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狗熊有话说
聚焦设计、思考与生活的独立播客【狗熊有话说】,微信每天互动,马上关注,结识一只熊和他的文字、声音与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电信  ·  国产AI生态新突破!“息壤”+DeepSee ... ·  18 小时前  
有方空间  ·  新作︱藏在美术馆中的精酿空间:寻饮 / ... ·  2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比利时Herto ... ·  3 天前  
中国电信  ·  紧急提醒!春节,这些内容千万别晒!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狗熊有话说

《谷歌设计冲刺》:五天时间搞定初创项目测试 | 狗熊月读

狗熊有话说  · 公众号  ·  · 2017-07-05 07:55

正文

狗熊我是个技术宅,虽然也经常在狗熊月读的节目里分享一些高大上的文学、历史和经济类书籍作品,但其实我最喜欢分享的一类书籍,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思考模式的各类方法论。比方说我们曾经分享过的GTD,或是之前在《狗熊有话说》播客里分享的思维导图等等,都是我自己很喜欢,也一直有在实践的方法。而近期我阅读的一本方法论的书,让我有一种迫不及待想与你分享的冲动,这本来自于谷歌风投团队的书,源自于他们对100多个硅谷创业项目的案例指导,已经被证明对于创业项目有着巨大的帮助。非常巧的是,我自己在去年和今年参加过两次新西兰的工作培训,培训的老师也有意无意地大量使用了书中的方式。你的生活或工作里,往往也会有面对新项目或产品需要做出决策及验证的阶段,如何集合团队的力量来做出正确的决定呢?谷歌风投的专家们告诉我们, 只需5天,就可以做出真正重要且正确的决定了! 本期狗熊月读:谷歌风投专家们的方法论著作,硅谷创业公司必读的书籍:《设计冲刺:谷歌风投如何5天完成产品迭代》,它的英文名:Sprint: How to Solve Big Problems and Test New Ideas in Just 5 Days。


02.这本书与谷歌风投的故事

要说这本书,必须先介绍一下谷歌风投。谷歌风投有一个非常响亮的英文名字:GV,在2015年之前,它被称为Google Ventures。这是一家成立于2009年的风险投资公司,最初源于大名鼎鼎的谷歌,之后独立于谷歌,目前公司资产24亿美元。GV 希望借助自身的风投经验、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来支持有前景的新科技公司,GV 会对包括互联网、软件、清洁技术、生物技术、医疗在内的多个行业进行早期投资。其员工将成为了解投资领域及评估的重要资源。

硅谷的投资公司多得数不过来,但谷歌却只有一家,而 GV也算是一家反传统的投资公司。以往的风投,都是选上几十个项目后每个投笔钱,只要有一两个项目成功,那么就算是赚了。但GV玩的却是另一套路数:它是最早一批雇用风险投资服务模式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它为投资组合公司提供财务投资后的业务帮助。投资后,GV会有全职伙伴参与到合作公司的设计和产品管理 , 营销 , 工程和招聘等方面,合作公司赚钱了,GV才有真正的收益。用个网络上流行的比喻, 如果其他风投是给你钱让你打车可以快速去到自己的目的地的话,GV就是一个亲自带你上路的老司机 ,他不但会和你一起抵达目的地,还会在过程中把自己的驾驶技术和经验与你分享。

正是因为需要频繁高速地在各个投资项目中作出重要的决定,GV的这群达人们在工作中开发出了一套密集的,为期五天的设计流程,可以帮助创业公司快速确定方向,提出方案,制作产品原型并验证。这套流程,就叫做“设计冲刺”(Sprint)。Sprint在英文里是指类似跑100米短跑的那种竭尽最快速度冲刺的状态,而这种快节奏的方法哪怕是在硅谷,也已经快得惊人。要知道正常情况下一个初创公司做出产品原型并测试得到数据,往往是数周甚至是数月的时间,而设计冲刺却只需要5天。

如果是某个大学教授提出这套理论,那么我们肯定会质疑它的实践能力,但GV的设计冲刺却绝对不缺乏实践案例。它已经被100多个创业团队使用并证明有效,而在这本书里,作者也实际举了机器人公司Savioak,办公交流应用Slack,蓝樽咖啡等近年来非常成功的案例,来逐步向我们说明设计冲刺的流程和注意事项。设计冲刺就像是老司机开车多年的诀窍,精练,有效,好用,实用。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套流程具体是如何进行的吧!

03.冲刺开始前需要知道的事

我们都很熟悉一些传统的收集创意的方式,比如头脑风暴,比如开会,但真正想一想,你可能会发现其实头脑风暴和会议往往都不会对项目有实质性的推进作用,虽然很多时候真的会有不少优秀的创意,但选定创意并执行,经常又会弄出新的几个会议流程,花上更多的时间。技术型的人员,比如程序员、设计师等等,会更喜欢一个人的独立式工作,因为那样不受打扰,产出率最高。但这样的缺点就是你只是站在一个个人局部的角度去工作,如果你是作家,本身就是要独立工作的,那还好,但如果你是团队的一员的话,这种独立工作哪怕效率再高,也比不上团队的效能。更何况,一个人无法兼顾所有的东西,成熟的产品,都是需要团队集体创造的。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把头脑风暴的创意与多角度,加上个人独立工作的高效率结合到一起呢?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促使本书作者之一Jake Knapp开始构想设计冲刺的基本框架。

Jake发现, 他工作最有效率的时刻是在面对难度大且时间紧的双重挑战时 。在重新思考了团队讨论会的形式之后,他想,如果把这些神奇的元素—— 专注于个人工作,制作原型的时间,无法避免的最后期限 加进来,会怎么样呢?这就是设计冲刺的几大要素。

设计冲刺的整个流程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

  • 星期一,描述问题,选出集中解决的着力点。

  • 星期二,在纸上列出所有备选方案。

  • 星期三,做出艰难的抉择,并将选中的方案转化为可测试的猜想。

  • 星期四,制作真实的原型。

  • 星期五,进行真人测试。

如果你熟悉敏捷开发或设计思维,你会发现设计冲刺就是对这些思想理论的实践操作。

到底什么样的情况需要用到设计冲刺呢?我们来举个例子吧。假设你和朋友看到全国人民都在创业,自己也心痒痒想要做点事情,你很擅长拍照,拍的人像照片还不错,而你也喜欢小孩,你的朋友擅长做设计,你们俩一合计,觉得要不我们来搞一个上门给小孩拍照的项目吧!你们商量了各种细节,就开始干了起来。在为自己的亲友同事们免费拍了一些案例之后,你们大概搞清楚了项目的流程。这时,你们考虑要在网络上推广这个项目了,经过咨询一些专业人士的意见,你们现在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制作一个网站,用户可以在线选方案、预订日期、支付订金,这个网站需要支持移动终端,也需要有一些常见的支付方式。通过咨询技术公司,你了解到制作一个这样的网站投入也不是笔小数,另外还需要等待大概2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真正投入使用。这时,你怎么办?是直接付钱,开始制作网站?还是再收集一下信息,再考虑一下?选择前者,风险过大,选择后者,就没有什么进展,你会怎么办?

这时候,就是设计冲刺上场的最佳时间了。通过设计冲刺,5天的时间里,你可以验证投入这个网站是否是正确的决定?消费者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还有什么你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都可以在5天内得到答案。

设计冲刺给初创公司带来了一种超能力:他们可以在付出昂贵的代价之前,就穿越到未来,了解他们的成品以及用户反馈。如果一个冒险的想法能够在设计冲刺中获得成功,那么真正实践的回报更会好到不可思议。然而那些痛苦的惨败经历也会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投资回报。因为仅用五天时间就能找到关键性的不足之处,是非常高效的。我们得到了吃一堑长一智的结果,但是又不需要承受真的栽个大跟头的痛苦。

(以下部分为会员专享内容)

03.团队构建及前期准备
04.星期一:描绘地图
05.星期二:绘制草图
06.星期三:做出决定
07.星期四:制作原型
08.星期五:用户测试

09.我参加的设计思维工作室

当我们详细地讲述完设计冲刺的过程,我们可以回一开始举的那个例子,
两个给小孩拍照的摄影师,目前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制作一个网站,用户可以在线选方案、预订日期、支付订金,这个网站需要支持移动终端,也需要有一些常见的支付方式。通过咨询技术公司,你了解到制作一个这样的网站投入也不是笔小数,另外还需要等待大概2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真正投入使用。这时,你怎么办?毫无疑问,这是设计冲刺的最好实践时间。你们可以使用设计冲刺的方法,在周一确定网站制作的方向,周二绘制不同的解决方案草图,周三确定解决方案,绘制出故事板,周四使用幻灯片工具制作出网站的原型,周五邀请5位用户来进行实际的测试。这样的话,只需要5天,你们就可以知道制作网站是否是一项有效的投资,用户真正关心什么。

如果大家常看美剧的话,就会发现,很多美剧里的角色当需要执行一项复杂的大型任务时,都会有一个共通的工具:巨大的白板。《越狱》的迈克尔策划去监狱里救自己的哥哥,是在一块巨大的白板上贴上各种线索和信息,《国土安全》里特工Kate自己家里都会放一块大的白板贴上报纸、地图和照片用于工作,《纸牌屋》里的记者调查事件时,也使用了相同的工具。白板真的可以让工作效率提高,这不仅是美剧里的设定,而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在新西兰工作的这段时间,我的公司前后组织参加了两次企业培训,主题是“BetterByDesign”,可以理解为“设计化思维”,这两次为时分别两天的工作室,几乎就是上面的“设计冲刺”的简化版。我们在一天的时间里,用大量的便利贴,集体讨论与投票,最终确定了几个对于公司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正是这两次实践的经历,让我在接触到“设计冲刺”之前,就已经实际体会到了其中的一些具体的规则与方法。我个人非常认同设计公司IDEO的首席执行官蒂姆·布朗(Tim Brown)在其著作《IDEO,设计改变一切》中说的:“这些项目相关材料同时呈现,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模式识别,并促进更多创新结合体的出现,这些是当资源隐藏分散在各种文件夹、笔记本和幻灯片里时难以实现的。”把所有的信息都列出来,我们的大脑会自己分析并排序,往往事情的优先次序与模式也会自动呈现出来了。

可能会有朋友问:我可以自己一人进行设计冲刺吗? 作者专门回答了这个问题:有几分可能。 可别期望独自进行的效果像团队冲刺一样好。但我们也跟成功独自冲刺的人聊过,技巧可以由你自己发挥。比如,定好闹钟,强迫自己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正式实施前先用原型给具体的问题找答案。

10.结语:培养建模心态

说到这里,这期关于设计冲刺的节目也就差不多要结束啦。这套方法虽然是源自于硅谷,但却不只限于科技创业项目,对于企业或是团队里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新决策,这套方式也非常管用。但在这期节目的最后,我想离开具体的方法,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来讲讲我的理解。我们曾经在分享《人类简史》那本书时讲过,西方世界在中世纪之前与亚洲相比基本是个渣,为什么可以在近现代直接秒杀亚洲,主宰世界呢?关键在于现代科学,而现代科学最大的贡献,是提炼出了一套面对未知不确定事物的调查方式。当科学家们碰到一种暂时无法解释的事物时,他们会先提出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法的假设,再之后他们会建立模型,并通过试验来验证。这种思维模式也是近代西方所有发明的基本模式。在这本书里举了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例子。莱特兄弟没有用设计冲刺发明飞机。但他们的方法和设计冲刺差不多。而且他们一遍遍使用相同的方法。 “提出问题,建立原型,进行测试”已然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