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了可能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作者着力探究社会信任水平在经济衰退期对于政治更替概率影响的机制是什么。
第一,政权类型。首先,将样本划分为常规政治更替的样本和非常规政治更替(违反选举规定)的样本,发现上述机制仅仅在发生常规政治更替的样本中存在,并且绝对效应相对于基准回归更大。其次,将样本划分为民主国家样本以及非民主国家样本(以变量polity2滞后一期是否大于0分界),发现上述机制也仅仅在民主国家样本内存在,并且绝对效应相对于基准回归同样更大。最后,以是否发生25人以上战斗死亡作为分界,将样本划分为冲突样本以及非冲突样本,发现上述机制仅仅在非冲突样本内存在。
第二,比较两种交互影响,第一种是信任与国内经济衰退,第二种是信任与国外经济环境。第一种交互影响是可能受到本国政治家影响的,而第二种交互影响却不是。作者用多种指标度量了国外经济环境。1,参照Acemoglu, Johnson, Robinson和Yared(2008),采用伙伴国家贸易份额加权增长(trade-share-weighted growth of other countries)。2,同一地区其他国家的平均增长率(即区域增长率)。3,使用全球其他国家的行业细分增长率,构建Bartik增长度量指标。实证结果表明,无论采取哪一种指标度量国外经济环境,只要控制第二种交互影响,那么第一种交互影响就是稳健的。那么这说明,选民在意的政治绩效可能是本国政治家掌握的,而被本国政治家左右的经济绩效和社会信任水平的交互影响,扩大了政治更替的概率。
同样,信息不对称性还会借助一国近期的经济表现来发挥作用。当一个国家在过去一个较长时期内都经历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可能意味着该国的民众对于经济衰退和经济政策之间的认知会相对复杂。作者以过去五年以及过去十年是否发生过经济衰退这两个依据分布划分样本,发现该文的核心机制更会发生在近期并未出现经济衰退的国家内,并且短期内未经历过经济衰退的国家可能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更严重。
第四,特定区域的影响。作者将样本分为12个区域,依次排除一个区域的样本进行回归,和基准回归相比较系数差异不大,并未发现某一个区域影响的证据。
第五,作者还提到了领导人特征以及选民理性程度可能对该文机制产生的影响,并进行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