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汽车公社
原创是第一生产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车全说  ·  福特电马,Mach-E为何被人抛弃 ·  15 小时前  
有车以后  ·  首台带华为智驾的油车,已预定爆款? ·  15 小时前  
有车以后  ·  搭载华为智驾的豪华SUV,最低不到20万! ·  昨天  
小新说车  ·  8万多起售,比亚迪、吉利遇到了最强对手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汽车公社

时代之问下,汽车业又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 | 直击新“两会”

汽车公社  · 公众号  · 汽车  · 2018-03-04 09:28

正文

崛起与绽放、挣扎与野心、争执与抉择交织在崭新的“两会”间,大时代下的汽车人正在全新的“两会”中群策汽车未来,关于国企改革、新能源、中国品牌发展上试图给出一个更清晰的方向,这背后更是一个繁荣的中国汽车产业在新时代里,正跃跃欲试地承担着更多的时代重任。


记者 |姜鹏




进入三月,“两会”自然成了目光聚焦点。这是一次意义不凡的“两会”,一面在恢弘的“十九大”急速铺成下的大时代转变,以及处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新风口中,2018年“两会”的献言献策正指引着中国如何走上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另一面,在能源、环境、民生、产业结构的巨大压力推高的发展不确定性中,也期待着“两会”给出更清晰的答案。


这注定了2018年的“两会”是全新的,而这股全新的力量也让深处变革的每个产业感受到了强劲脉搏的同时遭遇了时代之问。



强大而又繁荣的汽车行业在“制造强国”的战略推进中更是如此。过去的2017年,中国汽车产业以近3,000万辆的成绩连续9年成为了全球第一的市场;方兴未艾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9.4万辆和77.7万辆,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累计保有量占全球市场保有量50%以上;围绕着智能网联化、电动化,造车新势力的不断崛起更是让汽车行业躁动不安,更是成就不凡。


但同时,以低增长、多维度、强竞争的新常态也困挠着汽车产业的升级与增长,让汽车业在结构转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被政策、市场捆绑的新能源亟待寻找到新平衡,彻底释放活力;围绕着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是通过兼并重组还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来促进产业大繁荣成了更多人疑问;全面进入淘汰赛的自主品牌如何实现品牌向上,在全球市场上得到更多的认可?


关于行业转型、关于技术路线、关于政策引领,崛起与绽放、挣扎与野心、争执与抉择交织在这个时代洪流之中,也让历届两会最多的汽车人一道立足当下,群策汽车未来。



首次以全国人大代表参与的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更关心国企改革,这同样也是一汽集团董事长徐留平热衷点;谈技术突破的东风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谈民强、讲政策推动的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以及意图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都在用各自方式为新能源加速发展献策;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与尹同跃不约而同地把重心放在了自主品牌的发展上;而 “两会”的“老人”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坚持以发展甲醇汽车来展现对于能源、环境问题的思考……


这些判断与建议,叠加在一个昂扬向上充满自信的新中国下,正引领着汽车行业汹涌向前,在热闹不凡中尝试给汽车业一个更清晰的方向与答案。


国企改革正当时

“就汽车行业、国企改革、精准扶贫以及民生等领域方面,会提出一些建议。”3月2日才飞抵北京的曾庆洪在参加2018年两会之前就透露出了他的提案,这其中国企改革俨然成为了重心。


当然,这对于数目众多又顽疾在身的汽车国企更显急迫。目前,繁荣的汽车行业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囿于体制机制的僵化,汽车国企能够展示的活力与要落后于民营企业。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八大中、在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中,汽车国企改革俨然成为了主旋律。



在一汽集团,徐留平自去年8月掌舵后围绕着自主品牌展开了全面的改革,成立红旗事业部、奔腾事业部、打散技术中心,徐留平对组织结构的三板斧有力地对繁杂冗赘的架构进行了大幅精简,缩短和优化管理与沟通流程,提高了效率;为红旗输入高端人才,实现全体起立、能上能下、竞聘上岗,徐留平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才流动方向,打通了向上通道,从机制、结构、人才通道三个方面亮剑;东风公司的过去两年中,“掌门人”竺延风将优化机构整合资源以及实施市场化人才选配作为东风改革的两条主线。


但尽管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但与民营车企相比,汽车国企活力与效率依然有所不及,一个最为直观的比较就在于自主品牌的发展上。


2017年,吉利与长城不仅成为了自主品牌发展的排头兵,高端品牌LYNK&CO与WEY的成功推出更是引领着自主品牌的未来,而比亚迪在新能源发展上的优势也日益明显,三家民营企业崛起的推动力之一就在于机制体制的活力与高效。


而对于庞大而又根深蒂固的汽车国企来说,在意识到深化改革已经时代所趋下,如何在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中推动汽车国企做强做优做大已成为国企改革的新要求,这同时也成了2018“两会”期间的追问。



“在这样一场深刻变革中,面对各种困难,我们不能等着‘给答案’,而要主动‘解方程’。”时下焦点人物之一的徐留平则认为需要国家在行业层面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相比于制度上的改革,北汽更希望“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战略中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巩固北汽集团在河北省已形成的承德、宣化、沧州、黄骅、保定、廊坊六个地区的产业布局,实现企业的升级。”在更早的地方“两会”上,徐和谊曾表示。


颇为可惜的是,截至到发稿前,关于徐留平以及曾庆洪国企改革的具体建议上暂未披露,而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竺延风也未展露出相关提案。


但可以预计的是,近年随着国企尤其是央企兼并重组速度明显加快,庞大的汽车国企整合也变得可期。



实际上,在国家层面上,一汽、东风以及长安也是加强了互通有无的程度,展现出国企间全新的合作模式。去年12月初,长安、一汽与东风在武汉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围绕技术创新、汽车全价值链运营、联合出海“走出去”以及新商业模式探索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201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政协发言人王国庆表示,十八大以来,央企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地加快,重组整合也在稳步地向前推进,国企竞争力不断提升下也为十九大继续强化该战略奠定了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通过重组整合做强、做优、做大是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途径。”


这让汽车国企兼并重组有了更多联想。


松绑电动化

以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以及共享化为“汽车四化”的火热,也迎来了“两会”的热议,尤其是电动化下新能源产业——放眼到包括民生、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考虑中,新能源依然是时下最火热的产业之一,而巨大的机遇与不确定的风险让它再一次成为了“两会”关切的中心。


要意识到的是,经历了四年的狼奔豕突后,新能源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一面在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以及动力革命的不断推动中,新能源正被认可是未来车市的新动能,代表着技术升级、产业转型的新方向;但另一面,无论是技术层面的突破、积分与补贴相关政策缺失、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都在束缚着新能源高速发展,如何在市场与政策之间找到更好的路径实现新能源的腾飞,为它的发展松绑也是过去几年“两会”的关注点。


去年“两会”,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提出了破除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则建议将增程式电动乘用车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之一。



2018年的“两会”,新能源的发展依然是此次热点,也期待着老问题、新疑惑能够得到新的解决方案。“关于新能源方面动力电池的突破,我会提出相应的提案。”作为一名技术专家,谈民强更关心于新能源技术路线上的突破。


“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绿色出行。”徐和谊的提案更侧重于解决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尤其是存在场地、扩容、协调、管理四难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一是建议动态规划和布局充电设施建设蓝图;二是建议设立专门的联席协调办公机构,协调政府各部门,推进充电设施建设;三是建议加快充电运营服务费用规范化及后台结算系统联通;四是建议对充换电的新业态给予政策支持,包括场地报批、资金支持等。”之于对策,徐和谊将期待放在了政策与政府的联合推动上。


“加速推进商用车的电动化进程,有效控制商用车的碳排放。”尹同跃则更在意于从行业结构调整来推动电动化发展,“ 建议考虑打通乘用车和商用车的积分,促进整个汽车产业协调发展。”



而在两会前期,国家层面也在谋篇布局推进新能源发展。3月1日,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在北京成立,包括吉利、北汽、比亚迪、宁德时代、清华大学等21家企业及高校均参与其中。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会上表示,汽车产业正面临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全球竞争格局尚未确定。我们要加快推进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打造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强劲创新动力。


不断松绑,这是2018年“两会”期待的新能源发展态势。相比于热议的新能源,李书福在2018年的两会上依然坚持着推进甲醇汽车市场化提案,提出了“液态阳光经济”来应对未来能源、环境压力。


强大中国品牌

关于中国品牌发展同样是一个老话题,但在全新的时代下,市场期待着更深刻的提问与更清晰的回答。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汽车品牌是国家品牌的重要支撑,如果汽车品牌不能有效地向上突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也必将受拖累。”朱华荣的两会提案里,中国品牌的发展向上是他本次“两会”最为关切的重心之一。


确实,塑造更加强大的中国汽车品牌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尽管我国汽车行业已经稳居世界第一,自主品牌的份额已经攀升至40%以上,但是大而不强的局面并未有本质性改变,自主品牌尚未在国人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力仍较落后,甚至被作为“廉价、低质”的负价值品牌对待,难以全面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而在国际市场中,中国汽车品牌尚未得到世界普遍认同。“在英国Brand Finance公司所公布的2017年全球汽车品牌价值100强榜单中,TOP20未见中国汽车品牌。客观来讲,由于没有世界一流的中国汽车品牌,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 朱华荣并不客气地指出。


但在 “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十三五”中,做好中国品牌正成为衡量制造强国的关键,是中国在“十三五”期间制造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而言之,在向制造强国迈进中,中国汽车品牌的发展与崛起不可缺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