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产科颓败之势愈演愈烈。
随着我国生育率的持续下降
(2016年“二胎政策”小高峰后出生人口量逐年下降,跌幅3.5%-18.1%不等,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跌至-1.48‰)
,各行各业均受影响,而医院产科,只是影响抵达的第一站。
在这第一站里,持续走势向下的数据背后,诉说着一个学科没落的无奈。
自2022年至今,产科经历着漫长的关停潮。2022年全国关闭几十家医院产科,2023年浙江宁波、河南郑州、安徽蚌埠、江苏新沂、广西来宾等地均有医院停止相关业务,时至今日,这股浪潮依旧汹涌。
从产科爆满到关停的这些年间,我们见证了它“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全过程。而一个学科的沉没就像一场风暴,它打破了整个海面的平静。
产科的关停,影响的不仅仅是产科医护的分流和失业,而且还有成千上万产妇的生育安全。生育是人生喜事,也是关系繁荣昌盛的家国大事,产科作为保健妇女儿童健康安全的重要环节,关系着国计民生。
为此,担忧、呼救的声音不少。今年2月底,知名妇产科医生、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教授
段涛
就曾在微博发出“救救产科”的呼喊。
他说:“
你们担心的是生娃的人少了,我担心的是产科学科的塌方。
”
诚然,产科寒冬,和生娃的人少了有关,但又绝不止于此。
产科最早的收费标准是按照乡下接生婆的标准定价的,
如今虽有提升,但依旧较低
。当前,产科类服务项目多以人力投入为主,设备投入等成本占比不高,如果按成本定价的逻辑,产科类服务项目定价就会被低估。以普通顺产接生为例,三甲医疗机构收取的总费用(不含分娩镇痛)大多数约2000元-4000元,其中接生的核心术式约为600元-800元。一些网友经历过生育后也认为价格是低的,近年随着产科服务量大幅减少,价格矛盾逐步被凸显出来。而且在较低的收入面前,产科还具有运行成本高和执业风险高的特点。
另外,不得不说的“国考”问题,这是压死产科的最后一根稻草。
“国考”里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CMI指数(收治病例的疑难复杂程度)和四级手术(高难度系数手术),无奈的是
产科在“国考”中很吃亏
。产科的CMI指数很低——越是正常分娩,CMI指数越低,只有可怜的不到1。产科的四级手术更是罕见,比罕见病还要罕见。产科的原则本就是保障母婴安全,是要预测、预警、预防,目标是把母婴并发症和死亡率降到最低水平,所以产科越是把这个原则贯彻到底,产妇就越少有并发症,CMI指数自然就低了,更不要提四级手术。
而“国考”成绩会和医院的财政补贴、医保基金拨付、绩效工资总额挂钩。最终导致的结果呢,没有被关停“苟活”下来的医护人员也并不好过,
累死累活到头来工资少得可怜
,而且在一些院领导心里,
开产科“不划算”,事多钱少还不省心,不如直接关了算了
。
可产科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科室,怎么能任其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呢?
在“救救产科”的最后,段涛教授说到:“
如果再不改变现状,再不调整收费标准,再不增加产科医生的收入,如果继续用CMI指数和四级手术比例考核产科,产科整个学科可能真的就会出现塌方了。
”
或许许多业内人士都曾为这段呼喊而忧心,但还好,时隔3个多月,面对这个“呼救”,国家医保局出手了。
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
将各地原有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整合为30项,以适宜的价格项目“颗粒度”,突出体现医疗技术劳务价值,赋能产科平稳运行和发展。
对于上文所提到的调整收费标准、增加产科医生的收入等请求,我们也均能看到改革的身影。
国家医保局表示,过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由各省价格部门牵头制定,各省之间价格项目不仅数量差异较大,价格项目的名称、内涵、计价单位以及耗材收费等也有较大差异。而且随着一些新技术的引入,当前的价格项目无法其收费需求,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突出服务产出的导向,将资源消耗、技术难度等基本相当的项目归为一类,于是各地原有的产科类价格项目按照适宜的颗粒度被统一规范整合成了30项,以更好适应临床实际。
国家医保局通过调研,
医务人员反映出产科类服务项目价格水平总体偏低,技术劳务价值缺乏充分体现
。对此,国家医保局表示,他们持续关注医务人员劳务价值,已全面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并常态化运行,有升有降开展调价,手术、中医等部分技术劳务类项目涨幅20%-30%,检查检验类项目价格水平持续下降。
产科类立项指南编制中,充分尊重临床实际,按照各方意见对技术劳务价值高、风险程度大的复杂情况和复杂操作,进行单独立项或加收项,体现技术难度差异。以“阴道分娩”为例,根据复杂程度分别设立“阴道分娩(常规)”和“阴道分娩(复杂)”,将瘢痕子宫、巨大儿、胎儿臀位、肩难产等分娩难度及风险大等情况列为“阴道分娩(复杂)”。同时,统一计价单位,将“胎心监测”“阴道分娩”“羊膜腔穿刺”等可能涉及多胎的项目,计价单位一律明确为“胎/次”,
从价格项目层面统一引导地方医保部门关注产科医务人员劳务价值
。
而且在今年3月份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中就明确表示,“
调动产科医务人员积极性,努力使综合性医院产科医师的薪酬水平,不低于医院医师薪酬平均水平
”,“严禁向产科和产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产科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
由此可见,在各方助力下,产科在将来应会迎来新一波的发展契机。
而对于上文中提出的改变“CMI指数和四级手术比例考核产科”这一问题,虽然暂时还未有好的应对方法,不过,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了改变便是最好的开始,所以,我们静待下一个好消息吧!
参考资料:
1.@段涛医生 微博:“救救产科!”
2.国家医保局《国家医保局重构产科服务价格项目 助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