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工作四年,一直在同一家公司的同一个部门,除领导之外,她已经是最老的员工了。
这四年中,陆续有同事离职。刚开始她也想过,但考虑到趁早怀孕生娃,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今年她产后回来,又接手了原来的那些工作,朝九晚六,一如既往。除了晚上被孩子弄醒,其他的一切波澜不惊。
从各种表象上看,我都以为她应该是一个以家庭为重的传统姑娘。所以当我听到她说「不是这样的」的时候,略微有点震惊。
「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或者说是职场倦怠期。顺风顺水,又上升无望,有挑战性的工作过来,也不想接,没有动力,也没有盼头。但这样终究不行啊,我才 27 岁,总不能这样混吃等死吧!」
仔细想想,李丽毕竟也是名校毕业,心里或多或少也藏着一点抱负。长期在舒适区里呆着,还是会有恐慌感。
「额……我跟你说个小故事吧。」
我们部门年后新来了一个实习生。
她勤奋努力,工作踏实,大家一致好评。
说实话,这段时间我是有点疲惫,疲于各种报告和琐事,看到她这股精气神,着实会有点触动。
差距会引发思考。于是我开始分析她这么做的原因:
第一,好学的性格使然,要不也很难本硕都是中大岭院金融专业的学生。
第二,既然工作的时间已经确定,那么能学多少学多少。
实习的时间也就那么多,所以为了让这段经历足够丰富,那就多做事。像一条海绵,保持吸收的状态。
而我们职场人为什么会倦怠?
不就是因为都熟悉了,都流程化了,激情褪去,只剩疲于奔命。
「所以,要不这样,给自己定个时间节点,比如半年后辞职。」
「啊?!」
倒计时是个有意思的东西。
在电影里,一旦有了这个设定,情节自然就开始变得紧凑起来。
对我们个人而言也是如此,当有了一个确定的日期,就会逼迫自己去思考和行动。具体到「半年后辞职」上,人会自然考虑一个重要问题:要找下一份工作了,我的简历有什么亮点?
这个思考有三个价值:
第一,会对过去做一个梳理,回顾经历过哪些有价值的事。如果有,会对自己产生信心;如果没有,则会在失落之后,有种「绝地反击」的冲动。
第二,当面对新挑战的时候,思路会不一样。以前是觉得它好麻烦,能不做就不做,现在就不同了:这件事有什么价值,能不能让自己的履历更丰富?而一旦发现了它的价值点,便会全力以赴,并在过程中不断复盘,争取把精华都提炼成自己的经验。
第三,敢于说不。既然设定要走,那该说「不」的时候便可以果断说出,让自己变得更聚焦。专业才是职场人立足的根本,而不是琐碎。
态度决定结果。当我们的思考逻辑转变以后,我们的做事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而当你变更强和更自信以后,选择的主动权便自然握在了自己手上。半年后,到底是不是真的离开就不那么重要了。」
「这个思路不错~ 我试试!先把这几年的工作梳理一遍。」
记得读书阶段,经常会有各种展示,而我都会负责做 PPT 。每次制作时,我都会要求自己,这一次要跟上一次不一样,比如配色要变、字体搭配要新。因为我希望,这段经历能被写入到简历中。
这个思路的本质驱动来源于危机感,对将来的迷茫,但也正是在它的驱动下,我们会刻意去练习。工作之后,危机感会慢慢变弱,但铁饭碗始终不是工作带来的,而是人自己造就的。
倦怠于不断重复的日常工作的你,不妨重新做一次评估,学习实习生一样的初心,向自己宣战!
点击【阅读原文】,学一个你犹豫很久的技能。
告别倦怠的自己,找回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