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的三个运动,不仅简单可操作,还可以检测出你的预期寿命。
“如果做不到,可能就早死了”,这样想的话,是不是马上就充满斗志了呢!!!
哈佛大学的一个项目报告了对印第安纳州的1104名现役职业消防员纵向队列的研究结果。
在10年的随访期内,消防员中发生37例心血管事件,基线时记录了俯卧撑能力数据,并纳入分析。
结果显示,基线俯卧撑能力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完成不到10次俯卧撑的受试者相比,能够完成
40次
以上俯卧撑的受试者发生CVD事件的几率
降低了96%
(IRR,0.04;95%CI,0.01-0.36)。
按俯卧撑分类和最大耗氧量分层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发生率的统计分析
5个俯卧撑类别心血管疾病累积风险的Kaplan-Meier曲线
令人惊讶的是,与运动平板试验的测试结果的相比,俯卧撑这种简单无成本的方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更为密切。
当然,该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仅观察了积极从事职业的中年男性,女性或老年男性可能不会出现类似的结果。
“我们只能做1个俯卧撑!!!”
……我们来看看下一个测试
运动测试2:你能爬多高的楼梯?
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人做过实验,把22名长期静坐的健康女性志愿者(18-22岁)随机分成对照组(n=10)和爬楼梯组(n=12)。
爬楼梯的人进行了为期7周的爬楼梯计划,从第1周每天一次爬楼梯到第6周和第7周每天六次爬楼梯,楼梯保持不变(199步)。
在此期间持续监测氧摄取(VO
2
)、心率(HR)、血乳酸浓度和血脂分析。
结果显示,爬梯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升高,总高密度脂蛋白比率降低。爬梯试验期间的VO
2
、HR和血乳酸也均有降低。
这一结果已充分说明了在一天中积累短时间的爬梯活动可以有利于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且非常容易达到这一小目标。
去年,来自西班牙的研究小组在Euroecho Imaging上发表了一项更大型的研究报告。
他们对于12615名已知或怀疑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参与者进行了平均4.7年的随访,期间心血管死亡1253例,癌症死亡670例,其他原因死亡650例。
研究作者Dr Jesús Peteiro博士认为,人们不需要进行运动超声心动图来检查健康水平。他说:“如果你能在三层楼梯上超快速行走而不停喘,或者在四层楼梯上快速行走而不停喘,那么你就具有良好的心肺功能。如果没有,这就说明你需要更多的锻炼。”
结果显示,与功能良好的受试者相比,那些爬不完楼梯或不得不停下来喘口气或者抓住栏杆的人死于癌症的可能性是前者的两倍,死于心脏病的可能性是后者的三倍!
赶紧自家楼梯试试,快速爬三层楼梯喘不喘,不行的话,平时上下楼别等电梯划手机了,麻溜地走走吧!
什么??这个还嫌麻烦??
找块空地就能测试的来了!!!
运动测试3:你的平衡能力如何?
来自巴西的一名内科医生Claudio Gil Araujo注意到他的许多患者,尤其是老年
患者
,在平衡力量上经常有困难,例如从地板上捡东西或从椅子上站起来。
众所周知,平衡调节问题会增加摔倒的风险,也会损害心血管健康。他想知道患者的柔韧性、平衡和力量是否可以作为预期寿命的衡量标准。
因此,Araujo和他的同事们开发了坐起测试(a sitting-rising test),简称SRT。只要找一块空地,几秒钟就可以完成!
Step1:
首先稳稳的站好,旁边不要有太多障碍物。
Step2:
不使用手臂或手作杠杆,小心以盘腿的姿势坐下。
Step3:
稳妥地坐定后,同样不要借用手臂的力量,试着站起来。
完了,就这么简单!
记分在1到10分之间(坐姿5分,站姿5分)。每次你在测试中用到手臂或膝盖时,你都要从10分里减去1分。每当你失去平衡,或者动作有点笨拙时,减半分。
看上去太easy了,但Araujo发现它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预测预期寿命。
他对2002名51-80岁的
患者
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在测试中得分低于8分的人在未来6年内死亡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两倍。得分三分或更少的人在同一时间段内死亡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五倍。总的来说,在试验中每提高一分死亡率下降21%。
51-80岁受试者4个SRT评分范围的Kaplan-Maier生存分析
这项研究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杂志》上,但只对50岁以上的患者进行了研究,对于小年轻来说,结果可能不尽相同。
但是不管你的年龄,这个测试可以为你的整体健康提供一个有用的基准。
因为还年轻,所以需要更多的时间,不是吗?
[1]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24778
[2]
https://www.mnn.com/health/fitness-well-being/
stories/
this-simple-sitting-test-could-predict-how-long-you-will-live
[3]https://doi.org/10.1006/pmed.2000.0634
本文首发:医学界
本文作者:李诗嘉
责任编辑:田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