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一直到今天,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仍然充当着了解西方世界先进技术和生产力的主要媒介和抓手。很多企业家得到先机的最初原因,就是因为英语好。在这方面,开创了阿里巴巴商业帝国的马云是最鲜明的案例。1988年,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后去了杭州电子工学院,任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1995年,杭州要修一条通往安徽阜阳的高速公路,马云担任了前去美国翻译和协调的工作,就是在这次出国经历中,马云接触到了互联网,从此开创了阿里巴巴的互联网商业帝国。
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英语作为了解世界趋势变化的工具,掌握得熟练就是一种资源优势,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在为了争取更好的工作机会时,其动力是内驱的,而不是外部施加的。
过去,有一个说法叫做“你们之所以觉得英语以后工作也用不上,是因为你们英语不好只能选择不需要英语的工作”,而现在,稍微像样点的跨国公司或者上市企业,很多岗位如果不能熟练掌握英语,不是做不好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就职的机会。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只有外企需要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而现在,优质的国企和私企,想要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比外企更需要员工懂英语。
工作需要之外,中国城市建设的国际化趋势,也让外语学习成为一种必需。近年来杭州、西安、武汉等省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构想,特别是成功举办了G20的杭州,已经具备了国际化城市的雏形。老牌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则拥有数量巨大的外国留华人员。美国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的《2014全球化城市指数》显示,在全球化都市排名中,北京位列第8,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等老牌国际化大都市,而在2010年北京还仅仅排名第15位。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这其中都少不了外语的作用。实际上,早在2006年,就有180多座城市的城市规划里,写明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要知道中国统共只有280多个地级市,一多半变成“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虽然这种城市规划不尽合理,但就目前中国如此迅速的国际化步伐,沟通的方式也得能跟得上城市发展的脚步才行。
虽然说入乡随俗,老外也免不了学习中文,但从沟通效率和普及程度来说,英语无疑还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沟通交流的首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