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企业家杂志
多年来持续关注企业家阶层的生意与生活。打造最快捷高效的商业资讯交互平台,实现您的商业梦想与精神追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R新逻辑  ·  AI+人力资源实战营(公开课) ·  16 小时前  
中国人力资源  ·  【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节日·春节—过年习俗 ·  4 天前  
CareerIn投行PEVC求职  ·  重磅!大钲资本也开始发力并购了 ·  5 天前  
CareerIn投行PEVC求职  ·  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DCP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企业家杂志

宋志平:有效的经营者,要做好这十大决策

中国企业家杂志  · 公众号  · 职场  · 2025-01-31 20:30

正文

在这个春节理一下经营思路。

宋志平 

著名企业经营管理专家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

头图摄影|邓攀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一部分企业遇到了经营上的困难,提出了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我们不光要看到困难,还要进行积极的转型来渡过困难。最近我写了一本新书,叫《有效的经营者》,刚刚出版不久,很受大家的欢迎。今天,我想结合这本书,在新春里和大家聊聊关于决策方面的话题。
为什么写《有效的经营者》这本书,过去我们提管理比较多,但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来,要求我们各类企业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光是提了管理,还把经营放在了前边。过去我们讲的西方的管理,实际上是包含了经营,含有战略部分,但是在中国和日本,东方人是把经营和管理分开的。经营就是做正确的事,主要目标是提高效益,管理是正确地做事,主要目标是提高效率。上个世纪是个管理世纪,我们有时候叫生产管理时代,有本书就叫《管理百年》。但是到了新世纪,大家知道高科技、新经济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高度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经营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就是要做正确的事、要做正确的决策非常重要。
过去我们企业出问题,其实大部分是出在管理不善上,今天我们有些企业出了问题,大家仍旧马上就会想到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但其实,非常大可能是我们的经营出了问题,是决策出了问题,我们不能用过度的管理来弥补经营上的失误。所以,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关于这本书里的一些决策问题,我给大家归纳出了十个决策。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战略决策。其实企业里边战略是大事,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犯了战术性错误,改了就行了,但是犯了战略性错误,可能市场不会给你改正的时间,会损失很大。什么叫战略?战略就是研究做什么的学问,就是做什么,不做什么,多做什么,少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些都是战略方面的问题。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来讲,首先就要特别明确自身的企业战略,要在做什么这个问题上多下功夫。
第二个,业务决策。我们有很多企业成功往往是选择了一个正确的业务,然后就一直做了下去,一些失败的企业往往在业务方面是朝三暮四的,始终也没有选好一个业务。过去这么多年,部下有时候经常问我,宋总,我选的业务想向您汇报汇报,您看行不行?我说你别汇报了,我告诉你方法吧。选业务应该遵循“四问四不做和四要”原则。“四问”就是先问问自己这项业务有没有优势,再问问有多大的空间,还要问问商业模式能不能复制,最后还得问一问资本市场能不能对接。我们不光要赚产品的钱,还得赚资本市场的钱。“四不做”,首先就是产能过剩的项目不要做,人家已经打破头了,就不要再挤进去了;再一个就是不赚钱的项目不要做,怎么也做不出盈利模式来,一开工就亏损,这样的项目就真的不要做了;还有一个就是不熟悉的业务不做,谁都说不清楚的业务,一个班子人人都不清楚,听人家讲一嘴,然后就开干,这十有八九就会输;最后一个就是有明显法律风险的项目不要做。“四要”,就是要进行风险评估,要看看能不能和现有的业务进行专业协同,还要看能不能收购核心技术团队,最后一个,一旦决定做了,要长期地坚持做下去。我们一些企业为什么跑来跑去就跑变形了?其实有一个原因就是遇到困难以后容易摔耙子不干了,还有一个就是遇到诱惑以后他拐弯了,很难跑到底。我觉得选好一个业务以后就应该扎扎实实地把它做下去。
第三个,用人决策。我们做战略、选业务的时候,是先事后人,但是选好战略,选好业务了,那就要有人来做。毛主席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个时候实际上是要先人后事了,即使有再好的战略、再好的业务,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执行,那恐怕也做不成。我这么多年选人的方法比较简单,就两句话,一个是以德为先,另一个是以才为主。以德为先就是要选好人,但是做企业不见得是有好人就能做好的,也得有能人才行。大家跟我说,宋总,好人能人有多少?我说好人能人有30%左右。企业家其实是个稀缺资源,可遇而不可求,能人以才为主,这“才”是什么呢?就是两种,一是专业主义者,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的人,能把自己的事情说清楚;二是痴迷者,就是睁开眼睛就想工作的事,晚上睡觉之前还想,半夜起夜还在想。我选干部,一个就是德上必须要可靠,二是一定要有能力,做企业是个非常复杂的事,并不容易。
第四个,发展决策。战略定了以后,企业到底该怎么发展呢?在这方面我们想得比较多的是专业化和多元化,其实工业早期的时候都是专业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然后市场上机会增多,大家就纷纷去做多元化了。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大家又掉过头来进行专业化。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是一个中小企业,还是应以专业化为主,如果你的企业越做越大,业务撞到天花板了,可以适当地多做几个业务,可以做相关多元。所谓的相关多元,就是指你做的几个业务在技术、在产品、在市场有相关性和组合力,这样就会比较安全。如果你是个大的投资型企业,就可以做多元化,多元化它不强调相关性和组合力,而是强调对冲性,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发展业务这方面,我喜欢业务归核化,要把一些有出血点的非核心业务剪掉。横向聚焦来讲,业务应不超过三个;纵向产业链上来讲,也不见得人人都合适去做全产业链。
第五个,创新决策。二十大里面提出了创新是第一动力,其实创新不光是经济的第一动力,也是企业的第一动力。但是创新有风险,我们老讲不创新是等死,盲目创新是找死,甚至死得更快。所以在创新上,企业家和科学家有着根本的不同,科学家是有新就创,企业家是既要创新还得要有效益。如果没有效益,资本市场也不会给你估值,再好的新也不能创,不然可能会资金链断裂。在创新里边我们要把握住两点,一是要有效益,二是要有目的,不要盲目。德鲁克先生说有目的的创新可以使创新的风险减少90%,我也经常给大家讲,总要有70%的把握再做。因为我们和风险投资不同,我们是做企业的,在创新上一定又要创新,又要谨慎。创新也有一些模式可循,我归纳的有五种,即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持续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每一种模式都很重要。一讲到创新,大家想的比较多的就是技术创新,甚至是高科技创新,其实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零科技都是创新。什么是零科技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其实就是零科技,像现在的淘宝、京东、拼多多、滴滴打车等等这些,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虽然它们是平台+互联网,但是也创造出了巨大的价值。企业家可以因地制宜的进行选择,总有一种适合你的企业。
第六个,竞争决策。做企业,在市场竞争里如何获得你的优势?迈克尔·波特先生在1980年写了本书叫《竞争优势》,他讲的是三大通用优势,一是大规模低成本优势;二是差异化竞争优势,是要和别人不同;三是集中化优势,集中在一点去做。4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的企业其实大部分是在寻求综合优势,既要低成本,又要差异化,是要把以前那些单一的优势进行综合性的选择。过去我们可能有一个竞争优势就能够使企业持续好多年,但是今天由于技术迭代特别快,我们可能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来产生新的优势,这是我们今天的一大变化,要重视综合优势和动态优势。在竞争里边,大家都知道内卷得很厉害,就是因为很多人只比价格。但我是觉得竞争分两种,一种是良性竞争,一种是恶性竞争,有序的良性竞争是个好东西,无序的恶性竞争是个坏东西。良性竞争主要是在技术、质量、品牌、服务、合理定价方面进行竞争,恶性竞争主要是打价格战。现在我们不少的行业价格战打得一塌糊涂,良性的竞争可以创造价值,恶性的竞争只会毁灭价值。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在寻求竞争优势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选择进行良性竞争。竞争有时候讲红海、蓝海之分,红海里是大家打得不可开交,而进入无人竞争的境地就叫蓝海,我们要想从红海驶向蓝海,一般来讲就是要选择进行差异化、细分化、高端化和品牌化的竞争,这样我们就可以回避那种只做大宗的大路货的激烈竞争。比如做螺纹钢,大家都会做,竞争就会很激烈,但如果你是做特种钢的,你可能就能脱离红海,从而进入到蓝海。
第七个,市场决策。做企业,你的市场在哪,客户是谁,这些都非常重要。我们有时候讲客户是江山,丢了市场、丢了客户就等于把江山给丢了。在市场方面,你是选择区域市场,还是选择行业市场?如果选择区域市场,那是选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你又可以选择什么地方呢?我们一定要做好这方面的决策,选好自己的目标市场,然后在目标市场里边深耕细作。我最近去了深圳的传音公司,他们是在非洲做手机生意的,去年卖了上亿部,公司有50多亿元的净利润,60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他们是选择在非洲市场精耕细作。最近,比亚迪在巴西那边也在开拓电动车市场,德龙钢铁在印尼开拓钢铁市场,并在东南亚已成为最大的钢铁企业了。海信是用兼并收购的方法做大市场,他们在日本收购了三家企业,在欧洲斯洛文尼亚收购了一家,还在美国也收购了一家,是靠收购整合去做的。选择好在哪里开辟你的市场非常重要。
第八个,产品决策。做企业归根结底是做产品,到底你做什么定位的产品,这需要很好地进行研究。是做高端的,还是做大众化的产品?你说我要做高端的,当然我们现在都主张大家进行高端化,但是在现实中,大众化产品也有很大的需求。即使是做大众化的产品,也要保证质量。优衣库做的服装肯定不是高端的,但是大家会觉得实用,质量也做得好。还有,到底是做单品种,还是做多品种?做衣服里,有做单品种的,像白小T,做一个T恤衫竟然也做了13亿元的销售收入。也有做大单品的,比如六个核桃、椰树椰汁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品种很单一,但是做的量很大。还有做多品种的,比如茅台、五粮液,其实细看他们都是多品种的。我喜欢专业化多品种的做。如果做汽车,可以是个专业化的企业,但是汽车里边可以有多个品种,我觉得这样去做比较好。
第九个,品牌决策。施正荣有个微笑曲线,这微笑曲线的两个嘴角,一个是专利技术,另一个就是品牌,下嘴唇是代工制造,他讲的就是价值的分配。比如一部手机,做代工的集成商大概一个手机赚百十块的利润,这已经是相当高了,但一个专利商或者一个品牌商可以赚几百、上千块。过去我们用的洋品牌比较多,尤其是汽车工业,当年中外合资的时候用了很多洋品牌,现在我们的品牌都在国产化,目前我们的汽车自主品牌超过60%,电动车的自主品牌则是到了80%以上。做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品牌就赚不到钱。在早期,我们制造能力比较差的时候,确确实实做自主品牌比较难,但现在我们的制造业已做得非常好了,做自主品牌已经相对容易。我们的制造业做得好,得益于两点:一是量变引起了质变。这么多年的代工合资出口,积累起了很好的经验,产品都能做好了。二是智能化的采用,使得产品的加工更加精准。要想把自主品牌做好,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一把手要重视,要特别重视品牌建设,也要特别重视品牌的投入。我们的企业往往重视生产线的投入,花大钱买设备,甚至现在也开始重视研发的投入了,但对品牌的投入则还不够。我常讲,企业赚了钱,要投一点给研发,还要投一点给品牌,要做长期的投入,提高企业的含金量。产品有品牌就可以卖高价格,能赚到钱,这样再去投品牌,就进入了良性循环。其实西方的大企业,尤其是那些大品牌的化妆品企业等等,他们主要是靠品牌赚钱,品牌决策大家也要特别重视。
第十个,定价决策。一说到价格,大家就觉得价格定不了,要随行就市,其实不然。企业的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收入等于销量乘以价格,即销量乘以价格再减去成本就是利润。中国的企业家比较重视销量和成本,往往觉得价格是市场说了算,企业说了不算,而且把价格的定价权大多数都下放给了销售员,企业主要领导人员不大关心价格,对价格不敏感,但实际上价格是最重要的。稻盛和夫曾经讲过,经营定价就是定生死,他说价格要由经营领导来定,不要让销售员定。我做过销售员,销售员定价很简单,就是一价格要低,要降价,二要赊账。可是降完价以后就没利润了,总赊账,资金链就会断了。赫尔曼·西蒙先生是写《隐形冠军》的作家,他其实还有两本书,一本书叫《定价制胜》,还有一本叫《真正的利润》。这两本大家可能没怎么读过,在《定价制胜》这本书里,他认为价格对于利润的影响是10倍数的关系,成本对于利润的影响是6倍数的关系,销量对利润的影响是4倍数的关系,首先必须要把价格定好。他认为如果销量降低了20%,可能利润会下降15%,但是如果价格下降10%,可能50%的利润就都没了。没有利润,怎么再投入研发,怎么投入市场?价格决策,一定要特别的重视,尤其是不要盲目地去杀价竞争。
我们现在内卷是因为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客观过剩,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竞争理念,包括价格,就是掌握定价的方式方法也出了问题。过去在短缺经济的情况下,我们的经营理念叫“量本利”,就是要薄利多销,多销以后能够摊掉固定费用,比如卖20万辆汽车比卖10万辆汽车一定成本低,因为数量多摊掉了固定费用。但是在过剩的情况下可能就不是这样了,生产20万辆汽车只卖了10万辆汽车,不但没有摊销到固定费用,大量的库存反而压住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或者产品全部积压在经销商的库存里面卖不出去。所以,我们不能再用“量本利”的理念去经营,而是要回到以销定产这种基本的常识上来,我提倡“价本利”,就是首先要稳住价格,不要动不动就降价,然后就是保量,能够保住销售量,甚至减点量也没关系,减点量也要保住价格,最后是降本,这三步合起来就叫“价本利”。这是我们在过剩的情况下企业所采取的一个经营理念,学会用它来指导定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这十大决策是我们做企业的人常常会碰到的事情,如果大家想详细了解,可以读一读《有效的经营者》这本书,让我们在这个祥和的春节里一起理一下经营思路,为2025年的企业发展做好筹谋。最后,祝大家新春快乐!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编辑:王怡洁  审校:姜辰雨  制作:董斌

→点击下图直通“未来之星全球领航计划”

关注“中国企业家”视频号

看更多大佬观点和幕后故事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