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
Hi,欢迎来到国内最大的心理服务平台——简单心理!这里有最实用的心理学涨姿势内容,还有数百位全国顶尖的心理咨询师为你服务。应用商店搜索“简单心理”下载APP,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帮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苏州新闻  ·  千万不要一睁眼就玩手机! ·  20 小时前  
苏州新闻  ·  千万不要一睁眼就玩手机! ·  20 小时前  
简单心理  ·  社交焦虑:渴望联结,却没法社交的人们 ·  昨天  
深圳新闻网  ·  已开启报名!深圳心理知识开班了 ·  2 天前  
深圳新闻网  ·  已开启报名!深圳心理知识开班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

上热搜的「躯体化症状」,其实是一种情绪病

简单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2-31 20:57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躯体化症状,即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身体不适,涉及肠胃、过敏、头痛和呼吸困难等方面的表现。强调身体症状可能是心理问题的反映,提醒人们关注心理健康。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躯体化症状是一种心理压力过大的表现,可能导致身体不适。

文章讨论了肠胃、过敏、头痛和呼吸困难等身体症状与心理问题的关联。

关键观点2: 心理问题可能导致身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

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头痛、胸闷等躯体化症状。

关键观点3: 文化背景影响个体对躯体化症状的感受和表达。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用躯体化症状来描述内心的焦虑和困扰。

关键观点4: 认知行为疗法对缓解躯体化症状有效。

通过识别与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可以降低对躯体化症状的过度关注。


正文



《负负得正》

近日,某年轻演员因长期焦虑和抑郁情绪导致身体不适的新闻,引发热议。


评论区里,网友们坦言自己有过类似经历:胃痛、胀气、喘不上气、头痛、心悸、过敏、失眠……跑遍内科、心血管科、神经外科,检查结果都是——“一切正常”。


到底怎么了?于是,焦虑感更重了。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答案是:那些折磨我们、真实存在的身体不适,是因为情绪出了问题。


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为躯体化症状(Somatization)。



当人们心理压力过大,情绪问题很可能被“转化”为身体不适。


躯体化症状患者在人群中发生的比例并不低:抑郁症患者中约有 60% 会经历身体疼痛的症状,而焦虑症患者中,胸闷和心悸的发生率高达 40% (Henningsen et al., 2003)。


那些长期焦虑、受过的伤痛,身体从未忘记。




01

肠胃:「厌恶情绪」的承载地

每到考试季,医院的心理门诊总会迎来一波因胃痛就诊的学生。他们大多是在考前或考中,因紧张焦虑而感到胃部不适甚至疼痛。这些身体症状的背后,可能是心理压力在作祟。


比如胃酸倒流(GER),俗称“烧心”,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容易在吃完饭、喝咖啡和酒后发作,你可能会感到胸部或胃部灼热,有胃酸涌向咽喉的不适。


这种症状不仅与饮食有关,也被称为“情绪病”。


一项发表在《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上的研究表明,高风险焦虑组的受试者反流症状的风险增加了 4 倍以上,而高风险抑郁组的风险增加了近 3 倍。这意味着情绪对胃部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Lauri Nummenmaa 等人在《PNAS》发表的研究,更进一步揭示了情绪与身体的关系。他们绘制了一幅“人体的情绪地图”,通过让参与者报告不同情绪(如愤怒、恐惧、幸福等)时的身体感觉,并通过 emBODY 技术着色标注。


研究发现,肠道的感觉在厌恶情绪中尤为显著。


 具身化(Embodiment)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强烈联系,人体可以通过生理体验来激活心理状态,反之亦然


从进化角度看,人的肠胃堪称“第二大脑”(情绪脑)。虽然人类已经进化出复杂的大脑,但肠胃仍然承担着调节感受的重要功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焦虑时,会感到胃部不适甚至疼痛。


在一些文化背景下,精神类疾病的污名化让人难以直接表达情绪。一些人即使心理“生病”了,也会因种种社会压力而否认、隐藏自己的感受。


情绪难以被看见,但它们的痕迹,却写在了身体里。


 《这个杀手不太冷》




02

过敏:当防御系统过度操劳


有一个词在近两年越来越常见——过敏。过敏,意味着你的免疫系统很可能过度操劳。当个体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中,身体会分泌大量应激激素(如皮质醇),从而扰乱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Dhabhar, 2014)。


当免疫系统一旦感到“受威胁”,会持续激活以应对假想的危险。此时,“超负荷运转”不仅无法有效保护身体,反而可能引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比如,皮肤是我们人体最直接的防御线,心理学研究发现,皮肤过敏与情绪之间存在强关联。Ehlers 等人(2001)发现,焦虑和压力会显著增加湿疹的发病率。


小孩子常常会有湿疹,成年人可能也会皮肤瘙痒、牛皮癣、斑秃,这些都可能和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相关。 


过敏不仅仅是身体的反应,它也可能是心理和情绪的“隐形信号”。当皮肤发出警报时,是时候调整生活,保护那些保护我们的防御系统了。


 《谜探路德维希》




03

头痛:情绪被压抑太久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面临巨大压力时,头部会感到沉重、紧绷甚至剧痛,但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明显的生理原因。


这种头痛往往与心理困扰密切相关,被称为心理性头痛或躯体化头痛。


长期的情绪压力和心理负担会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引发头痛症状。特别是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下,交感神经系统被过度激活,使肌肉紧张、血管收缩,最终导致紧张性头痛的发生(Goadsby et al., 2002)。


此外,慢性压力还会改变个体对疼痛的感知阈值,使人对头部的不适更加敏感。


一项针对躯体化症状的研究指出,患有焦虑或抑郁的个体中,约 40% 会报告经常性头痛(Smitherman et al., 2009)。


这些头痛可能进一步加剧心理不适。个体越是关注头痛,心理压力越大;心理压力越大,头痛症状也越明显。


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个体对躯体化头痛的感受和表达。在我们所处的东亚文化中,由于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接受度较低,人们更倾向于用“头痛”来描述内心的焦虑和困扰(Kirmayer & Young, 1998)。


《我有一只叫抑郁症的黑狗》


头痛成了一种情绪表达:这不仅符合社会规范,也成为心理痛苦的一种隐喻。


认知行为疗法(CBT)对缓解躯体化头痛非常有效(Ashina et al., 2017)。通过帮助患者识别与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可以降低对头痛的过度关注。


当头痛再次来袭,我们可以试着放松训练或正念冥想。



04

呼吸困难,暗示你该跑了


“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怎么也喘不上气。”长期处于压力的人群,常会感到无法深呼吸、胸部紧绷甚至伴随心悸。


这种感觉常常令人恐惧,因为它看似与心脏病或肺部疾病相关。


胸闷与焦虑和恐慌情绪密切相关。焦虑症患者中,约有 30%-40% 会报告胸闷或类似症状(Beck & Clark, 1997)。


在面对压力时,交感神经系统被过度激活,导致身体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


胸闷还可能与恐慌发作(Panic Attack)相关。一项研究发现,超过 80% 的恐慌发作患者在发作期间会经历明显的胸闷症状,而这种胸闷往往会加剧他们对健康的担忧,形成一种“焦虑-躯体化-恶性循环”(Craske & Barlow, 2008)。


《Shrink~精神科弱井医生》


认识、表达我们的情绪,呼吸会更顺畅。Van der Kolk(1994)提到,治疗师帮助创伤患者缓解躯体化症状时,经常通过引导患者回忆与症状相关的情境,例如愤怒和无助感,胸闷的感觉往往会显著减轻。




写在最后


我们的「身体」比想象中更忠诚于我们。当你不舒服了,很可能是它在对你抗议,在暗示你:你超载了。


请停下来,多多关心自己。


新的一年,照顾身体,照顾情绪。




参考文献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tress effects on the body

Ashina, S., Serrano, D., Lipton, R. B., & Maizels, M. (2017). Depression and risk of transformation of episodic to chronic migrain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 18(1), 1-10.

Beck, A. T., & Clark, D. A. (1997).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pective. Anxiety Research, 1(1), 23–36.

Chaudhary, S., Sharma, S., & Dey, A. (2021). Psycho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anxiety disorders: A review.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23(5), 1–8.

Craske, M. G., & Barlow, D. H. (2008). Panic disorder and agoraphobia. Clinical 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4th Ed.

Dhabhar, F. S. (2014). Effects of stress on immune function: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 Immunologic Research, 58(2-3), 193–210.

Ehlers, A., & Clark, D. M. (2001). A cognitive model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38(4), 319–345.

Goadsby, P. J., Lipton, R. B., & Ferrari, M. D. (2002). Migraine—current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4), 257–270.

Henningsen, P., Zimmermann, T., & Sattel, H. (2003). Medically unexplained physical symptom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5(4), 528–533.

Kirmayer, L. J., & Young, A. (1998). Culture and somatization: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and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0(4), 420–430.

Smitherman, T. A., McDermott, M. J., & Buchanan, E. M. (2009). Negative impact of episodic migraine on a university population: Quality of life, 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comorbid psychiatric symptoms. Headache: 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 49(9), 1190–1195.

Van der Kolk, B. A. (1994).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Memory and the evolving psychobiolog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 1(5), 253–265.



作者:囷囷、江湖边

编辑:四月

责编:罗文

封面:《这个杀手不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