步走:沟通与了解、停战与撤军、最终和谈。进入2月,他与普京直接通话,双方同意启动谈判团队,并计划在沙特举行“特普会”,而在与泽连斯基的通话中则未承诺访乌。

虽然这场沙特的“特普会”最后没能进行,但在特朗普上任后的多次公开表态中,都表现出了明确的亲俄立场。他称乌克兰加入北约不现实,要求乌方“偿还”美国已提供的3500亿美元援助,并提出以乌克兰稀土矿产换取美后续援助。他还声称,自己正在与普京“认真讨论”冲突的结束。而普京则表示,美俄一些公司目前已互有接触,在讨论共同项目。

事实上,早在特朗普参加总统竞选时,他就公开表示过自己与普京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一度承诺要在“24小时内结束冲突”。这大概是一种属于特朗普式的外交表态——在外交领域,他习惯于主动出击,非常善于在冲突地区去主动塑造议程,以实现美国优先的利益,而非像拜登政府那样被动地追随。在巴以问题上,特朗普在2月初会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时候,甚至还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即美国“接管”加沙,永久强行驱逐其200万巴勒斯坦居民,将这个巴勒斯坦飞地变成中东的“里维埃拉”(海滨胜地)。这一提议让各界深感震惊,七位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在沙特举行会谈紧急磋商,特朗普也在此后不得不改口,表示不会强行推进这一计划。

那么,俄乌之间的停火有可能吗?巴以冲突又将以怎样的方式收场?特朗普和美国,将在这些全球地区冲突中扮演何种角色?


主笔| 黄子懿

俄乌冲突:美国的疲劳情绪

三联生活周刊:俄乌冲突已两年有余。随着朝鲜声称可能派兵支持俄罗斯,普京宣布扩大核威慑范围,泽连斯基提出“胜利计划”,有人担心,这场冲突会升级到一个最危险的阶段。你认为呢?
李晨: 任何一场冲突只要还在进行,就存在各种各样的升级风险,比如由常规冲突升级为核冲突,或者参与冲突的国家进一步扩大。但总体来看,现在俄乌冲突仍然处在消耗战阶段,这从2022年秋季乌克兰进入反攻阶段就开始了,双方转入长期僵持,都要把更多精力、资源、力量都动员起来。这背后不是单纯的俄乌力量对比,还涉及美国和西方的支援。从目前来看,俄方通过长期国家动员以及战时状态转换,占据着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又不是压倒性优势。最近一段时间双方在库尔斯克拉锯,乌克兰能突袭进去还能坚持那么长时间,就证明了俄方优势是有限的。
有几个因素会制约这种大规模升级。首先,泽连斯基的“胜利计划”主要反映的是乌方诉求,希望得到西方进一步援助、将它纳入北约等等,能否满足都不是由乌方决定的。其次,俄方目前占比较优势,不会有太大的核升级动力。至于朝鲜出兵参战,截至2024年11月1日,仍然是美国和乌克兰根据相关的动态的一种预判。如果朝军直接参战,则是冲突的一次升级,而且会引发乌克兰和朝鲜半岛两个热点之间更多的联动,需要各方谨慎应对。

当地时间2025年2月24日,乌克兰基辅,民众聚集在独立广场悼念战争中的牺牲者。广场上摆放了许多乌克兰国旗和肖像以纪念战争中的阵亡者。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已过去三年。(视觉中国供图)

三联生活周刊:长时间拉锯后,美国坚决支持乌克兰的态度也有放缓,拜登的600亿美元计划在通过时就经历了一些波折。现在美国国内援乌政策是否有分歧?背后有哪些原因?
李晨: 第一就是美国国内的党争,部分共和党人为了反对民主党,通过在援助问题上制造麻烦,逼迫拜登政府在其他问题上让步。第二,相较于巴以问题,俄乌冲突在美国的影响力比较小,乌克兰不是美国盟友,也没有以色列长期经营的纽带,在美国缺乏民意基础。所以当美国国内政治发生变化的时候,乌克兰首先就会感到压力,美国近年来也开始存在一种更加内向的孤立主义,即美国优先的思维。第三,2023年以来的俄乌战局,一直没有达到很多美国人以击败俄罗斯为目标的预期,乌克兰反攻进展不顺,且俄罗斯的国内局势仍很稳定,一部分人就会因为长期援助难以产生预期的收效而质疑其价值。第四,美国战略界还有人认为,俄乌冲突不应是美国参与大国竞争的主要方向,要控制在这个方向的长期投入,将更多资源用于更重要的方向。这一次总统竞选的辩论,俄乌冲突就提得不多,更多是作为背景信息来提的。
图片 2024年11月6日,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两年多,战火烧到了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州(视觉中国 供图)
三联生活周刊:随着大选的深入和落幕,俄乌冲突是否有可能迎来一场转折?泽连斯基在9月访问美国时就称,俄乌冲突比很多人想象的“更接近结束”。
李晨: 泽连斯基谈战争可以结束,还是为了争取更多支持。他可能也是感知到了美国国内的这种疲劳情绪,所以想突出一个重点:只要能获得更多支持,这场战争就不会遥遥无期。这种说辞在美国的说服力不一定会很强。
美国大选对俄乌冲突的影响要分阶段,在大选的过程中不会有太大转折。大选之后,在现任政府的末期,他们会强化各种拜登政府的现行政策,能做的事情尽量是提前。现在俄罗斯、乌克兰、欧洲都还在观望,没有任何理由对任何一位候选人掉以轻心。八年前就有很多人期待特朗普上台之后美俄关系能缓和,但实际上并没有,所以大选之后是否重启谈判,我觉得目前各方的目标还是相差比较远的。从各方重新讨论谈判问题、走上谈判桌、再达成协议,这是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联生活周刊:俄乌之间的根本冲突在哪里?为什么一直谈不拢?美国又在这当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李晨: 首先,俄乌之间有近10年的冲突,带来了国家领土主权的问题,双方在乌克兰东部四州归属的问题上难以妥协。同时,冲突中的民意舆论也是完全敌对的,造成了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些都需要面对。其次是涉及了这些国家的内外战略选择,现在乌克兰不只希望经济上加入欧盟,也想在安全上加入北约,俄罗斯则将这种尝试视为挑战和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这些都是原则性的根本分歧。
美国扮演的角色是要分阶段看的。第一个大背景就是美国在后冷战时代推动北约东扩,特别是2008年小布什 (George W. Bush) 政府推动北约峰会公报提出乌克兰、格鲁吉亚早晚也能加入北约。这一方面增加了俄罗斯的不安全感,也使乌克兰在对外政策的选择上少了一些灵活性和务实性。
冲突 发前后,这种对抗更加强烈了。乌克兰顶住了俄罗斯最初的攻势之后,美国的援乌开始有了长期规划,开始提供地面主战装备、防空导弹系统等等。2022年底乌克兰秋季反攻取得一定胜利,美国最乐观的判断甚至是再援助下去,乌克兰就有希望很快取胜。但进入2023年,乌克兰反攻失利,美国国内政治的局限性也体现出来了,目前的援助只是维持现状。冲突爆发后,美国对于俄罗斯的制裁力度也是史无前例的,但后者很快地转入了战时状态,制裁效果也不是很好,反而是进一步增加了俄乌双方的敌对和冲突的决心。
2018年7月16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芬兰赫尔辛基的总统府会议结束后握手。(视觉中国供图)

未来局势扑朔迷离

三联生活周刊:从美国的对外战略来看,哈里斯和特朗普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李晨: 现在大家讨论问题会有一个前提,即简化地认为哈里斯会继续拜登的战略。但其实从美国大选来看,一个在任副总统从参选到就职之前,都是不能挑战现任总统的战略的,所以你会看到哈里斯这么表态。这是讨论哈里斯和特朗普区别的一个重要前提。她如果当选及就职了之后,才会有一定的调整空间,到时候采取什么战略,还是要看到未来的形势和她的用人,以及她对拜登政府这些年的经验教训总结,会有一些区别。

我是认为,美国会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支持乌克兰的方式,实现一种可持续性的援助。第一是不越红线,第二是量力而为、细水长流,第三是提高乌克兰国防工业的造血能力。哈里斯身边的建制派更多,会更关注美国传统的对外战略的必要性与收益,特朗普就是“美国优先”。

三联生活周刊:特朗普上台后,会对俄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吗?他此前曾多次说过,他能在24小时内结束冲突,甚至在他就任总统之前。有人解读为这是要放弃乌克兰、推动谈判。

李晨: 我认为快速结束冲突的可能性没那么大,他只是在表达一个态度,呼应美国社会中的反全球化舆论,属于总统竞选的策略之一。如果特朗普当选,各方都会提前准备,目前各方都没找到俄乌冲突中双方都能接受的中间选项。特朗普在大选中攻击民主党时会拿俄乌冲突说事,但真正当选了,不一定会把调停视为优先目标。如果要调停,美国肯定是拿出很大精力和利益去让各方认可。如果是要抛弃乌克兰,特朗普更是会面临很多制约。美国很多人是不愿意接受俄罗斯的胜利的。此外,乌克兰的民意、舆论完全都被动员起来了。哪怕美国突然断供,乌克兰也会尽力继续打下去,争取比直接屈服更有利的结果。我们有时候不能从和平时期的社会心理状态来分析这些问题。长期在战争中的国家国民心态,与和平国家心态会是不一样的。

三联生活周刊: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就是欧盟和北约国家。如果美国放弃乌克兰,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特朗普之前就威胁过说想退出北约,后来又要求欧洲也加大援乌力度。

李晨: 欧盟和北约肯定更希望哈里斯上台,但也在为特朗普的上台做各种准备。今年北约峰会上,很多欧洲国家推动现任政府把现有政策尽快落地,同时也在派人接触特朗普团队。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特朗普对北约诸如增加投入的诉求有一定合理性,欧洲国家也表态积极回应。在守住美国不退出北约的底线之上,一切都是可谈的。

假设美国真的抛弃了乌克兰,对欧盟和北约当然会有大影响。在一些欧洲人眼里,俄罗斯的胜利会意味着欧洲的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多数欧洲国家在安全和防务上也没有做好取代美国的准备。他们的军事能力、国防工业相较于美国也有短板,难以承担这种风险,所以就要思考各种方案。10月,北约前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 (Jens Stoltenberg) 就公开提了一个“芬兰模式”,回顾了1939年发生的苏联与芬兰的战争是如何结束的。当时芬兰也是前期顶住了苏联的进攻,但自己知道长期下去会很困难的,所以就放弃了一定的领土达成了停战,换来了其他方面的自主权 (注:芬兰于2023年4月加入北约) 。他认为,乌克兰和西方也需要考虑类似的模式。

但我觉得这当中有几个难度。第一,割让领土乌克兰能不能接受;第二,乌克兰放弃一定领土的前提一定是要换来加入北约和欧盟,否则没意义,但北约和欧盟多数国家敢不敢接纳还是个问题;第三,俄罗斯的态度还说不清楚,它的战略目标就是乌克兰绝对不能和西方阵营捆绑。

三联生活周刊:这场冲突最后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收场?有声音觉得,这场冲突可能会以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的方式收场。

李晨: 我觉得还是有所不同。克里米亚战争是俄罗斯接受有限的失败,不再和当时的英法打下去。它是可控的,涉及的也不是俄罗斯的领土主权,而是俄罗斯对土耳其的扩张。英法介入这场战争也是有限的目标,即遏制俄罗斯扩张,他们也是筋疲力尽,所以就结束了。

纵观这些因素就会发现,俄乌冲突的态势是很不一样的。与其讨论怎么收场,不如先讨论怎么走出僵持。目前看,各方底线还是有的,短期内仅靠军事手段都很难破局。如果说要走出的话,我觉得一种情况是长期冲突造成某一方内部的重大变动,因为战时情况和和平时期很不一样,今年能承压,不代表明年也能承压,不排除双方出现内部变动的可能性。第二种情况,全球战略格局,安全热点之间出现联动,推动关键各方战略调整走出僵持。这么看,出现美国领导人变更和政策调整的意愿还是不够的,还涉及俄罗斯和乌克兰核心诉求能否满足、能否调整、能否兼容的问题,所以短期看是比较扑朔迷离的。

以色列:美国的战略资产

三联生活周刊:巴以冲突爆发后,拜登政府力挺以色列。有美国媒体鉴于此,将拜登政府称为有史以来最亲以的一届政府。在你看来,这个评价成立吗?
张帆: 不完全准确。拜登政府对以色列的支持并不是毫无保留,而是相对矛盾的。一方面拜登政府坚定支持以色列自卫权,根据国会授权和总统权限,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另一方面随着冲突激化,拜登政府强调,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要为人道主义援助和保护平民留有空间。围绕后者,美以存在一定的分歧。
美国和以色列是一组不对称的盟友关系,美国体量大,以色列小,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复杂的博弈,即盟国关系的管控问题,只是我们看到的舆论报道现在喜欢强调一种二元叙事:一是美国毫无保留支持以色列;二是渲染美以之间的矛盾。总体上看,美国对以色列支持力度很大,这源于美以之间的特殊关系。如果说非要评一个最亲以色列的政府,我觉得应该是特朗普政府,他上一任期间直接承认了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将美驻以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这是非常大胆和冒险的外交举动。
三联生活周刊:以色列以一种激烈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回应后,拜登政府似乎有很大的舆论压力,甚至还影响了大选的形势。根据你的观察,巴以冲突对大选的影响程度怎么样?
张帆: 美国国内政治制度有开放和多元的独特性,很多利益相关方都试图通过所谓的院外游说活动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以色列、巴勒斯坦甚至伊朗都可以。近年来,我们的确看到了诸如卡塔尔人、沙特人等阿拉伯裔在美国开展游说,他们的影响力在上升。但就目前来讲,他们在影响力和操作手段上还不如犹太裔,尽管他们为此倾注了大量资金。
犹太人利益集团一直以来都在美国占据重要地位,但这次巴以冲突中有一个新局面就是很多少数族裔站出来表达了不满,对拜登政府施加了一定压力。但就目前而言,这种压力仍然有限,不足以迫使美国政府根本改变其亲以政策。亲巴勒斯坦舆论在美国国内政治中的声音有所提升,但美国社会和国内政治生态中的亲犹、亲以倾向有其深厚的根基,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变化。无论是民主党或共和党执政,美国政府亲以色列的对外政策基本反映了美国国内政治-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此类倾向,这个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
图片 2024年11月6日,数百名以色列民众在西耶路撒冷集会,要求政府在加沙地带实现停火并解救被绑人质(视觉中国 供图)
三联生活周刊:国际关系学者米尔斯海默 (John Mearsheimer) 曾多次强调过,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政策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犹太人在美国政治版图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和地位?
张帆: 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 (AIPAC) 是一个强大的院外游说集团,长期以来,通过其游说活动,影响美国的中东政策。但需要强调的是,院外游说不等于美国政治,或者说,此类活动只是美国国内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美以特殊关系源于美以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美国民众对犹太人“二战”期间悲惨遭遇的同情,美国社会对以色列技术和科技成果的敬佩,以及美国战略界和国家安全界对以色列在情报和军事领域卓越成就的认可,以及美国和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利益的高度一致。换言之,即便没有AIPAC的活动,美国国会议员和相当多的民众也会持支持以色列的立场。另外,换个视角,AIPAC的活动和成就,不应被过分夸大,其游说活动也有失败的先例,不能总是绑架美国的中东政策,美国的国家利益不可能被AIPAC的议事日程绑架。
三联生活周刊:对现在的美国而言,中东地区事关哪些利益?米尔斯海默之前还说,以色列是美国的一种战略负担。你怎么理解他的这种判断?
张帆: 这是美国战略界长期争论的一个话题:以色列到底是他们的“战略资产”还是“战略负担”?资产很好理解,所谓“负担”:一是指美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多边场合,一味支持以色列,与美国基于理想主义而标榜的外交政策原则存在不一致,有损美国的国际形象;二是指美国与以色列在中东的战略目标及手段并非完全一致,以色列的某些军事行动有可能破坏美国的地区战略部署,给美国带来负面影响。但从目前形势看,“战略资产论”似乎还是占上风的——如果在美国不用下场的情况下,以色列用军事行动严重削弱了伊朗的地区影响力,这是完全符合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的。
至于以色列究竟是美国的战略资产还是负担,取决于前面提及的如何管控美以盟国关系。从最近的中东危机发展态势看,美以盟国关系的管控取得了一定进展:一是内塔尼亚胡政府非常重视向美方提前通报其未来的军事行动;二是美方坦率地向以色列表明其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态度和容忍限度。双方利用不断成熟的协调机制弥合分歧,总体上看,这一轮的中东危机表明,美以双方正以危机管控和盟国管理为手段,最大限度利用同盟关系去实现各自的利益。到目前为止,双方的这种协商机制运行得非常好。美国对中东冲突的管控,较为有效,以色列作为美国“战略资产”的作用,也较为明显。

“两国方案”前途未卜?

三联生活周刊:根据大选中的表现,你认为特朗普上台后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政策来应对巴以冲?
张帆: 如果不考虑中东未来地缘政治的变化,相对于哈里斯,特朗普会更亲以色列,在巴以问题、伊朗问题上会更强硬。如果是哈里斯上台,可能会延续民主党政策,重视“两国方案”,推进巴勒斯坦建国。但中东形势是千变万化的,前一段时间“两国方案”的提法复活了,由于其军事行动的有效性,以色列的态度更加强硬。特朗普上台后,未来的美国政府是否有强烈的意愿去推进巴以和平进程,仍然是未知数。
三联生活周刊:“两国方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全球共识,这一轮冲突中又被反复提起。但在2024年5月10日,美国一票否决了联合国大会接纳认定巴勒斯坦国为成员国的提议。这又是为什么?
张帆: 主要是美国和以色列认为,现在的巴勒斯坦不具备成立一个国家的基本条件,既有的巴自治政府尚不能对巴勒斯坦行使有效的主权和治理。在《奥斯陆协议》后,美国和以色列对巴自治政府予以承认,但由于哈马斯的崛起,巴勒斯坦形成法塔赫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 与哈马斯分庭抗争的局面,巴自治政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备受质疑,美以更是以巴自治政府支持、纵容恐怖主义为由,不承认巴勒斯坦的建国资质,目前在以色列占领加沙,巴自治政府不能对巴勒斯坦行使主权的情况下,美国国内对巴勒斯坦的建国方案存在争议。
三联生活周刊:那这一轮巴以冲突大概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收场?
张帆: 就军事行动而言,以色列不会遭遇较大挑战。在“两国方案”受阻的情况下,包括加沙、约旦河西岸在内的地方以后可能都要暂时由以方来控制了。
我一直认为,中东地区的和平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只是现在被暂时打断了而已。这一轮中东冲突的最大后果之一就是伊朗的地区影响力严重被削弱。一旦伊朗被削弱了之后,以色列将借助强大的经济、投资和安全合作等手段,强化与本地区阿拉伯国家的合作,更多地、主动地去介入中东地区的事务了。下一步,如果以色列在美国的撮合下能实现与沙特的建交,以色列在中东将处于更有利的地缘战略态势。如此一来,以色列的安全环境将大为改善,凭借其经济和技术创新优势,它在中东的影响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图片 这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多次在联合国投票反对停火决议(视觉中国 供图)
三联生活周刊:沙特跟以色列建交,这个可能性有多大?是否就意味着经历了这一轮大的冲突之后,阿拉伯国家跟以色列反而会达成和解了?
张帆: 沙特与以色列建交,公开实现关系正常化,是现在美国、以色列和沙特三方的外交政策的重点。2023年10月以前,美国、以色列和沙特就围绕着以沙建交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当时沙特坚持以推动“两国方案”、实现巴勒斯坦建国作为以沙建交的前提,但以色列拒绝就此做出让步。实现以沙建交是以色列一个非常重要的外交目标,而美国则以提升美沙防务关系为诱饵,力促沙特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这一轮的中东危机后,沙特刻意公开强调,要推动“两国方案”、实现巴勒斯坦建国是沙以建交的前提,而内塔尼亚胡政府挟军事行动成就之余威,在“两国方案”问题上的态度更趋强硬,以沙分歧较2023年10月之前更为难以弥合。从目前情势看,以色列和沙特在未来一个时期内能否建交,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新政府的意愿。我们目前不能排除一种可能性,就是未来的美国会开出更好的条件,去诱使沙特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就比如说让它放弃对“两国方案”的推动。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46期)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排版: 初初 / 审核:小风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