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近代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在撰写回忆录时,都涉及了学习外语的经历。上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界出现了学习西方教育的热潮。在最早期的教学机构里,就已经出现后来被称为“浸入式”的教学方法:部分教会学校全英语授课。翻译西文、向西方学习之势蔚然成风,英语教学开始初具规模。实际上,稍加留心就能发现,中国近代史上的多数文化名士,如鲁迅、郁达夫、钱钟书、老舍等,都有外国留学经历,无论是欧洲、美国或者日本,总要有一两门外语支撑起他们的学养。而且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外语学得似乎比当代的留学生扎实。对于外语,这些学者、作家不仅仅能做到懂和用,还能进行翻译,做到通达娴熟。
东方语言学大师季羡林生于1911年,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自己学习外语是从10岁开始的,并且写到了很多少年时代的英语学习班,可见当时英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需求,在《我与外国语言》这篇文章中,季羡林写道:“我除了在学校里念英文外,还在每天晚上到尚实英文学社去学习。校长叫冯鹏展,是广东人,说一口带广东腔的蓝青官话。他住的房子非常大,前面一进院子是学社占用。后面的太院子是他全家所居。前院有四五间教室,按年级分班。”而他所学的这点英语,在日后的升学中起到了作用,帮助季羡林升入了好的高中,后来考入北京大学,进而远赴欧洲留德十年。
上世纪50年代,由于经济生产和社会制度都吸收苏联经验,学习俄语又成为一种时髦和必需。虽然经十年动乱让国人学习外语的进程暂时停滞,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后,英语在中国国内大中专院校越来越得到重视。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曾经兴起过一阵学习世界语的风潮。1981年12月,楚图南、胡愈之、巴金、冰心、白寿彝、叶圣陶、夏衍等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世界语之友协会。《红楼梦》、《论语》、《鲁迅小说集》等经典著作都被翻译成了世界语。到1986年举办第七十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时,全国已有40万人学习了世界语。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在众多外语中脱颖而出,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通用语言。世界语则逐渐落伍,如今使用者寥寥。这也证明了语言是种实用的东西,没有用就会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