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菠萝因子
有思考,有温度的科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蒲公英Ouryao  ·  “有趣的”缺陷项丨量筒底座碰破了一点 ·  2 天前  
蒲公英Ouryao  ·  两上市药企发布并购信息→超9亿 ·  2 天前  
蒲公英Ouryao  ·  《出口药品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菠萝因子

查出肿瘤,别总是着急让医生切!

菠萝因子  · 公众号  · 医学  · 2024-10-24 12:37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肿瘤治疗的误区和正确的治疗方式,强调不应着急切除肿瘤,而是应多学科会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文章提到了新辅助治疗的应用和针对不同肿瘤类型的新辅助治疗方法,包括化疗、内分泌药物、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等。最后,文章强调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活得久、活得好,并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误区:很多人认为一旦发现肿瘤,应该尽快手术切除。

文章指出,尽管手术是肿瘤治疗的一种手段,但在决定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肿瘤的性质、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

关键观点2: 正确观念:肿瘤治疗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切除肿瘤,而是让患者活得久、活得好。

文章强调,治疗肿瘤需要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药和免疫药等,治疗顺序也非常关键。

关键观点3: 新辅助治疗的应用:对于某些肿瘤患者,新辅助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文章介绍了新辅助治疗的概念、应用范围和具体应用方法,包括化疗、靶向药和免疫药物等。研究表明,新辅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观点4: 个性化治疗:不同患者的肿瘤特点和治疗方式可能完全不同。

文章强调,治疗肿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不同的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正文

文 | 菠萝

常见误区


前几天有人跑来问我:“菠萝,我妈查出肿瘤,为什么医生一直拖着不手术啊?”


这个问题很典型。 我发现很多肿瘤患者和家属有一个误区,就是肿瘤一旦发现,肯定是越快切掉越好。


很多人看到诊断书,也不管在哪儿、不管分期、不管分型,就想让医生赶快拿掉。


更有甚者,早上刚拿到CT报告,发现肺部有个阴影,都还没搞清楚到底是肿瘤还是炎症,就催着医生赶快办住院,下午就做手术切掉。如果医生说别急,还需要再做一些检查,那这人就非常焦虑,晚上都睡不着觉。

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知道自己身体里面长了个东西,当然想要早点弄掉,少长一天是一天。这是很正常的想法。

但这是不对的。


大家要知道,成人肿瘤的恶化一般是以年为单位的,多等几天不可能改变一个肿瘤的性质。说白了,在诊断之前,这个肿瘤大概率已经在体内长了好几年,甚至十几年了,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

说得直白一点,如果今天切了就能治愈,晚几天切了也能治愈;反过来,如果今天切了只能活一年,晚几天切还是活一年。

之所以让大家不要着急切,是因为 肿瘤的第一次治疗方案太关键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效果。 如果方案不对导致复发,治疗起来就困难了许多。所以一定要慎之又慎。


切,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我们肿瘤治疗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切掉肿瘤,而是让病人活得久,活得好,最好临床治愈。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利用医生手里所有潜在的武器,不管是手术,放疗,化疗,靶向药,还是免疫药,通过科学地安排治疗顺序,争取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尽快做手术并不总是最好的选择。就像炒菜一样,要想达到最好的味道,调料的选择和放的顺序都非常重要,并不一定总是要先倒酱油。

肿瘤的治疗变得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医生的知识都可能有局限,外科医生更熟悉手术,内科医生更熟悉药物。在理想的情况下,应该是来自外科,内科,放疗科,甚至营养科的专家坐在一起,共同为一个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这就是近年来越来越强调的“多学科会诊”。

图片来自网络

每个人的肿瘤都有自己的特点,本质上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就算隔壁老王的肺癌做完手术就治愈了,也不代表其他人的肺癌也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查出肿瘤的时候,大家一慌就经常忘了真正的治疗目的,而是抱着幻想,希望赶快切完就可以回家了。


这些年,我已经给好几位患者提供咨询,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他们多考虑了几天,咨询了相关专家,避免了错误地过早手术,而是选择了更科学的方法,现在也都挺好的。


新辅助治疗

有很多情况,医生都不会推荐直接做手术。

一方面,如果是很晚期的肿瘤,癌细胞已经广泛转移,很多时候做手术意义很有限,因为即使切掉最大的肿瘤,其它转移病灶又会很快长起来。手术并不能延长生命,还可能降低生活质量,得不偿失。

另一方面,即使是早期,但有时肿瘤个头太大,或者长的位置很刁钻,那也很难直接做手术。还有的肿瘤,早期就可能已经转移,这时即使做个完美的手术,未来依然有复发风险。

怎么办呢?

有些情况下,可以考虑先用药物或者放疗,再考虑手术。 这种手术前用的治疗,专业上被称为“新辅助治疗”。 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的药物可能是化疗药,可能是靶向药,也可能是免疫药物,还可能是多药联合。


可能用到新辅助治疗的癌症类型很多,包括乳腺癌、卵巢癌、肠癌、食管癌、头颈癌、肺癌、前列腺癌,等等。随着新型靶向药和免疫药的出现,新辅助治疗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

在手术之前使用药物,有可能让肿瘤显著缩小,降低风险分期,甚至有可能让肿瘤完全消失。有些本来无法手术的患者,这时候就可以接受手术了。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治疗顺序,有可能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尤其是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

有的肿瘤很容易转移,即使表面看起来是早期,但其实有少量癌细胞已经跑到别的地方去了,只不过肉眼看不到。这种时候,即使做个完美的手术,未来依然有可能复发。

就像打仗的时候,我们用导弹把敌人司令部整个端了,看起来很成功,但如果早就有几个关键人物跑掉了,那么他们潜伏一段时候后,就有可能卷土重来。想当年赤壁之战,曹操部队主力被歼灭,但老大却从华容道跑了。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新辅助治疗,就像先全部清扫一遍,先把不管在哪儿的敌人都尽量干掉,包括外面的散兵游勇,然后再来端司令部。

我有个好朋友得了卵巢癌,看起来挺危险,当地外科医生建议马上手术,没给任何其它方案。我推荐她到大型三甲医院检查后,医生建议按照指南先做新辅助化疗。很幸运,她刚化疗了几次,肿瘤就大幅缩小,肿瘤标记物下降了90%以上!

通过这样的治疗顺序,不仅整体治疗效果会更好,后续手术的创伤也会更小。

研究发现,对于很多不同肿瘤类型,如果使用新辅助治疗后,肿瘤能完全消失(专业术语叫“病理完全响应”),那患者未来的生存期就非常乐观。 “病理完全响应率”越高,新辅助治疗的效果就越好。

从一定程度来说, 新辅助治疗就像是趁身体好的时候先试药。 如果效果好,那再配合手术,最后结果应该不错。如果用药效果不好,那手术后也可以换别的药,或者使用更激进的治疗。

不断探索

新辅助治疗应不应该用,主要看临床数据,尤其是对照数据。


就拿乳腺癌举例。


乳腺癌是新辅助治疗使用最广的癌种之一,尤其是复发风险比较高的一部分早中期患者。合理使用新辅助治疗后,患者不仅整体生存期可能更高,保乳率也更高,对生活质量很重要。

不同的乳腺癌用的新辅助治疗是不同的,化疗、内分泌药物、靶向药物、免疫药物、放疗都有可能。


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核心是内分泌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关键是HER2靶向药;而三阴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则主要是化疗和免疫药物。

科学无止境,研究者们一直在寻找更好的新辅助药物,实现更高的“病理完全响应率”。 现在,新辅助治疗已经进入了组合疗法的阶段。

比如,对于一部分高危的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包括了化疗和两个靶向药: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所谓的HER2双靶化疗联合,整体效果更好。


而对于一部分特殊亚型的三阴乳腺癌,在化疗基础上加上PD-1/PD-L1类免疫药,形成化疗+免疫的组合,整体效果更好。比如,在大型的III期临床研究中,化疗+帕博利珠单抗,化疗+阿替利珠单抗,都取得了积极的结果。



不只是乳腺癌,在肺癌、卵巢癌、胃癌、肠癌等多种类型中,各种化疗+免疫药或者化疗+靶向药的新辅助治疗研究正在进行,或者已经看到了不错的效果。


总而言之,诊断肿瘤,千万不要着急“一切了之”。应该先用什么治疗,是需要个性化考虑的,不同情况选择会不一样。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更快切掉肿瘤,而是更好恢复健康。


希望大家都能实现最好的治疗效果,致敬生命!



*本文旨在科普癌症治疗背后的科学,不是药物宣传资料,更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疾病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