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官方手机窗口,即时发布艺术节的“一举一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苏教育发布  ·  厉害了!江苏这群少年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  昨天  
江苏教育发布  ·  厉害了!江苏这群少年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  昨天  
广东文旅  ·  燃!又一次被英歌舞惊艳到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扶青回顾 | 《借东风》:随风万里,走一段逍遥人生路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公众号  · 艺术  · 2024-11-26 18:31

主要观点总结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FDC舞团表演《借东风》,展现了中国街舞青年的创作才华与朝气活力。作品取材自中国传统文化,却没有一板一眼地还原原著情节,而是聚焦‘风’这一意象进行创作。舞台呈现运用‘街舞剧场’形式,保留街舞表达特色的同时刷新了传统观念。引入AI等新兴数媒技术,收获了不错的舞台效果。观众与台上舞者的互动展现出街舞现场的魅力,也体现了观众对本土创新作品的认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作品背景及表演团队介绍

《借东风》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FDC舞团为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的作品。表演团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舞蹈演出。

关键观点2: 作品创意及文化内涵

《借东风》取材自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聚焦‘风’这一独具中国文化韵味的意象进行创作,展现了街舞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和重新演绎。

关键观点3: 舞台呈现及表现形式

舞台呈现运用‘街舞剧场’的形式,保留了街舞的表达特色。同时,作品节奏自然流畅,不乏轻松诙谐的逗趣桥段。舞台光影的运用以及AI等新兴数媒技术的引入,为整场演出增色不少。

关键观点4: 观众互动及反馈

观众与台上舞者的互动展现出街舞现场的魅力,也体现了观众对本土创新作品的由衷认可。观众对《借东风》的反馈真挚且温暖。

关键观点5: 未来展望及期待

《借东风》作为当代街舞青年在创作过程中的自白,相信借助华夏复兴的文化之风、数智迭代的技术之风和艺术发展的包容之风,上视觉FDC团队会在“中国街舞”的探寻之路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正文


10月底的上戏实验剧院里,一群来自上海视觉艺术学院FDC舞团的青年艺术家们为观众奉献了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 《借东风》 。这场立意、新意和诚意皆备的精彩表演,展露出当下中国街舞青年们身上涌动的创作才华与朝气活力。



作为取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借东风》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并没有一板一眼地还原《三国演义》原著故事中的情节,而是聚焦“风”这一独具中国文化韵味的意象展开创作。在形式上,主创团队巧妙地 将“风”所蕴含的“逍遥忘我”之意境与街舞舞者直觉式的身体表达桥接在一起 ,以“风起”“风停”“风逆”“风顺”“风疾”“风徐”的风势变幻来把握街舞表演的节奏切换和情绪转变。

在立意上,作品亦未围绕着原著的恢宏史诗生发出无尽感慨,而是以当代的、感性的视角,传递对具体的人的命运之关怀: 人生百味,一路并非总是顺风顺水;时势交转,命中的“东风”或许近在眼前。


(左右滑动查看剧照)


《借东风》并没有因为追求观念层面的表达而在表现层面束手束脚。在舞台呈现上, 运用“街舞剧场”的形式,在保留街舞自身表达特色的同时,刷新了“街舞在街头”的传统观念 。整部作品由多个特色鲜明的场景和舞段串联而成,节奏转换自然流畅:在酣畅淋漓的激舞与细腻动人的抒情段落间,亦不乏轻松诙谐的逗趣桥段,让观众时而惊叹,时而开怀。主创团队对于舞台光影的纯熟运用,在推动和强化每个段落情绪和主题的同时,进一步突显出台上舞者们身体张弛与律动间极富感染力的节奏感和力量感,为整场演出增色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本作中引入的AI等新兴数媒技术也收获了不错的舞台效果。其中, 人工智能生成的“人-大手”的视觉意象在关键场景的介入,直观展现出本作反思物我关系、关怀个人命运的创作主题 ,成为全剧令人难忘的标志性场面之一。

《借东风》带给观众的感受是真挚且温暖的。正如主创团队所期待的,《借东风》真正成为了一场台上舞者与台下观众的能量对话。开场舞者朝向观众举起酒杯时发出的真诚邀请,得到了观众们在演出中适时欢呼惊叫的热烈回应。这是街舞现场独有的特殊魅力,也是观众对本土创新作品的由衷认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