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了没
社会有学问,一个有趣、专业、接地气的泛社会兴趣社区。今天,你社会学了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11、13、14、15、16……为啥最近台风 ... ·  3 天前  
中国新闻网  ·  突发!安徽合肥地震 ·  3 天前  
新华社  ·  网恋交友,小心境外间谍 ·  6 天前  
新华社  ·  这条视频,看着看着就想家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了没

什么时候聊天变得这样尴尬 ,就不能来段freestyle吗?

社会学了没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8-06 22:18

正文



原创

作者:王琨(from 写作组)

编辑:

阿九


社长说

"如果每一朵花都代表一个祝福,我会送你一个花圈!“

“小明你给我滚出去!”


●  

什么时候聊天变得这么尴尬,

就不能来段freestyle吗?


聊天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件日常且简单的事情,但在聊天中总会碰到一些“聊天终结者”或者“尬聊星人”,虽然隔着十万八千里,透过微信对话框也能感到彼此聊天的尴尬气氛,分分钟把天聊死,却还要接着头皮硬聊、不得不聊,这种尬聊真的让人很绝望啊。

 

怎样的聊天算“尬聊”


观其字面意思, “尬聊”和“尬舞”有 异曲同工之妙,即行为的主动发出者总是沉浸在自我世界的韵律中,而接受者或者旁观者则往往满心无奈、如坐针毡,严重者还会伴有眼睛酸涩、喉咙干痒、心慌气短及局部面部神经抽搐等并发症状。

 

 

作为一种流行的沟通方式,“尬聊”可能发生在任何语境与人际关系之中。它既可能发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也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会存在于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或“半熟人”之间,同样也会存在于亲朋好友之间。

 

根据对“尬聊”的经验性总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识的,即在某种情境中不由自主地陷入“尬聊”,这种情绪可能是一人所感,也有可能是参与谈话的所有人都感受得到;另一类则是有意为之的,即谈话者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用“尬聊”的方式来进行情感表达与语义表述。

 

在微博以及各种论坛里,广大网友们经常会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尬聊”体验以及对“尬聊”的认知分享出来,甚至知乎上还有一篇名为“如何尬聊”的帖子,号召大家集思广益,时刻准备着来一场精彩的“尬聊”比赛。很多时候,人们一面厌倦、警惕着“尬聊”,另一面又对其欣然接受并参与其中。

 

为什么会发生“尬聊”


美国心理学家艾克曼(Paul Ekman)认为“尴尬”是一种独立的情绪,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与日常生活当中。而国外近些年的研究则提出了自尊丧失、戏剧表演与自我中心等多个尴尬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型。即便如此,我们对于“尴尬”的具体表现与应对机制仍然了解不够。但是“尬聊”真的就等于“尴尬的聊天”吗,在“尬聊”过程中到底是谁先让谁尴尬,这种“尬聊”是否真的一无是处,以及要如何避免进入“尬聊”模式呢?

 

❶ “尬聊”关乎权力


福柯的权力理论认为权力无处不在,人们是无法规避权力的,即使在最日常的生活中,权力也会渗透到人们的话语、态度以及最微小的事件中,而抵抗则嵌存于权力关系交织而成的浓密网络里。同理,在权力的参与和规训下人们在聊天中的词汇选择、语调语速、态度表达等反映出参与者自身的权力意识与身份定位。

 

一些人在聊天中总喜欢自说自话,忽略别人的回答或提问,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要刻意地忽视对方,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中心主义,甚至构成了一种“压迫”或“侵略”。因此这类“尬聊”往往就是真正让我们感觉到尴尬情绪的聊天。

 

这些人在聊天中往往都以自己为叙事主轴,围绕自己关心的事情进行发散,他们或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意愿发展为谈话的中心议题,而当你想改变主题或者结束谈话时,他们也往往会忽视这类请求,以达成自己的目的或意愿。这种行为使谈话主体间的权力关系出现了失衡。而这种失衡也促使那些被迫尬聊者进行反抗。

 

❷ 尬聊”关乎美学

 

是本雅明、波梅等新美学流派学者认为“气氛”就是空间,从而用事物、人和环境的在场协作来表达某种心灵状态。而从环境心理学上来讲,心境则与微弱的情绪状态联系得更为紧密,周遭环境的变化都会反映在我们对情感与情绪的表达上。

 

比如你在一家十分文艺的咖啡馆,可能与老板相聊甚欢,最后互加了微信好友,想着以后常常沟通关于塔可夫斯基的美学思想。然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你当时所处的氛围,好闻的气味、舒缓的音乐,加上周到殷勤的服务,这些都会让你比平时更迅速地与陌生人建立起一种类亲密关系。而这种关系毕竟不同于真正有情感基础的人际关系,当脱离了特定的场域后,很可能你们之间的谈话会变得尴尬,甚至陷入到一种没话找话或无话可说的境地。同样,即使是跟自己的父母、好基友在一起聊天,气氛也十分关键,在不适合的氛围下很难进行一场令人舒爽的对话。

 

❸ “尬聊”是一种仪式,也是一场表演

 

人类学家特纳的阈限理论,指出人们在社会身份即将发生改变时要经历一个特殊的“过渡”阶段,因此往往借助某种仪式手段、通过反传统或反结构的方式来达到对传统的再次规范,而在获得阈限的过程中,经历分享与流动体验都十分重要。在《仪式过程》一书中他指出阈限这个词在拉丁语中有“门槛”的意思,通俗点也可以理解成边缘或边界。俗话说的好,生活还是要有点仪式感的,其实仪式存在于日常经验的各个方面。聊天行为也是一种仪式,它不单单是叙事过程,也是一种表演过程。

 

所以如果在聊天过程中真的出现了那种让人无比尴尬的“尬聊”时,实际上叙事的阈限、聊天的边界就已经出现并作用于谈话者了,这时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变谈话策略,那么尬聊就不可避免。同理,即便在亲密关系中也是如此,守阈是人的防卫本能,当聊天中自己的情绪被忽视,心理界限被侵犯时,“尬聊”成为了一种最消极的抗拒手段。当然,如果聊天的人能够突破这道防线,进行有意识地欢快地“尬聊”,那么尴尬的成分反而会被削弱,狂欢表演式的“尬聊”造成了对其本身的反结构消解。

 

至于前面提到的主动“尬聊”则多见于亲密关系中,特别是具有共同情感经历与身体经验的聊天对象。他们有时将“尬聊”看作是一种对生活压力的排解,用各种尴尬的表情符号来传递内在的微妙情绪,由此这些表情符号承载了更多的隐喻功能,这也形成了对“尬聊”自身的消解。由此“尬聊”成为了一次反传统的尝试,亦成为一场日常的狂欢。比如,你和好基友好闺蜜的日常斗图,这种“尬聊”无疑是一场趣味的角逐。可见“尬聊”并不单单只是一种尴尬的表达,在很多时候它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在现代社会成为了一种另类的亲密关系的写照。

 

在现代社会,如何面对“尬聊”


其实“尬聊”并不新奇,而是古已有之。魏晋时期,上层社会的士人大夫们崇尚“清谈”,玄妙到宇宙万物,具体到杯盏茶几,引经据典、不分昼夜。有时主客尽兴,对答如流;而有时也会出现一人滔滔不绝,而其他人无心应对的“尬聊”场面。再到民间,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是民众的表演空间,“侃大山”、“讲古儿”、“摆龙门阵”,会讲故事的人肯定是会聊天的人,而人群中也总会有那么几个总是“把天聊死”的人,不过只要有会聊天的人在,故事还是绵延不绝的流传。

 

(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的清谈场景/ Wikipedia)

 

在现代社会中,与其说如何面对“尬聊”,不如说要如何处理更为复杂的社会网络与人际关系。现代的通讯工具与交友软件提供给我们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情感负累。同样,在日趋淡漠的现实生活中,总有太多的无奈与隐忍,所以“尬聊”可能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情,或者一地鸡毛。聊天本应该是一种轻松自在的叙事行为,而这份轻松自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谈话的气氛、参与者的心境以及对彼此边界的尊重。


所以无论怎样,别忘了聊天本来的积极意义,重拾沟通的畅快与传播的乐趣,注意个人隐私与交往边界,来一场酣畅淋漓的freestyle吧。

 

参考资料:

Jean Piaget.Psychology and Epistemology: Towards a Theory of Knowledge,Penguin Books,1977.

Paul Ekman. What the Face Reveals: Basic and Applied Studies of Spontaneous Express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法]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2003。

[美]特纳著,黄剑波、柳博赟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美]迈尔斯著,黄希庭等译.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林玉莲、胡正凡编著.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佛译.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美]马歇尔·伯曼著,张大建、张辑译.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  

1

你可能喜欢:

尬舞、尬聊、尬唱,我们是怎样患上的尴尬癌?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