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下降,保暖衣物进入销售高峰期,面膜衣、肌底衣、速热衣……让人眼花缭乱。自发热、远红外、石墨烯,听上去充满“科技与狠活”。还有一些商家宣称,保暖内衣中运用了“黑科技”,在零下40℃穿都不会冷。这些“黑科技”到底是真保暖,还是智商税?
“自发热”内衣并不能“凭空产热”
人体是其主要热源
在冬季保暖服装市场上,很多贴身内衣标有“自发热”功能,号称服装自身可以发热为人体供暖。
事实上,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热量不能凭空产生。
所有的“自发热”,实际都是借助外力发热。
目前,市面上的“自发热内衣”,大部分是利用纤维吸湿发热的原理,也就是
吸收了穿衣者自身的水分,来达到发热的功能。
当纤维吸收水分时,纤维分子中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结合,水分子的动能降低,转换为热能释放出来。
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院长、材料学博士王旭东表示,
“自发热”有夸大的成分,所有的热量都需要热源,人体是保暖内衣的主要热源,除非服装本身带有其他电热转换或者电热的驱动能力,否则很难实现“自发热”。
保暖内衣是更大程度地保持和利用人体的热量,让人体更舒适、更长时间地适应户外作业。
揭秘“石墨烯”
“远红外”
材料保温原理
这两年,一些保暖内衣宣称含有“远红外”“石墨烯”等科技材料,有网友表示,每克石墨烯产品价值约1000元,如果完全使用石墨烯制造一件保暖内衣,保守估计成本也要上万元。因此,几百元一条的秋衣秋裤中添加的基本都不是真正的石墨烯。这样的说法是真的吗?
对此,王旭东解释,网友所说的是纯石墨烯产品,
化纺里面添加的石墨烯很有限,普遍是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五
。
此外,同等质量条件下,石墨烯价格已经下降到普通百姓可以承受的水平。
专家强调,
由于添加含量较低,石墨烯保暖内衣的成本,往往不仅取决于石墨烯本身,更在于衣物原材料纤维的种类,以及与石墨烯融合的制造工艺。
石墨烯是碳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是一种纳米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导电性和优异的热传导性能。石墨烯纤维可以制造具有抗菌、除臭、防紫外线等功能的服装。
石墨烯吸收人体热量之后发射远红外线到人体的机理
,
即为石墨烯保暖内衣的工作原理。
此外,专家介绍,远红外纺织品是一种高效的保温材料。
发热原理是先吸热,再放热。
它吸收的能量有两种:
专家:注意辨别保暖内衣
夸大宣传
及
洗涤次数限定
专家提醒,无论什么材质,都可以通过吸湿来发热,只是程度有所差异。在挑选购买吸湿发热内衣时,除了要注意辨别某些夸大宣传,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还要注意保暖内衣也有洗涤次数限定
。
在挑选购买吸湿发热内衣时,还可以检查商品吊牌信息,
达标的保暖内衣会在执行标准栏里明确标注:符合FZ/T73036-2010《吸湿发热针织内衣》标准
。
该项标准提出了两项关于吸湿发热性能的指标:
-
最高升温值大于等于4.0℃;
-
30分钟内平均升温值大于等于3.0℃。
当湿度饱和之后,吸湿发热面料无法再提供更多的热量。
王旭东表示,理论上,所有产品都有寿命,但是既然标有吸湿发热标准,一定是在标准内限定了产品的洗涤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