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最新的PMI情况,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采购经理指数,以及它们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文章还分析了下半年经济展望,包括出口、投资刺激政策和消费端的情况。最后提出了关于资产投资的思考和投资机会的探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最新的PMI数据反映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不同状况,制造业连续3个月处于不景气周期,非制造业扩张速度下降。
根据文章,2024年7月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比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依旧处于不景气周期。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下降。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较6月下降2个百分点,自2023年11月以来首次低于荣枯线。
关键观点2: 官方制造业PMI和财新PMI存在背离现象,两者在统计样本、样本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样本企业区域等方面存在差异。
虽然两个指标构成一致,但官方制造业 PMI 涉及大、中型的央企、国企为主,而财新 PMI 以中小企业为主,且都是民企。此外,两者的样本企业和区域也有所不同。
关键观点3: 支出法GDP核算显示消费对GDP贡献度最高,但连续3个季度下降,成为拖累因素。
消费是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但近期消费对GDP的贡献度下降,成为经济的一个拖累因素。刺激消费是最近的重要决策点,但实际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关键观点4: 下半年经济展望存在不确定性,包括出口、投资刺激政策和消费端等多个因素需要考虑。
下半年的经济展望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出口、投资刺激政策、消费端等。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共识,整体风险偏好依旧在降低。
正文
都说PMI是经济前瞻指标,2024年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比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依旧处于不景气周期。
7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虽然高于临界点,但连续4个月下降。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该指标
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涵盖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领域。
PMI高于50%时,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收缩。
根据上面数据看,制造业连续3个月处于不景气周期,非制造业边际扩张速度连续下降。感觉预期并不好。
细分指标看,一季度,出口是亮点。这个因素在2季度有所减弱。
2024年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较6月下降2个百分点,自2023年11月以来首次低于荣枯线,景气水平明显回落。
财新PMI由市场调查机构 IHS Markit 编制、财新传媒冠名。
为什么官方制造业 PMI 和财新 PMI 经常出现背离?
由于都是采购经理指数,财新 PMI 和制造业 PMI 理论上应该同步。但实际上,两者经常出现背离,比如一个在 50 以上一个在 50 以下。
比如5月、6月官方制造业PMI已经进入不景气周期,而财新|PMI却仍显示在景气周期。虽然
两者指标构成一致,但是在样本等方面有差异:
(1
)两
个指标
统计样本数量不同
。
官方制造业
PMI
涉及《国民经济
行业分类》中制造业的
31
个行业大类,样本企业
3000
家。
财新
PMI
样本数
400
家。
(2)样本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有差别。
官方制造业 PMI 的样本企业以大、中型的央企、国企为主,小型企业的比例较低。
而财新 PMI 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且都是民企。
(3)样本企业区域不同。官方制造业 PMI 样本企业覆盖全国,财新 PMI 的样本企业,市场主流观点认为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占比较高的民营企业。
财新PMI上半年景气度高可能和样本中沿海出口企业多有关,上半年出口表现还可以。当然,两个指标在7月方向终于转成了一致,同步进入不景气周期...
支出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核算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支出法核算公式:
GDP=
最终消费支出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如果这个图不够清晰的话可以看下图,是每个季度消费、资本形成和进出口对GDP的贡献度,合计为100%。
2.消费对GDP的贡献度最高,但是连续3个季度下降,成为拖累因素,所以大家能看到,刺激消费是最近的重要决策点。
3.净出口在2023年对GDP为负贡献,2024年转正,是一个亮点。
这里有个外部因素就是美国大选,如果特朗普上台,是否会继续贸易战?按照这个预期,出口估计受到很大影响。
此外,7月出口增速放缓,外部需求减弱。看主要贸易伙伴,景气度也不好,所以海外需求并不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