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潇湘经略
分享和探讨互联网金融的真知与洞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金融早实习  ·  中国供销集团2025届经济金融岗招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潇湘经略

你未必是人好,你只是没机会放荡

潇湘经略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9-05 18:04

正文

做一个吃瓜群众的正确姿势。



本文已获授权

作者:拾遗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1


这一个月发生了三件类似的事。


第一件:女孩拒绝男同学示爱,被对方从19楼扔下身亡。


女孩死亡后,很多人评价:


“你不放荡,人家怎么会找你。”

“肯定是绿茶婊,到处撩男人。”


第二件:还没等到审判嫌犯,章莹颖及家人就被网友审判了。


这两天,因为捐款时间,留学生 章莹颖又火了,很多人评价:


“你要穿得正经,人家会找上你吗?”“章莹颖小姨在美国代购奶粉。”

“全家人想蹭美国绿卡,死了活该。”


第三件:九寨沟地震,吴京被逼捐1亿。


九寨沟地震后,吴京捐款100万。


但很多网友觉得他捐得太少了:


“赚这么多,捐这么点,太自私了。”

“还说爱国,就凭这一点就不爱国。”


在中国,吃瓜群众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当一件事情发生后,就拿起放大镜盯住当事人,寻找人家生活及行为的瑕疵,从而把对真相的追究转变为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


在中国,几乎所有热点事件, 最后都会演变成为道德之争。



2


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 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搞道德审判呢?


我先来讲一个心理学上的“道德执照效应”。


这个效应是心理学家莫林和米勒提出的。


莫林和米勒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让两组学生分别接受两个命题。


第一组学生接受的命题是:大多数女人都不聪明,更适合在家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


学生立马提出抗议:“这是性别歧视。”


第二组学生接受的命题是: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更适合在家看孩子。


接受命题的学生态度都比较缓和。


接下来,莫林和米勒让这两组人去当招聘考官——判断应聘者是否适合某高层职位。


这几份工作所处行业一直是男性主导的, 比如建筑业和金融业。


实验结果让人大吃一惊:


刚刚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第一组学生, 反而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这些职务。


而刚刚态度缓和的第二组学生, 对男女应聘者反而做到了公平公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莫林和米勒说:“那些明确反对过性别歧视的学生,便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人了,所以便获得了一种道德许可——做什么都不带性别歧视,于是便为所欲为的任性发挥。”


这就是著名的“道德执照效应”: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做了好事之后, 他就会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 仿佛取得了一种“道德许可证”: 我便可以心安理得的评价别人。

3


中国人为什么爱吃瓜?


因为吃瓜常常可以获得道德优越感。


一个人做了一点好事之后,他就取得了“道德许可执照”——我可以心安理得的评价别人,从而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


“我收入这么低,都捐了100元,吴京你赚了十几亿,为什么捐这么少?赚这么多,捐这么点,太自私了。还说爱国,就凭这一点就不爱国。”


当我们说出这一番话后,就获得了一种无形的道德优越感:


“我是不自私的”,“我是很爱国的”。

“我不是绿茶”,“我人品很端正”。


这种“道德执照效应”还有一个极其诡异的特征——那就是即便我没有做好事,仅仅是意淫一下,大脑也会真的认为自己做了,从而产生道德许可。


很多一分钱没捐的人,不就是靠着意淫获得了“道德高潮”吗?


“我相信自己的道德比吴京高尚。”

“我若赚了十几亿,肯定捐1亿。”


4


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 真的就比那些当事人更高尚吗?

其实未必。


于建嵘教授讲过一件事: 一次,他去邻居家玩, 正好碰到老大爷看病回来, 一进门,老大爷就对医院破口大骂: “检查个骨质增生就要几百块,医生都是黑心烂肝的狗东西。” 一会,于建嵘和他儿子谈到高考, 老大爷听到了,斩钉截铁地说: “一定要考医学院,要当医生,工资一分不要都行,单拿红包和提成就几辈子吃不完。”


拾遗君为什么要讲这个例子,我就是想说—— 当我们站在道德高地批判众生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忘记自己也是众生的一员。


我们痛恨贪官,又拼命报考公务员。


我们咒骂垄断,又削减脑袋往垄断行业钻。


我们讥讽不正之风,却一办事就忙着找关系。


我们愤怒,不是因为觉得不公平,


而是觉得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 我们憎恨的不是特权,而是自己没有特权。


人都是善恶同体的兽, 我们未见得比人家高尚多少。

5


非常喜欢作家杨奇函的一段话:


维持我们节俭的, 可能是我们的贫穷。

维持我们检点的, 可能是我们的丑陋。

维持我们低调的, 可能是我们的平庸。

维持我们钻研的, 可能是我们的笨拙。

促成我们义无反顾的, 可能是我们的走投无路。

激发我们看淡一切的, 可能是我们的一无所有。

我们心无旁骛, 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从容。

我们刚正不阿, 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资格被诱惑。


很多时候,我们的言行之所以合乎道德规范,并不是因为我们的道德情操高人一等,而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短板变成了高尚。


正如杨奇函所说:我们未必是人好,我们只是没有机会去放荡。



6

意识到“我们未必比人家更高尚”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