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体外诊断价值圈
聚焦IVD,传播诊断价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好利来表扬加班员工引争议,多次回应为何难平舆 ...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哪吒2》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河北邢台立 ... ·  2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必看”小程序:精准捕捉资讯脉搏,个性化信息 ... ·  2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铁路部门通报孕妇乘车被砸致胎儿早产去世事件详 ... ·  3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AI公务员”上岗,分析DeepSeek对政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体外诊断价值圈

IVD压力太大,他想离职了!

体外诊断价值圈  · 公众号  ·  · 2024-12-28 15:01

正文

医保查的紧,没办法开展
今年招标都不想动,过一段时间再说吧
代理商压不动了,医院都没钱,我还要垫资,吃饱了撑的
回款按照年计算,医院都给患者打欠条了
检验科都在被打包,我未来也会被踢出局

这是行业的声音,也是渠道的声音,也是销售面临的问题。院端推不动,渠道推不动,业绩逼得紧,行业仿佛面临停滞的局面,关键是这种局面的什么时候破解,仍未可知。

貌似所有的IVD厂家都在执行裁员广进计划。外资品牌自集采开始,逐渐优化,甚至有的售后部门被整体端掉,CC的危机不仅仅在外资品牌,包括国内品牌也开始在动刀子,为公司瘦身;但是企业在广进的同时,招人的计划并未停止;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极端的现象?


- 01 -
不能带来直接产出的人,最有危机感

前段时间呆小猎在他的文章中做过分享, 贴近一线,了解一线,甚至负责一线,是从业者最大的保命符。

之前有咨询机构问老刘,如果行业裁员的话,是怎么样的裁员顺序,当时给出的逻辑: 谁最不能产出,谁最能产出,谁最不可替代,谁消耗最多,哪些可以转移给代理商,哪些有外包 后面公司也是按照这个逻辑进行人员优化,这样的逻辑给到我们从业者的启示有哪些?

我不会贩卖焦虑,我也不会赚贩卖焦虑的钱,只是给行业者一个提示的作用; 能赚钱远比所说的价值更重要 ;要么你是公司的TOP Sale,公司不会动你;要么你能为公司创造行业的价值(既即使花钱,也是花在刀刃上,为公司,为品牌在行业发声)。

销售的淘汰机制很多,末位淘汰,PIP,狼人杀 ,这个本质逻辑就是谁最不能带来销售额,当然向上管理只能护你一时;

市场的淘汰机制是: 谁的专家资源更多,给老板,给公司带来情绪价值,行业的声音更大;

售后的淘汰机制是: 谁是最不可替代(技术层面),大客户是不是指定必须由你来维护(情商层面)。

- 02 -
人才的变迁史

百万医药代表职场变迁史:从入局、风光到尴尬转型 ,从90年代末,到2017年的 医药代表登记备案管理办法(试行),接近20年的时间,整个药品的销售从风光到转型,目前留下来的不到之前的十分之一。

而这部分人群,绝大多数仍然还是在医疗领域,只是从药品的销售,变成高值耗材或者介入类的销售代表,而这个阶段,发生在2015-2020年之间,从药品→高值耗材,恰好,2020年的首次高值耗材集采;2021年初,受支架国采影响,雅培学术中心将规模大幅度减小,人员离职或约40%。受此影响裁员的还有波士顿科学、美敦力等。在选择全力押注关节国采后 ,捷迈邦美将脊柱业务撤离中国市场。
强生同样,也在2022下半年开启了裁员模式,据了解,此次骨科业务裁员超过500人,包括销 售、市场,甚至大客户战略团队 创伤业务裁员约70%,脊柱业务裁员约30%,关节业务裁员约20%。带量采购没中标的业务裁80%,中标的业务 裁40%-50%。

集采这部分的人群又不知何去何从,而新冠的爆发让人才紧缺,顺理成章, 绝大多数的人又来到了全新的领域 ,检验行业,药品→高值耗材→IVD,这些转变,也接近循环,大概不到10年的时间;而2021年IVD集采也开始执行,2024年,发光集采落地,预计 2026年IVD将实现80%项目的集采落地,而留给行业人的时间也着实不多了。

检验的销售方式和药品的有何不同: 药品注重临床,检验注重渠道,这个是目前最大的不同,器械非常依赖渠道的准入。

与其说管理好客户,从器械角度,不如管理好渠道,检验也是如此。

接下来的检验的人群变迁,应该如何呢,从行业部分朋友的反馈,有的人甚至又回到了药品行业,去做创新药品, 药品→高值耗材→IVD→药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