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朋友突然向我询问是否认识XX公司的人,说一位患者自行进行了该公司的肿瘤基因检测,并带着检测报告前来他们医院就诊。在查看报告时,她遇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部分,希望能够联系检测公司进行咨询。
然而,尝试多次后,她发现公司的电话无法取得联系。对于这家公司,我了解有限,无法协助建立联系,因此,我便协助她解读了这份基因检测报告。
浏览这份报告后,我感觉这个报告跟专业就不沾边,且容我吐槽几点。
部分截图
缺乏临床诊断信息,不清楚患者肿瘤类型,后续的证据等级划分又将以何为依据?
接着看,患者被检出携带EGFR E709A突变和EGFR G719C突变,这些被归类为Ⅰ类突变,凭啥?
我想请问"本癌种"具体是哪个癌种?据我所知,EGFR突变的药物治疗批准并未涵盖实体瘤适应症。
从报告推荐的药物及其证据等级来看,显然是按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逻辑来编写的。然而,我不得不要提出疑问,报告一开始就缺失了关键的临床诊断信息,那么基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逻辑来编写报告又有何根据?
难道EGFR E709A突变和EGFR G719C突变仅仅只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发生吗?如果是这样,它们是否可以被视为辅助诊断的标志物?有没有依据?
遗憾的是,后续报告中对于诊断和预后的相关提示里头完全是一片空白,说明是没有依据的。那么,这份报告的逻辑性完全经不起推敲。
一份专业的报告应当遵循特定的逻辑框架进行临床解读。如果缺乏这种逻辑性,那么我认为这份报告难以称之为专业。
问题的核心非常明显:报告的开端遗漏了关键的临床诊断信息,这直接导致后续的所有分析都缺乏了必要的证据基础——要么应该跟患者确认好临床诊断信息,要么按照实体瘤的通用标准进行分析,而不是非小细胞肺癌。至于报告中其他的一些不足之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仅凭现有的问题,就已经令人相当头疼。
另外,报告中缺失的临床诊断信息也正是我想强调的,解读报告的首要步骤就是
必须明确样本或病理的相关信息。
如果仅仅将一份报告交给我,却没有任何患者背景资料,我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解读。
须知,每一份报告背后都代表着一位患者,每一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
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癌症,比如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肺腺癌,我们也需要知道患者是处于早期还是晚期,是初次治疗还是已经接受过治疗。不同的病情阶段和治疗历史,决定了治疗策略的差异性。
因此,在进行报告解读时,我们必须确保拥有完整和准确的临床信息,以便能够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和建议。
关于后续的步骤,我个人认为《二代测序临床报告解读指引》这一共识文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极为明确的解读流程,这也是我在解读报告时所严格遵循的逻辑框架。
我们界定这份报告患者临床诊断是肺腺癌,初治,解读如下:
患者检测结果显示EGFR E709A突变和EGFR G719C突变,均为阳性突变,表明存在明确的体细胞突变。另外,该患者情况属于多个变异类型,并包含已知的驱动突变(可理解为驱动肿瘤生长的突变)。
其中,EGFR G719C突变归类于G719X突变系列。G719X突变是EGFR基因18号外显子中最普遍的突变形式,包含G719A、G719C、G719D、G719S、G719V、G719E六种独立的突变类型,其中G719A、G719C、G719S较常见,分别指18 外显子719位的甘氨酸被丙氨酸(A)、半胱氨酸(C)或丝氨酸(S)所替换。
目前的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 (NCCN) 指南推荐阿法替尼或奥希替尼作为携带EGFR G719X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的首选一线治疗策略
,其次推荐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或达可替尼。
EGFR E709A突变归类于EGFR E709X突变系列,约占所有EGFR突变的1.5%,涵盖了E709K、E709A、E709G、E709V、E709H、E709D、E709Q等七种不同的突变类型,其中以E709K、E709A和E709G最为常见。
对于EGFR E709X突变,NCCN指南并未明确给出药物治疗的具体建议。尽管如此,我们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仍需仔细评估这一突变对药物选择可能带来的影响。
在深入查阅相关文献后,我搜集到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在一项大型队列研究中,筛选了4,228名接受靶向下一代测序(NGS)检测的初治肺癌患者,并回顾性地纳入了6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这些患者均携带EGFR p.G719X突变。本研究旨在评估这些患者对阿法替尼(n=37)和第三代EGFR-TKI(n=31)的治疗反应。同时,研究还建立了一组稳定表达EGFR p.G719A突变的Ba/F3细胞系,以探讨它们在体外对EGFR-TKIs的反应性。
数据表明,EGFR E709X突变是EGFR G719X突变型NSCLC中最常见的伴随突变,发生率约为30%。这一伴随突变对接受第三代EGFR-TKI治疗的患者预后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G719X/E709X对比G719X;客观缓解率(ORR):0.00%对47.62%,P < 0.00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7.18个月对14.2个月,P = 0.04)。
相反,对于阿法替尼的治疗效果,EGFR p.G719X/E709X突变患者与EGFR p.G719X突变患者之间并未观察到显著差异(G719X/E709X对比G719X;ORR:71.43%对56.67%,P = 0.99;mPFS:14.7个月对15.8个月,P = 0.69)。
体外实验进一步揭示了在第三代EGFR-TKI处理后,表达EGFR p.G719A/E709K突变的Ba/F3细胞对EGFR磷酸化的耐药药物敏感性较高,且抑制作用相对较弱。
结论:同时存在的EGFR p.E709X突变导致了EGFR p.G719X突变患者对第三代EGFR-TKIs产生原发性耐药,然而,这些患者对阿法替尼依然保持敏感。因此,治疗策略应依据患者是否共存EGFR p.E709X突变的状态进行个性化调整。
综上所述,针对EGFR G719C突变合并EGFR E709A突变的患者,阿法替尼应作为首选药物。
EGFR E709A突变和EGFR G719C突变,这两种突变类型归属于EGFR基因的罕见突变范畴。所谓EGFR基因的罕见突变,是指除了EGFR基因19号外显子的缺失(19del)和21号外显子的L858R点突变之外的其他EGFR突变,它们的发生率大约占所有EGFR突变的10%。
相对应地,EGFR 19号外显子缺失(19del)和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被视为EGFR的常见突变,也称为EGFR经典突变,其发生率大约为90%。这两种突变对当前的第1至第3代EGFR-TKI靶向药物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平均反应率约为74%,因此,它们也被称作EGFR“敏感突变”。
相较于EGFR敏感突变,EGFR罕见突变对EGFR-TKI靶向药物的反应率普遍偏低。此外,第二代EGFR-TKI药物,如阿法替尼,在治疗某些EGFR基因罕见突变时,其活性可能优于第一代EGFR-TKI。不同的罕见突变类型,或者同一罕见突变的不同位点,可能导致对靶向治疗的反应性有所差异。
此外,EGFR罕见突变往往出现在复合突变中,而这些不同的复合突变组合对EGFR-TKI的治疗效果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例如,S768I突变有可能增强对EGFR-TKI的敏感性。研究表明,携带G719X-S768I突变的患者相较于L858R-S768I突变的患者,其客观反应率有所提升(分别为74.9%和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