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香港凤凰周刊
《凤凰周刊》凭借正直媒体人的良知与敏感,忠实记录转型阶段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民主和法制发展进程;以海外视角,详解大陆及两岸三地重要事件,在全球华人圈内广受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日报网  ·  外国领导人向定日县地震受灾人员表示慰问 ·  2 天前  
中国日报网  ·  外国领导人向定日县地震受灾人员表示慰问 ·  2 天前  
辽沈晚报  ·  永久封禁!原因:刻意炒作矛盾博眼球 ·  3 天前  
辽沈晚报  ·  永久封禁!原因:刻意炒作矛盾博眼球 ·  3 天前  
新华社  ·  西藏日喀则发生6.8级地震 ·  3 天前  
人民日报  ·  今日腊八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香港凤凰周刊

席卷全球的大唐魂

香港凤凰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18 17:38

正文




唐人街之变

折射的是时代之变

作为华人聚居地的概念

唐人街渐渐远去




| 本期封面 |






| 卷首语 |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说美国唐人街的华人住户正被不断上涨的租金挤出唐人街。文中以纽约为例,讲到在过去的两年里,已经有5栋高级公寓落户唐人街,还有8栋正在修建中。这些高级公寓的落成,带动了当地租金的上涨。与此同时,波士顿、费城、旧金山等地的唐人街,房租也都有上涨,导致很多华人搬离了唐人街。


唐人街,又称华埠、中国城,作为海外华人的最初据点,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最初的华人移民在本土化过程中,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城市聚落。在16世纪以前,唐人街主要分布在中国周边的国家。19世纪初,随着淘金热和太平洋铁路修建,大批华人来到北美,唐人街开始在美国和加拿大形成。至19世纪中叶,唐人街几乎遍布全球。


可以说,唐人街的发展变化是华人海外开拓的重要见证。在这里,华人经历了早期的“抱团取暖”——在有限的地理区域内,延续着独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尤其是在美国历史上的排华时代,华人的社会地位不高,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意愿不强,这也使得他们很难走出唐人街。所以,唐人街曾经被认为是城市底层人群的聚居区。


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发展,华人群体的变化体现在唐人街的变迁中。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伴随着华人的奋斗和努力,华人群体早已落地生根并进入主流社会,拥有真正的话语权。这也难怪我们邀请马来西亚作者撰写当地唐人街稿件时,被告知那里没有唐人街——因为华人无处不在,类似唐人街的空间概念早已不合时宜了。


在美国,唐人街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如开篇提到的,有着中国传统牌楼作为标识的唐人街,渐渐蜕变成旅游和餐饮一条街,人气之旺也吸引了地产商的青睐。经过商业改造后的唐人街地段价格上涨,而新一代华人的生活选择更趋多样。伴随着新技术移民和留学潮走出的北美华人,对唐人街的依赖大幅降低——唐人街之于他们的意义,已不同于早期的北美华工。


可以说,唐人街之变折射出时代之变,也映照出中国之变。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跨越国界,移居海外。中国国力的强盛,海外华人队伍的壮大,也带动中华传统文化以唐人街为核心,在海外不断扩展着影响力。今天的唐人街更多地成了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作为华人聚居地的概念反而淡了。


新年伊始,《世界遗产地理》编辑部特别策划“唐人街之变”专题,以此观察时代之变。不过说到变化,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本刊改版后的新面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什么是可以一成不变的。新的一年,我们将携微博、微信,以全媒体身份,为您奉上精神食粮的同时,再送去实实在在的旅行生活服务。以变应变,一起迎接新年新气象。


执行主编:宗波)




| 特别策划 |


| 他乡筑吾城:从唐人街到新中国城


从被鄙称为“黄祸”的华工,到崛起的新移民群体,华人用了一个半世纪,在海外华丽蜕变。唐人街,这一浓缩着乡愁和希望的特殊地理空间,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海外中国城依然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对中国文化的坚守,对故土的眷恋。




| 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寻找城市之光


旧金山唐人街,是华人到美国落脚的第一个集中区,也是除亚洲之外,世界上最大的华人社区。今日的旧金山约有28万华人,在华裔群体日渐渗透旧金山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的时候,新一代华人移民仍然在向这里涌入……




| 加拿大蒙特利尔:“我”的唐人街


加拿大第二大都市—蒙特利尔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公元17世纪。斗转星移300年,来此定居的中国人不断突破唐人街传统的边界,几乎渗透这座双语大都市的每个角落。从单一到多元,从萧条到兴盛,作者通过个体命运,探究蒙特利尔唐人街的蜕变。




| 伦敦中国城:他乡是故乡


一位伦敦的华人朋友以在中国城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须恐惧变化,一切都是自然发展的过程。无论是故乡还是他乡,都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和情感的寄托,生活还要继续。




|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中国力”


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国城诞生于19世纪澳大利亚淘金热时代,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中国城。澳大利亚每年接纳大约20万移民,其中80%来自中国。对异质文明的洞察力,对新事物的适应力、驾驭力和整合力,使得澳大利亚华人“光环熠熠”。今天,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在墨尔本已成为鲜明的印记。





| 视野 |


| 科索沃:现实的多个面孔


因为战乱频仍和复杂的民族问题,科索沃是当前世界上普通旅行者难以抵达的地区之一,也鲜有人真正了解那片土地上的历史与真实。“85后”女生曹然,伦敦大学毕业后直接参与联合国合作项目,一度旅居科索沃,开展民族权利保障和援助工作。她曾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被那些真实的绝望和希望所触动,于是用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相比那片动荡大地上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景致,“人”才是更值得长久注视的。





| 聚焦 |


| 日本寻“道”


书道,作为日本艺道文化的代表,已经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不久前,日本书道文化申遗促进协会正式向日本文化厅提出申请,希望申报日本书道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日两国的书写艺术,虽然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各自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在“技”和“道”的把握上,两国书法家也显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本刊记者走进日本,近距离解读书道艺术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以及在当下日本的重要地位、普及程度和传承方法,聚焦日本书道的前世今生。





| 探险 |


| 探寻印尼“不灭之火”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多的国家之一,到处都是凶猛喷发的火山,令印尼看起来更像地狱而非天堂。作者在一次夜爬默拉皮火山的旅程中,险中求生。她发现虽然经历过灾难,但当地人却享受着“和火山一起生活”的独特火山文化。





| 匠心 |


| 蜡染中的民族记忆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印花工艺,也是苗族世代相传的技艺。在“蜡染之乡”贵州安顺,蓝白相间、花纹繁复的蜡染,包含着一个民族远古的记忆。一代代苗族人将蜡染穿在身上,变成艺术,让这项古老的技艺熠熠生辉,焕发新生。





| 遗产视界 |


| 阿尔卑斯的工业荣光


在阿尔卑斯山南麓的意大利特伦蒂诺自治省,著名的旅游胜地加尔达湖的北端,有个叫莫里(Mori)的小镇。镇上有着意大利工业史上曾经的骄傲——意大利第一座铝厂(1929~1983年)。





新媒体编辑/曲晓程(实习生)

以上内容由《世界遗产地理》整理,

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版权归属原作者,谢绝商用。


想阅读完整的文章,了解更多内容,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世界遗产地理》一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