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源于一篇报道《超市的鸡蛋是怎么变干净的》,说是经过了“收集、清洗、杀菌、打码”流程。其实,那篇报道并不全面,只是“一些”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养鸡场才采用。现在,中国主流的生产方式,是把收集的蛋送到分拣车间进行人工分拣。不仅把脏的分拣出去,过大和过小的也要分拣出去分别装箱。这样的流程设备投入要小多了——虽然需要更多的人,但分拣操作不需要特别技能、也不需要强壮的力气,何况在养殖场所在的地区,人力成本通常也不高。而那些经过“清洗、杀菌、打码”的鸡蛋,是被作为“高档产品”打造的,不仅适合生产过程,更重要的还有包装和营销,所以自然价格就要贵挺多。关于清洗鸡蛋这个事情
,在世界上分为两种流派,而且各自的科学依据都很充分。】
大家从超市买回鸡蛋,都会放到冰箱中。在美国,这甚至是“标准流程”——不这么做,鸡蛋可能会很快坏掉。但是,自然界的鸡下了蛋,总要攒够了一窝才开始孵——等到开始孵化,第一颗已经在自然环境下放置两三个星期了。那些常温下放了两三个星期的蛋依然能孵出小鸡,说明应该是没有坏的。
为什么天然的蛋和超市的蛋之间,存在这么大的差别呢?
原来,蛋壳的表面有一层胶状的薄膜。这层薄膜由
85%
的蛋白质以及少量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矿物质构成。而鸡蛋壳是由碳酸钙组成的,上面具有几千上万个细小的孔穴。鸡蛋从母鸡体内出来,这层薄膜均匀地覆盖在蛋壳表面,把那些空穴“封闭”了。这样,外面的细菌就难以进入鸡蛋内部;而在鸡蛋内部的水也不会散失,从而保持鸡蛋的初始状态。
虽然组成那层膜的蛋白质主要是不溶性的,如果对鸡蛋进行清洗,同样会对它造成破坏。那层膜被破坏之后,外面的细菌就会穿透蛋壳进入内部。另一方面,蛋壳内部是蛋白部分,蛋白部分虽然看起来很粘稠,其实含水量高达
87%
左右。那层膜被破坏之后,蛋壳就成了一个通透性很好的“架子”,水分很容易散失——蛋白失水导致浓度增加,蛋白胶的会急剧增加,打开之后甚至让人怀疑是“假鸡蛋”。
那层膜很容易被破坏。实验显示,蛋壳完好的鸡蛋在水中浸泡
1
到
3
分钟,就有微生物可以穿透蛋壳。这也是为什么不打破鸡蛋,就可以让盐进入鸡蛋成为咸蛋,让碱进入鸡蛋成为皮蛋的原因。
因为清洗可能破坏掉这层膜,从而导致鸡蛋易被外界的细菌感染,或者失水导致品质下降,以欧盟为代表的国家反对清洗鸡蛋。除了极少数例外,欧盟的
A
级鸡蛋不允许进行清洗。
但是,鸡蛋是一种很容易染上细菌的食物。尤其是走地鸡,自由活动的空间大了,鸡蛋染上污物的可能性也就增加。沙门氏菌影响鸡蛋安全的一大风险因素。它有两种途径进入鸡蛋:一是通过感染母鸡,把沙门氏菌“传进”鸡蛋或者“沾染”在蛋壳上;二是鸡窝中,沾染到鸡蛋表面。总而言之,鸡蛋一生下来,表面就可能带着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致病细菌,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每年有上万人次受到感染,鸡蛋是一大途径。
沙门氏菌不耐高温,但生存能力也很强。即使是蛋壳上的那层膜保持完好,它们依然能够穿透蛋壳进入鸡蛋内部——破坏了那层膜,只是降低它们穿透的难度而已。所以,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采取了先破后立的战术——对鸡蛋进行清洗,直接去除蛋壳上的沙门氏菌等微生物。虽然打开了细菌进入鸡蛋的通道,但是先把蛋壳上的细菌尤其是沙门氏菌杀灭,也就算是釜底抽薪了。虽然环境中可能有其他细菌进入,但危险性不如沙门氏菌大。再把鸡蛋放置在冰箱中,即使有细菌进入,在低温下的增殖也受到很大抑制。从安全的角度说,这也就比不清洗要好。
美国农业部有鸡蛋清洗的操作指南。比如,清洗鸡蛋时,需要水温高于
90
华氏度(约
32
°
C
),而且比鸡蛋温度高
20
华氏度(约
11
°
C
)。否则,低的水温可能让鸡蛋收缩,导致吸入水和微生物。但是,水温也不能高过鸡蛋温度
40
华氏度(
22
°
C
),以避免蛋壳破裂。合理的清洗流程,加上适当的洗涤剂,能够让鸡蛋表面的细菌数降低到十万分之一,相当于牛奶巴氏灭菌的效果。
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是这种要求清洗的代表。未经清洗的鸡蛋,是不允许上市销售的,这跟欧洲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