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电影派
这是一个不严肃但很有趣的电影公众号,跟着派爷一起涨姿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  ·  《哪吒2》回应全球登顶!“奇迹”幕后有广西团 ... ·  昨天  
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  ·  《哪吒2》回应全球登顶!“奇迹”幕后有广西团 ... ·  昨天  
南京日报  ·  “Lé Zà”,南京参与制作! ·  3 天前  
浙江之声  ·  《哪吒2》,中国影史票房第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电影派

他们都说它好看,但我不想骗你们

电影派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3-25 22:58

正文

点击关注 电影派

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观影生活



电影派
Vol.476


春节档一家独大后,3月份一直都是 好莱坞霸屏 的天下。


在挨过大片轰炸过后,我们终于等来了国产电影井喷的季节。


打头阵的,就是 备受期待的国产独立影片 ——


《八月》



《八月》可谓去年 华语独立电影的一匹幸运黑马


先是在 FIRS T 青年电影展崭露头角,获得 四项提名


而后又在 金马奖 爆冷 摘得 最佳剧情片


年仅十岁的小演员孔维一获得 最佳新演员奖



一部 处女作能有如此佳绩,这一大步跨的,稳。


金马奖的含金量向来有目共睹,不容质疑。


《八月》自在FIRST展映以来, 各方好评无数


不知什么时候,国内院线已经形成一条规则,大家都默契遵守着——


华语独立+惨淡的排片=好电影



但派爷还是改不了 瞎说大实话 的毛病。


别人说别人的,但派爷不想骗你们。


讲实话,《八月》并不好看。


先说故事。


这是一部 怀旧 影片。



故事回溯到 九十年代初 的西部小城。

讲述了一个叫 晓雷的男孩,在小升初考试后的暑期生活。


片名八月,是盛夏的尾巴,炎热炽烈又有消散的趋势。


这也是主人公晓雷的心境,本该无忧无虑的暑假,却又有模糊的 孤独感



影片对于90年代的还原很 细致


单听声音就仿佛回到那个年代的盛夏——


小贩叫卖声、电闪雷鸣声、电风扇转动的声音……


但电影整体是很 克制 的。


镜头下,是平淡的家庭琐事。


镜头多为固定镜头与长镜头,运镜缓稳。


克制得几乎像是纪录片的拍摄手法。



而影片采用的 黑白画面 ,无疑更是加重了这种沉重感。


黑白画面,是最近新兴的国产艺术片喜爱的表现形式。


以观众的角度来看,很难理解为何要抹杀一个盛夏该有的色彩。


但按照导演张大磊自己的话讲, 彩色会很具像,会引导观众根据自己的回忆对号入座。



而黑白影像会将 纯粹的时间感 单拎出来。


虽然没有什么影响,但这也是一种创作想法吧。


不过,《八月》暴露的另外一些问题,是派爷不能妥协的。


影片全程以 小孩子 为第一视角呈现。



从孩子的眼里,看时代体制变迁,看家庭琐事,看大人的世界与生活。


以孩子做旁观者,很多佳作都有尝试。


比如王小帅的 《我11》



杨德昌的 《一 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角度很好,但问题是,《八月》中的晓雷,是个全然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并没有参与到影片中。


片子没有他的视角,也可以完整讲述。


造成这种突兀的原因是,导演张大磊选择了男孩作为视角,却并 没有将情绪放到他身上


《一 一》中的洋洋,是导演杨德昌的话语载体,是自己想法的投射。



但张大磊却说——


晓雷只是作为一个我熟悉的人,由他带领着我和观众去观察、接触他身边的人,但他不能代表我。我自己对影片的投射和寄托是在父亲身上。



创新当然好,不过事实证明, 讲述 视角和自身投射的对象有偏差 ,那么整部电影,也就 跑偏了


其实《八月》表面看起来,颇有继承 侯孝贤、杨德昌 的感觉。


正如导演自己说的——


台湾我没来过,但是一点都不陌生, 台湾新浪潮 电影是我的启蒙老师。


台湾新浪潮的表里,是台湾电影偏爱的,深得台湾人的喜爱。


这也是该片能摘得金马奖的部分原因之一。



《八月》的叙事结构很涣散。


基本都是 碎片化的怀旧符号堆砌


派爷是很喜欢这种散乱的结构的,随性、不羁。


但这种涣散的结构,背后一定得有浓烈的 情绪渲染 作支撑。


形散而神不散



不然,那些所谓凌乱、先锋的艺术片,靠何抓人?


谁会真的喜欢 一盘无趣的散沙?


很可惜,《八月》就是一盘无趣的散沙。


没有叙事性,又没有情绪。


加上演员们十分青涩的表演和台词,更加剧了这种 不喜不悲的疏离感。


疏离感本身也没有问题。


《牯岭街》 中, 张震、片中人物也没有过多喜怒哀乐;



《悲情城市》 中,梁朝伟、辛淑芬的情绪也是克制的。



但他们给人的 情感冲击 却是剧烈的。


这就是 剧本张力


好的剧本,要和观众交流。


神剧本,是在疏离之中,和观众建立起无形的交流。


交流是否成功,就在于 观众对于片中人物的情感深浅


可惜,《八月》中的人物,没有让派爷 动心 的,也没有 扎心 的。


导演只提供了视角,只还原碎片。


却毫无情感。



很多影评人说,这是导演故意抑制自身情绪,更客观地还原。


但派爷想说,导演,我们知道你内心有很多情感。


可电影艺术,拍不出来的,都不能算作影片的一部分


派爷并不是要拿大导欺负新导,这只是一个单纯借鉴的标准。


这不是必须遵守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