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恩数据
艺恩是泛娱乐大数据平台领航者,从电影数据情报为起始,并将产品与服务逐步渗透至泛娱乐产业;通过数据洞察驱动行业变革;整合多屏终端消费数据,为市场洞察、项目孵化投资、营销发行、渠道经营提供策略支持和运营辅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玉树芝兰  ·  如何用 AI 做深度系统化文献梳理? ·  昨天  
大数据文摘  ·  Grok 3第一个破圈的场景,居然是写小黄文。 ·  4 天前  
数据派THU  ·  【ICLR2025】SAMREFINER:驯 ... ·  2 天前  
数据派THU  ·  【ICLR2025】VEVO:基于自监督解耦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恩数据

新表达·新风范·新希冀 ——北京国际电影节彰显新时代风采

艺恩数据  · 公众号  · 大数据  · 2018-04-24 12:19

正文

艺恩带大家回顾一下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精彩瞬间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电影局)指导,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北京电视台、北京北控置业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沐浴着新时代的浩荡春风,承载着新世纪的美丽梦想,在经过为期八天的盛大展示和华丽绽放后,于4月22日落下圆满成功的帷幕。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成功举办前七届电影节的基础上,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集中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和繁荣,展示了今日中国热情拥抱世界的胸襟和气度,展示了中国人民创造和走向美好未来的坚定和自信。

一、新表达: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电影是最易被大众接受的文化传播媒介,如何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国际流行的电影语言和叙事技巧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自然也成为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应有之义和应尽职责。

1.主题特展:聚焦中国历史节点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突出亮点,就是通过“改革开放40周年特展”,多维度展示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讲话中强调,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将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40周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也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40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当前电影市场的繁荣无疑是改革开放的文化硕果。为此,今年的电影节特别策划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特展”,对这些年来的中国电影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梳理。特展涵盖了“焦点影人:张艺谋”“辉煌中影——改革开放40周年精品展映”“北京城事”和“艺术探索”四个子单元、40部电影和多场见面交流会,以点线面策展思路布局串联,共同构成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乃至中国社会历史的横切面,并与当下的现实对照,在各自主题范围内形成一条可寻的踪迹。其中“改革开放40周年精品展映”荟萃了极富代表性的8部影片,可以说是提供了一本中国电影最具辨识度和代表性的国家肖像集。

2.开闭幕盛典:展现中国文化魅力

中国故事的魅力植根于独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是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名片。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闭幕式以中国风、北京情、主旋律、正能量、国际范展现文化自信,在世界电影人欢聚的中国之夜,搭建起“共享资源,共赢未来”的心灵之桥。开闭幕式舞美设计中的回形纹元素,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八祥之一”表达了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九九归一的美好寓意。开幕歌舞《相聚北京》和闭幕歌曲《天坛之约》,以充满仪式感的舞台形式,对到场嘉宾致以谢意,向全球影人发出邀请,诠释了天坛奖“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核心价值理念。节目内容设置武术、京剧、书法、曲艺等传统元素无处不在。这些东方美学和中国文化元素的精彩呈现,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又具有兼容整合的时代精神;既倡导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互补生辉,又顺应了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潮流和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让更多不同年龄段、拥有不同电影喜好的人们参与到电影节中来,一起感受电影艺术的无尽魅力。

3.北京展映:追寻中国美学风格

北京国际电影节一直在追寻中国电影的美学风格。《黄土地》《盗马贼》两部影片被视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重要代表作,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独特地位。时隔30多年,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特别为中国电影资料馆独立完成的这两部“4K”修复版经典影片举办了首映,为这些经典电影重回公众视野、实现重新发行,创造了有力条件。著名第四代导演黄蜀芹创作的《人·鬼 · 情》是中国最杰出的女性主义电影之一,文人导演郑大圣最近则拍摄了最新力作《村戏》,两部影片均借助了传统戏曲元素,却又从完全不同的视角表达了现代的观念意识。除了作品主题关联之外,两位导演还是母子关系,这次电影节特别安排这两部影片连映,并邀请郑大圣导演参与交流,戏里戏外的多重呼应使活动更富趣味性、更显学术价值。今年入围“天坛奖”的两部国产影片也均是现实感、时代感极强且具有鲜明国家发展印记的优秀影片。《红海行动》让无数国人燃起对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该片也荣获了本届“天坛奖”的最佳视觉效果奖;《十八洞村》更是直接取材于现实,将中国的扶贫攻坚行动搬上银幕,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让世界读懂一个责任大国的情怀。此外,在本届电影节闭幕式上,表演艺术家李雪健的亮相也成为唯一全场起立鼓掌致敬的动人时刻,让人看到了几代中国电影人的不变初心和继往开来。

二、新风范:传递新时代北京声音

北京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这里更聚集着中国最多的电影制作、发行、教育机构和各类专业人员,拥有最广泛的电影观众、最具活力的电影市场。所以,北京国际电影节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话语权、引领全球电影新发展的使命,努力传递国际的、民族的、京味儿的新时代北京声音。

1.专业为王,彰显国际顶级水准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成长,主竞赛单元“天坛奖”评奖影响力快速提升,今年更加彰显出大师气质与“国际范”。一是评委阵容强大。本届“天坛奖”由7位著名国际影人构成豪华评委阵容。国际评委会主席由享誉世界影坛的国际著名电影导演王家卫担任,六位评委分别是:中国内地著名男演员段奕宏、波兰著名作曲家、制作人詹恩·凯兹梅利克、美国电影导演、编剧和制片人乔纳森 · 莫斯托、罗马尼亚电影导演卡林 · 皮特 · 内策尔、瑞典电影导演、编剧鲁本 · 奥斯特伦德和中国女演员舒淇。二是佳片力作荟萃。本届“天坛奖”面向世界各地征集优秀影片,共收到来自六大洲、71个国家和地区的659部影片,题材丰富、类型多样、风格各异。三是评奖引人瞩目。经过五轮筛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15部影片入围本届“天坛奖”,其中境外影片13部,境内影片2部,影片品质较往届再次大幅提升,得到了专家选委的一致好评。评委会对上述15部影片进行严格、仔细的评选,并最终评选出“天坛奖”10个奖项:最佳影片《惊慌妈妈》(格鲁吉亚/爱沙尼亚)、最佳导演玛丽安 · 卡琪瓦尼《妈妈》(格鲁吉亚/卡塔尔/爱尔兰/荷兰/克罗地亚)、最佳男主角乔 · 科尔《目视朱丽叶》(加拿大)、最佳女主角娜塔 · 墨文耐兹《惊慌妈妈》(格鲁吉亚/爱沙尼亚)、最佳男配角保罗 · 贝坦尼《旅程尽头》(英国)、最佳女配角米娜 · 萨达缇《灼热之夏》(伊朗)、最佳编剧阿米查伊 · 格林伯格《证言》(以色列/奥地利)、最佳摄影康斯坦廷 · 艾萨泽《妈妈》(格鲁吉亚/卡塔尔/爱尔兰/荷兰/克罗地亚)、最佳视觉效果《红海行动》(中国)、最佳音乐希尔都 · 古拿托蒂尔/娜塔莉 · 霍尔特《旅程尽头》(英国)。

2.各美其美,实现多元文化交融

北京国际电影节突出多国别、多题材、多风格电影文化的同台展示,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接纳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电影人和电影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展现全球化的开放胸襟。主竞赛单元“天坛奖”积极拓展邀片渠道,广泛征集世界各国优秀电影新作,无论国家大小,不分地域种族,完全按照“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来自六大洲、71个国家和地区的659部影片报名参评,相比第七届影片报名数增加235部。其中境外影片(含港澳台)532部、境内影片127部,参评影片题材丰富、类型多样、风格各异。“北京展映”也打造成中国与全球电影行业交流合作的一大重要平台,不仅汇聚了这一年来在各个国际电影节中斩获大奖、备受好评的众多佳作,还重点设置了捷克、加拿大、日本、波兰等国别单元,让北京观众一饱眼福的同时,也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参展商的多元化程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线注册的企业机构达到220家,参展的国际展商分别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乌克兰、以色列、蒙古国等国家。秉承着“共享资源、共赢未来”的活动宗旨,北京国际电影节为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文化交流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也向世界展现了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的生机与魅力。

3.文化惠民,营造京味儿共享氛围

“春天,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北京国际电影节始终坚持大众参与、文化惠民的服务理念,努力营造独具北京特色的全民共享氛围,在北京把世界最好、最优秀的电影介绍给广大影迷和观众。今年的“北京展映”有近80余场影片的映前映后交流和沙龙讲座活动,其中国产影片的交流活动达到40余场,规模空前。今年还增设“科技单元”,市民可以走进科技馆,观看球幕电影、巨幕电影、4D电影等特效电影展映。除了特效电影评选、科普电影进校园等公益性活动,电影嘉年华、电影音乐会、红毯粉丝招募等活动也让普通人走进电影世界。同时,今年电影节还在服务方面做了多方改进,官方售票平台的购票体验进一步优化,以承载更大的用户流量;线下更多的院线和影城参与到本届电影节之中,带来了更实在的便利。组委会在惠民性上的持续努力和改进,推动了活动的全民参与,使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参与群体慢慢从一小部分“迷影圈”的观众扩展到了普通观众,最终反映在了票房层面。据统计,本届电影节在开票1分钟内便突破了200万票房,12分钟突破900万,《布达佩斯大饭店》《泰坦尼克号》《重庆森林》等热门佳片在短短几十秒内便宣告售罄,这样的速度不仅令大众瞠目结舌,也再一次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以及电影市场背后的文化繁荣。

三、新希冀:绽放新时代电影梦想

北京国际电影节应时代而生,与时代并行。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以及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发展,电影节的传播力、影响力与日俱增。过去7年,先后有1600多家影视公司,7000余名业内人士,在这里展示、交流、推介、交易,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最重要的交流合作平台,还成为引领行业风潮、促进产业发展的标志性盛事。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跨入“500亿时代”,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在此背景下,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继续推进电影市场的各项工作,共有79家企业的38个重点项目达成签约合作,总金额达到260.825亿元,与往年同比增长约49%,累计签约额突破千亿元大关,共计1010.36亿元,有力带动了各版块活动中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为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机,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打开了窗口,为新时代电影梦想的绽放带来了新希冀。

1.力推新人新作新项目

北京国际电影节一直以促进中国及世界电影产业快速发展为己任,努力发挥产业孵化器的作用,助推新人、新作、新项目。本届电影节组织了主创媒体见面会、新片发布会、首映式,为新人新作搭建宣传推广平台;发现、推介和扶持具有市场潜力优秀青年人;设立了“注目未来”单元,捕捉电影潮流,鼓励电影原创;与戛纳电影节等机构合作设立了“中国新影人基金奖”、“MPA大奖”,支持新人参与国际交流;设立了“项目创投特别大奖”“最具商业潜力奖”,吸引了来自全球上百家电影制作机构的代表前来洽谈交流,帮助青年影人迈出走向市场的第一步。本届电影节期间还举办了主题为“中国电影市场如何完善新导演扶持体系,建立高标准的工业化电影之路”论坛,来自国内电影公益机构及商业影视平台的负责人在此同台交流各自在挖掘和扶持青年导演方面的经验成果。

2.培育项目孵化新模式

项目创投一直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孵化项目、扶持人才的重要平台,致力甄选优秀电影项目与电影产业链要素进行充分对接,助力孵化具有艺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优秀电影作品。本次项目创投累计接收项目722个,申报项目数量再创新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凭借多年来挖掘扶持优秀华语电影的良好口碑,北京国际电影节项目创投已逐渐成为全球华语范围内最受瞩目的电影孵化与扶持平台。从本届征集到的电影项目来看,北京国际电影节项目创投在泛华语区的影响力愈发凸显,尤其是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作品数量较往年有显著提升,更吸引了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国家优秀华语电影人的积极参与,电影市场创投平台的国际影响力愈发凸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