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大学
腾讯大学的移动学习平台,为广大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腾讯最佳学习实践、最IN互联网资讯、热门业务动态、必备互联网生活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助研空间  ·  Geology: ... ·  19 小时前  
助研空间  ·  Geology: ... ·  19 小时前  
厦门网  ·  娃哈哈最新声明→ ·  昨天  
厦门网  ·  娃哈哈最新声明→ ·  昨天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备案创业投资企业2024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大学

首席产品官揭秘 | 张雨绮放飞自我的小红书,背后有哪些社区打造心法?

腾讯大学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8-09-10 19:04

正文

“一克拉以下的都是碎钻,不值钱的,大家不要买。”继范冰冰推荐平价面膜爆红后,小红书又因为张雨绮的钻石论被推到舆论中心。



发展5年,用户过亿,每天的笔记点击量都有近10亿次,小红书从最开始一个简单的海外购物攻略APP,摇身一变成为中国海淘第一大平台。曾经的 “种草”、“拔草”已不仅仅流行于都市白领女性,现在,无数年轻人在小红书上记录生活、分享美好,小红书的风靡让我们看见UGC社区惊人的商业能量,也让我们看见内容本身能带来的巨大价值。


小红书是如何打造社区的?它的成功又有哪些要诀?


近日,在腾讯大学直播的Rebuild 2018科技商业峰会上, 首席产品官邓超 分享了小红书社区生态的秘诀。他认为打造社区就像建造城市一样,小红书也是一座虚拟的“城市”,每一个住民都在享受也在给予,他们互相影响、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精神和调性。



小腾老师为你提炼了分享要点和完整视频,一起来看看吧!


小红书创建于2013年,目前有过亿年轻人活跃在这个社区中。今天,我想从社区的角度,结合实践,去跟大家分享一下,做小红书这款产品时,我们是如何自我迭代的,以及其间的一些思考。


社区的定义:城市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再定义,我想给出小红书一直以来的定义:社区即城市。基于此,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我十年前便看过这本书,现在,以一个互联网产品人的角度再看它时,带着产品的视角,我有了不一样的反思,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眼中的世界与它的实际相貌可能千差万别,而做一个好的产品,应该抛开眼中赋予它的美好想象。一开始,产品经理为想象中的用户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城市”,以为事情就会按照想象的样子去发展,而实际上,用户却在“城市”中疯狂改建,人员进进出出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而我们要看见的是那个“城市”真实的样子,它是流动的,有生命的,而不是拘泥于华而不实的想象。


社区就是一个“城市”,每一个现象都与其运作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理解这座“城市”,才能理解“城市”中的人,理解了人,才能更好地创造用户价值,陪着他们一起成长。带着客观视角看产品,无谓的形式不要加,没用的功能不要添,不从用户的角度看产品,而是陷在自我陶醉的怪圈中,显然是不可取的。



好的社区究竟该怎么打造


如何打造一个能长久发展、能留住用户的社区呢?我认为有3点要素:


①  还原社区不同内容的占比,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社区拥有不同的内容生态,产品经理则需要去还原社区中PGC、UGC、PUGC的分布比例,并深入洞察不同类型的内容间如何互相影响。仅仅获取数值,对我们来说是没什么意义的,但基于了解生态和用户的角度,去还原他们真实的关系,这样的解读对产品设计能有很大的意义。


②  要避免陷入停滞状态,就像城市是流动的,社区也要是流动的。


总有新人来也总有旧人出,新的人口会与原住民一起打造新的生态,离开的人可能偶尔会回来看看,也可能难觅踪影,但关键是不能失去流动性。当一个城市、一个群体,失去流动性,就会无意识地进入一种停滞状态,社区产品若是没有流动性,不至于马上完蛋,但也非常危险了。


③  社区的调性是由用户共同创造的。


每时每分每刻,社区都在迎来大量新住民,这些新住民和原住民会相互作用,对社区形成新的影响,同时也将这些影响反馈回自身。社区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场所,一些人因为某些原因而来。而在这个地方,他们尽情倾听别人的声音,有些人甚至还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找到感兴趣的人和圈子,建立了在这个社区中的情感联系,之后有人选择留,有人选择走,但不变的是社区一直在更迭,人也在变化。



小红书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日常穿搭、美妆心得、健身成果、精美菜肴......如今,大家能在小红书上看到的不只是单一的美妆海淘,更多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生活的点滴。他们把自己的真实生活展现于人前,而因为这些真实而有趣的分享,吸引了其他“城市”中的其他居民,即使是陌生人,也在这座“城市”中建立了真实的情感联系。




什么契机,构建了这样一座“城”?


2013年底,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海外花越来越多的钱,而与跨境游相关的几家大公司却没有把重点放在教他们买东西上。小红书以此为契机,在机场建立一个虚拟的“服务站”,“服务站”以攻略的形式告诉那些即将出境旅游的人,有什么东西可以买。


带着这些信息出游的人,回来时也会带来许多反馈,他们更实时且更生动,与下一批要出行的人便自然地建立了联系。后来,他们发现不仅可以聊海外购物攻略,还可以聊本土购物,再后来,发现还可以聊生活日常,慢慢的,这座“城市”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人越来越多,我们也不再提供最初的“服务站”功能,但小红书依旧生气勃勃。其实一座城市就是这样,因为少部分人的聚集而初具规模,随着他们的互动,城市也越变越大。



“城市”的居民


4年多,中国已有超过一亿的年轻人来到这样一个“城市”。小红书的用户也经历了三个形态的变迁:1、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女性;2、城市女性以及年轻女生;3、城市年轻人。越来越多形态的人来到小红书,大家讨论的话题,也从最早的海外购物经历,护肤美妆心得,到一些全品类的购物分享,再到现在吃喝玩衣食住行的日常分享。


“城市”的风景


同时,小红书的内容形态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1、偏干货性质的长图文;2、偏碎片化的日常图文;3、短视频。随着互联网流行元素的变化,小红书的内容生态也越来越丰满,但是高质量的图文信息始终是吸引年轻人加入的根本原因。



“城市”的精神


城市的精神由每一个人创造,继而又影响着每一个人,城市的精神是这座城市的名片与内核。对于小红书来说,它的精神被定义为:真实、美好和多元。



真实


一个城市,是该先思考多少年能收回投入成本,还是先考虑如何服务好城市居民,把地段的价值抬上去。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是永恒不变的矛盾和话题,但我们选择了后者。


亚马逊初创时连连亏损,但团队考虑的却始终只有一点,对于用户来说什么才是长久不变的。客户想买到最便宜的商品,想以最短的时间收到商品,这两个诉求是始终不变的,所以即使前期只有投入没有回本,他们始终坚持着一件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我们也从第一天就开始思考,什么对用户是长久不变的。


“所有人都想听真话”。 小红书将“真实”定义为平台的核心精神。所有人都想看真实的分享,听真实的声音,维持内容的真实性是小红书最关心的事情。为了保护“真实”,我们会检验发布的每篇图文,保证内容的原创性。同时,还为每一个用户、每一个品牌建立了一个信誉分,代表你在“城市”中的信誉度,而信誉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你在平台中的曝光量。


除了这些,我们还会通过算法和技术,识别在社区中的作弊行为和不友善行为,发现刷粉、刷评或者恶意评论,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清理,实时拦截系统也会对内容实时进行筛选和封禁。


小红书要还原的是大众对事物的客观评价,虚假的信息和互动,都不应该存在于这个城市,还原这座城市的真实性,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标准。



美好


到不同的地方做用户访谈时,我们发现不同用户眼中的美好是不同的。人群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他们之间有着很深的距离感,而这种距离感被看见时可能就会变成更深的抵触感。误解来源于不理解,美好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我们却希望每一个用户都能在这座“城市”只看见他们眼中的美好。


因此,个性化分发也显得非常关键。小红书会对海量标注的数据集进行训练,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做内容分发,还会加上一些图像和视频的辅助体系,去理解每一个用户以及他们发布的每一条内容。之后,会通过多渠道的内容召回,在保证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基于用户互动概率的预测模型,进一步优化内容分发。最后,再根据用户本身的正向、负向反馈以及真实行为,进行实时的用户画像修正。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还原一份个性化的美好。


多元


多元是小红书秉持的第三个城市精神。 关于多元,小红书又有什么故事?它用了什么手段和方法,去实现平台的多元性呢?快来点击下方视频观看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