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晓博说楼市
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联系方式:QQ:1527356260;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有限次重复博弈  ·  //@西峯_突然之间://@李迅雷:说明一下 ... ·  8 小时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DeepSeek突发:暂停充值!紧急声明 ·  10 小时前  
经济观察报  ·  600837终止交易 老牌券商海通证券落幕 ·  昨天  
吴晓波频道  ·  春节档票房破70亿:“保守主义”的胜利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晓博说楼市

坐拥百万大学生,武汉为什么留不住人?

刘晓博说楼市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10-19 18:04

正文


在全国城市不断加码人才引进计划的整体环境下, 如果反过来在城市之间举办一场关于人才流失的“比惨大赛”,武汉无疑是前几名。


经济上,2018年武汉GDP力压杭州位居全国第九,超过包括长沙、郑州在内的其他中部城市的同时,增速也已经连续5个季度保持8%以上。


教育上,武汉优秀的教育资源更是好得能让绝大部分城市眼红。根据今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来看, 拥有83座普通高校的武汉在数量上仅次于北京,远超成都的57所、杭州的47所。 武汉的教育资源、大学生人数不仅远超同量级的对手们,在中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尴尬的是,武汉大学生留存率还是太低了。 数据显示,来自武汉83所高校的超100万名学生毕业后大多离开了武汉。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例,这两所名校的毕业生大概只有1/4选择继续为武汉效力。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的浙江大学相比,大学生留在武汉的意愿并不高。




这一幕似曾相识。当年,来自于汉阳兵工厂的88式步枪被运输到各地,参与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诸多全国性革命。对于军火的强大需求,让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了武汉,造就了与大上海齐名的大武汉。


现在, 同样强大的需求纷纷带走了“武汉制造”,留下的却是一座在人才竞争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的武汉。


在烈火烹油的抢人大战中,经济强市武汉不仅没有在广袤中部形成人才虹吸,反而为“他人做嫁衣”。这让DT君感到十分好奇。


这一次我们将根据《2019中国青年理想城报告》的数据,以生活便利度、产业结构等维度,分析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武汉毕业大学生的去留,武汉又因为哪些环节在人才的竞争中丢了分。
1

强势的金元,激进的城建

整体实力暂时无法赶上一线城市的城市,通常选择“错位竞争”。 竞争中,最经常被二线城市提及的就是“方便”和“宜居”。武汉也不例外。

在《2019中国青年理想城报告》当中,武汉的居住便利度排名第6,在它前面是四座一线城市以及成都。我们发现,与杭州、成都这些同等量级的对手相比,武汉在“公共交通通达度”“日常餐饮可选度指数”“购物中心发展指数”等指标上的表现优异。 其中最突出的,无疑是武汉的公共交通通达度。


截至2018年底,武汉运营着9条地铁线路,轨交线路长度达到348公里。在轨道交通的绝对长度上,武汉排在第5。而在密度上,武汉的轨交密度仅次于上海,高居全国第2,远超成都和杭州。

高密度轨道交通的背后,是武汉建成地铁的高速度。从2012年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建成通车开始,“武汉速度”就成了中国地铁的代名词。 从2012年到2015年,武汉每年建成通车一条地铁线路;从2016起,武汉每年建成通车至少两条线。 根据规划,武汉将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过伦敦140年的历程。

2014年,BBC记者Robert Peston采访武汉市长唐良智,得到了一组让人思考的数字:从2014年到2019年的5年间,武汉城建预计花费2000亿英镑(约合1.78万亿人民币)。英国政府最新报告显示,2017年,全英国的城市建设费用为1094亿英镑(约合9726亿人民币)。 换句话说,武汉的年均城建支出,抵得上1/3个英国。

除了便利的市内交通,武汉人的消费体验也要优于对手们。以人均购物中心数量为例,武汉人均拥有购物中心0.079个,高于成都的0.067个。购物中心入驻品牌数量上,拥有15749个品牌的武汉更是比成都多出1000余个。



如果再把评判的维度从市内提高到区域,武汉的交通通达度优势仍然明显。目前,武汉有直达各个省会的火车。全国范围来看,拥有这样资源的城市只有北京、上海、西安、郑州和武汉,广深都没能拥有如此便利的铁路交通。除了航空中心度上有所欠缺,武汉在铁路指标上的优势是明显的。

但在历史底蕴、城市建设、生活便利度等方面都存在优势的情况下,武汉的大学生仍然决定出走。武汉的失分项到底在哪里?
2

产业单一,人才流失严重

武汉留不住大学生的症结在于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工资水平低以及强势“邻居”的虹吸,这三点正是一条循序渐进的人才流失链条。

“在武汉,如果你学的机械这样专业度高的学科还好。但对于我们商科这种学术性不强的专业来说,如果我想去金融、去新媒体、去互联网,只能去一线城市。因为这些行业在武汉几乎都找不到。”从武汉纺织大学毕业后,穆瑶最终选择离开家乡湖北来到上海,找到了一份让她满意的工作。

穆瑶的经历证实了我们的数据。从《2019中国青年理想城报告》的数据来看,虽然武汉在产业发展和工作机会丰富度上优势明显,仅次于北上广深和成都。 但武汉经济过于依赖钢铁、汽车等传统重工业,新兴领域、互联网和技术公司的数量不足,难以提供足够的职位,所以穆瑶们的出走也在情理之中。


仍然以武汉、成都和杭州三座城市为例,对比互相之间的差异,我们就能看出武汉在产业结构上的劣势。


在与成都的比较中武汉还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但当杭州加入竞争时,武汉在中国500强企业数量、新经济创业公司数量、创业能级和独角兽数量四项指标上明显落后。

“一家网易就能打败武汉所有的互联网公司” ,卢宁坚定地说。今年刚从武汉大学毕业的卢宁是城市抢人大战的亲历者,他最终选择离开武汉前往网易杭州,成为了一名游戏开发工程师。他告诉DT财经:“2019年光一家网易的校招就好几百人,而且都是985的本科、硕士甚至是博士。但在武汉有多少公司能一下招那么多人呢?我在武汉根本没找到过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

产业结构存在缺陷的同时,较低的工资水平又一次增大了武汉留住人才的难度。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武汉平均招聘薪酬为7833元/月,略高于成都的7723元/月,但与杭州的9065元/月相差甚远。

在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招聘薪资相对较低的局面上,高等教育的优秀成果们就难免被其他省份收割。

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为例,两所名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流向最多的省份都是广东省,比例分别为27.36%和26.74%。在华中科技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公司当中,不乏恒大、华为、TCL、招商银行这些响亮的名字——这正是武汉拿不出手,而广东引以为傲的产业结构优势。

被强势的广东挖角,武汉乃至整个湖北都在事实上成为了广东的“职业人才培训基地”。产业结构落后、招聘薪资低等短板造成的人才流失现在还在继续。

不过,武汉市政府也察觉到了这一点。
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