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闺蜜聊天,同为老母亲,我们讨论起最令自己羡慕的孩子。
武亦姝是被提名最多的。
原因很明显,像这样
文强
(16岁《诗词大会》夺冠)、
理也强
(18岁考入清华大学理科实验班)的孩子,不让家长操心还长得好看,谁不喜欢呢?
这种学习能力超强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她妈妈说过:
从
1岁半
就
开始培养她阅读,从神话故事到唐诗三百首,从不间歇。
为什么呢?
因为语文、阅读这些,就是为了培养理解能力的,理解力是学习的基础!
理解力强,学什么都快速到位,甩开别人十条街;反之理解力差,学什么都一知半解,只剩下被别人甩掉的份了。
我有个读理工的学霸朋友,教育思路异曲同工,从孩子1岁就开始鸡娃,而且不是教自己擅长的数学,而是语文。
问她,她说:“
语文学不好,就算现在他能背下九九乘法表,以后的数学题他理解不了又有什么用。
而且,语文阅读正是培养
学习习惯
的最佳途径,
一个能安静看完一本书的孩子,上了小学也能好好听课不搞幺蛾子。
”
在他们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
去年孩子考进了上海top3的小学,一年级也适应得很好,疫情期间也在家正常学习,非常自律。
不过,她说这个过程并不是只靠夫妻俩的努力,还借助了很多外界的方式和技巧。
我看了她写的总结,对很多孩子在读幼儿园、一二年级的家长很有借鉴价值,征得同意后发了上来。
以下是她的自述。
两个985博士,也教不会一个幼儿园小朋友
从儿子1岁起,我和老公就开始给他读绘本了,3岁起就教他识字自己读。
那时候我们都是自己教,我妈说我俩都是985博士,以后18年都可以自己辅导了。
太天真了!
就说最简单的认字。
买了识字卡,每天教一个字,孩子觉得又难又无聊,每次都闹别扭要看电视玩玩具。
再到自主阅读。
每晚坚持亲子共读,孩子呢,听你讲的时候挺开心的,让他复述或者自己看,不肯。
再说古诗词。
规定他每天背一首诗,就算把诗的故事背景掰碎了讲给孩子听,以他的阅历还是难以理解
。
我们终于清醒地意识到,任你是985还是211,硕士还是博士,有多少知识储备,不是专业的老师,你也没办法把知识和能力塞到孩子脑子里。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眼看幼升小要来了,我们决定要报班。
去了很多线下机构,发现他们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提前教一年级内容”,
宣传这样可以让孩子抢跑。
经过仔细了解,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上小学后发现知识都是学过的,觉得无趣、厌倦,
不愿意认真听
,
学习习惯非常差,让老师非常抓狂。
有的孩子觉得自己已经会了,骄傲自满,不愿意动脑思考,导致二年级以后,
越来越
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节奏
。
真正的抢跑,应该是理解能力强、学习习惯好,能顺利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还能学得比别人快
。
但遍寻机构,也寻不到一个符合目标的,加上孩子上了几节体验课之后,表示压力很大,我们就不再继续上了。
5岁孩子上网课,可行吗?
后来,我们尝试了网课(不用担心视力,后面说)。儿子上过3种。
1.趣味识字类
用趣味场景引入生字,围绕着这个字设置很多任务,比如跟写、跟读、用字造词等。
课程内容不差,但
儿子似乎没什么学霸天分,没法乖乖坐在书桌前完成那么多学习任务,我们工作忙,也没空时时刻刻盯着他。
2.故事阅读类
故事很生动,还配套非常精美的动画,比较能培养孩子的兴趣。
但课堂氛围比较宽松,学习任务比较少,
可能我比较焦虑,那时候儿子上中班了,我还是希望他学多点知识,到时候还要参加重点小学面试的。
3.语文思维类
这是一种比较新的形式。讲课的载体,依然是阅读,通过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但课程目标比较符合我这种“贪心“的家长,他们把识字、学拼音、学成语、学古诗、甚至学表达的任务都融入了进去。
上之前,我也有一些担忧,孩子能消化这么多吗?
体验一段时间后,孩子并没有出现以前那样抗拒的情况。
经过我的观察,主要是因为这些任务都完全融入在阅读里面了,
让孩子沉浸在故事中学习
,没什么负担。
而且我们发现,上过这类比较综合性的课程之后,儿子就不太喜欢故事阅读类的了。
虽然比较有趣,但是,
成就感
明显没有语文思维类的高——学的时候很轻松有趣,学完能感觉自己收获很多!
所以他从大班下学期到小学一年级,我们一直都让他用语文思维类的。
其它的优点
1、智能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