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华略智库
10w+青年思考者集聚的新型智库平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赋能有赋能心的人。十年来专注于中国本土决策咨询研究和服务,持续挖掘优秀发展案例,梳理标杆项目经验,传播新理念新思维,解构新技术新模式,助推地区、产业、行业和企业创新发展、迭代成长。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华略智库

宁南山深度分析:美国智库调研20个月,发现中国制造哪些弱点

上海华略智库  · 公众号  ·  · 2025-01-07 06:28

正文



作者 深圳宁南山

来源:宁南山 (ID:ningnanshan2017)


经过20个月的深入调研,美国ITIF智库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制造业的报告,指出中国正快速成为先进产业的创新领导者。然而,报告也揭示了中国制造存在的弱点及未来发展面临的风险,包括人口结构变化、颠覆性创新能力不足、西方市场限制等,引发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一起来看!
全文5362字,阅读约14分钟

最近看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美国智库报告,名字叫做“China Is Rapidly Becoming a Leading Innovator in Advanced Industries”(中国正在快速成为先进产业的创新领导者)。

智库的名字是ITIF(美国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这个智库非常关注中国的科技和产业进展,2024年还发布了中国AI、半导体、量子技术等各个产业的发展报告,可以认为这个智库把对中国的产业发展研究作为重点。

根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ITIF当地时间2024年9月18日在华盛顿国会山举办的活动中发布该报告, 报道说该报告是持续了20个月的调研结果总结而来,选取了44家中国企业进行调查,这些企业分布在核能、半导体、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和材料科学等关键技术领域。

报告原文称,在欧盟发布的全球2500家R&D投入最多的企业榜单里面有 679家 中国企业,从中选择了涵盖不同行业的44家。

我对这个报告最有兴趣的部分,倒不是说中国制造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毕竟这么多年我也挺关注中国的产业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哪些产业做得好大概也知道。 像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造船业新接订单已经占到全球的74.7%了。


实际上,我现在最感兴趣的是, 从美国专业智库的视角,他们觉得中国制造还有哪些做得不好的,或者说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还存在哪些风险。 于是我仔细阅读了报告的全文,报告实际上也做了总结,但这里我还从报告里面读出了其他的理解。

该报告中列出的10个产业里面,中国仅有的在增加值上低于美国的是三个: IT和信息服务业、制药业和其他运输业(主要指航空产业)。 这三个产业的产出(原文是“output”,从金额上看应该是增加值)都没有超过美国。

当然,我觉得IT和信息服务业中国也并不弱,美团、滴滴、地图什么的都是信息服务。 半导体也应该属于这个产业类别,这方面确实比美国还差不少,不只有高通、苹果、博通、AMD、英特尔这样的芯片巨头,在半导体设备制造领域美国也有应用材料,泛林集团、科磊三巨头,2023年的营收都在全球前五(另外两家是荷兰的ASML和日本的东京电子)。


制药行业就更不用说了, 按照2024年上半年的制药企业营收来看, 全球十强中的强生(第一)、默沙东(第三)、辉瑞(第四)、艾伯维(第五)、百事美施贵宝(第八)都是美国企业,美国企业数量占了一半,全球前五美国占了四家。当然,没有任何一家中国制药企业进入全球十强。


至于其他运输业,主要就是航空工业了,我们的中国商飞截至2024年10月30日,总共交付了11架C919,而ARJ21则总共交付了150架,还需要继续努力。虽然我们都说波音在走下坡路了,但是我们等落实到了中国商飞和波音的具体营业收入变化时再说。

从另一个维度看也是类似的, 看非OECD国家(OECD的成员主要是全球的经济发达国家,对应的非OECD国家可以认为就是发展中国家)从1995年至2020年在主要产业的全球份额变化, 全部行业中非OECD国家的份额都在增加(当然这个增加主要来自中国),而份额增加最少的三个行业刚好也是IT和信息服务业、制药业、 其他运输业(航空制造) 增加份额都没有超过20个百分点,而其他行业全部份额增加在25个百分点以上。可见这三个产业地区是发达国家的优势所在。


报告在“How China Might Stall” (中国可能因为什么停滞不前)的章节列出了中国制造存在的弱点,如下文。

老龄化挑战增大财政支出压力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老龄化挑战,会造成中国财政支出的巨大压力,从而削弱中国为创新提供资金支持的能力”, 作者把这一条列在了第一个。

我其实很认同,因为我也认为人口问题是中国以后面临最大的问题。比如老年人增加1亿,算人均2万养老金(农村的很低),也是每年支出2万亿了,而且老人不只是养老,还有医保。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 我觉得 该报告中非常精彩的观点—— 高科技创新都是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 所以中国庞大人口带来的庞大市场规模对中国非常有利。

报告还举了个例子,一个美国公司花费40万美元研发了一种高科技产品,然后这个产品单纯材料+制造费用+人工之类的成本一台是1万美元,然后他们可以以1.445万美元一台的价格在市场上销售。换言之,每销售一台可以赚0.445万美元,那这样他们需要销售至少88台才能把40万美元的研发费用赚回来,卖到第89台的时候,就开始盈利了。

那么有趣的事情来了,如果这个市场规模很小,它最后只能卖出75台,那么这个公司会亏损多少?亏损高达6.25万美元! 而如果市场规模扩大了,这个公司卖出了100台,那么它总共赚多少钱?5万美元!

更进一步,实际上这个公司不会在花费40万美元研发之后就止步,毕竟竞争对手也在进步,因此公司还会把赚来的利润继续投入研发。因此实际上该公司不会在销售到第89台之后就盈利,而是要销售到一两百台, 因此市场规模对于高科技创新非常重要。

而中国2021年已经是人口顶峰了, 2022年和2023年连续人口下降,国内还有不少人为此欢呼雀跃,认为人少就不“卷”了,自己要过上好日子了,没有意识到这会影响国内高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力。

从竞争的角度看,新生儿数量我国已经下降到900多万人,已经和欧洲+美加+澳新+日韩差不多了,而我国在不断趋向于1.0甚至更低的生育率还低于西方很多,因此以后我国的市场规模将会比西方小不少(除非我国人均能大大超过西方),这将使我国的企业在高科技创新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毕竟高科技创新是需要高额的成本的,没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就不足以支撑创新的巨大支出。 没有科技创新的进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将停滞。

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问题,并且在不断加大鼓励生育的力度,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2024年10月19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里面提到:

“各地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力度,精心组织实施。”


缺乏颠覆性创新能力

报告说中国的致命弱点是熊彼特式创新,换言之就是颠覆性创新,或者破坏性创新能力不够, 例如像“wintel体系(window+intel)”这样的创新,中国就没有做出来过。

这一点我想也是国内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共识。我国这么多年来,确实很少能开创出一个新的产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液晶显示面板、锂电池、电动汽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等新的产业不断创造出来,并且产生了巨大的财富,出现了大量的巨头公司。

但我也仔细想了下,中国公司里面能创造一个新产业的, 或许比亚迪这么多年专注搞电动汽车产业的算是一个,这家公司我觉得算是电动汽车产业的孕育者之一。另外,大疆公司也算是开辟消费级无人机这个新产业的主力,现在消费级无人机已经到处都是了,淘宝上甚至几十元人民币就能买一架,而在十几年前,的确日常生活中看不到消费级无人机。

但总体来说,如果未来二十年中国企业能有颠覆性创新,打造出一个新的庞大产业,才是真正的奠定地位的时刻。 我觉得这也是财富创造的希望所在。 比如攻克近视的药物、 攻克癌症的药物、 攻克艾滋病的药物、 能够具备人类对话水平的人型机器人、 能够实现医院护工照顾水平的服务机器人等等。

西方市场限制准入和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

报告认为西方利用其庞大的市场作为武器,限制中国高科技产品在西方市场的销售,会对中国带来负面影响,另外就是对中国进行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不过,报告也提出来对中国进行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的效果未必就好,因为会刺激中国进行进口替代。

我认为这两点里面,前一点对于中国企业杀伤力更大,像华为就一直不能进入美国市场,如果华为能进美国市场,每年估计得增加一两百亿美元的销售额。欧美市场如果对中国企业关闭大门,这个影响还是很大的,毕竟市场就是钱,有了钱才能发工资,才能研发投入,才有营销费用。

2023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为5003亿美元;对欧盟的出口额5012亿美元,对欧美出口加起来刚好一万亿美元,这个市场还是很大的。

西方对中国制裁和限制交流

报告认为, 中国武力收复台湾可能引发西方对中国的制裁和限制交流,这对中国也是重大风险。

我也很认同,这次俄乌战争带给我们的最大震撼是: 原来俄罗斯接近3000亿美元(26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是能被西方冻结的,西方根本不跟你讲什么信用问题 原来俄罗斯富豪的个人财富也是能随时被西方没收的,西方根本不跟你讲什么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问题。

那么西方因为台湾问题,会不会这么做呢?我认为是有这种可能性的,找借口没收和冻结中国政府和企业持有的美元和欧元,直接没收中国个人在美国的财产等等。

另外,美国还可以伙同其他国家制裁我国的远洋公司,禁止全球港口让中国货轮靠岸; 对非洲、中东的能源出口国施加压力,强迫其因为中国武力收复台湾而加入对中国制裁,比如缩减对中国石油、天然气出口规模等等;金融上,对中国的银行体系进行制裁,禁止中国的各大银行接入Swift等等。

工业战略的灵活性是未知数

这一条挺有意思,报告说按照“亚洲四小龙”的经验, 当它们的技术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原来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工业战略,就让位于更具协作性的、(创新)以行业(市场)为主导的战略,从而打造了新的创新体系。 而对于中国,它们不知道会不会也有同样的灵活性。

我理解这个报告还是认为市场经济最好、市场经济最强、市场经济效率最高,觉得中国这种政府主导的工业战略虽然当下效果不错,但是未来还是得向更加市场化转型,由政府政策主导的创新,走向由行业(企业)主导的创新,这样才能持续成功。

在我看来,中国经验表明了“政策+市场”,以及“国企+民营企业”双轮驱动是最好的,不能少了国企,也不能少了民企。并不是所有行业都能由企业自发形成创新能力,说白了,并不是每个行业都会有比亚迪、大疆、华为这样持续投入研发打造更高科技产品的企业, 而即使是这些产业,例如电动汽车,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于市场的培育发展也至关重要,像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充电桩建设,就是电动汽车销售迅速上量的原因之一。

图:2024年 11月15日拍摄的比亚迪仰望U7。当日,第二十二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开幕。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其他国家联合限制中国优势

包括美国、日本和欧盟在内的西方主要国家/地区联盟联合起来,合作共同制定技术进步计划,同时制定政策来限制中国的优势。

报告认为如果西方能够形成联盟,也是中国制造面临的风险,实际上美国现在就在做类似的事情,典型的就是要求日本、荷兰等国家加入对中国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出口管制,禁止ASML出口EUV等先进光刻机给中国。

报告认为 如果西方能共同投入研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对抗中国企业的竞争,同时共同制定相关政策(比如反补贴、反倾销),也是限制中国制造优势的手段。

其实这个报告的思路,中国也在搞,典型的就是华为在西方制裁的压力下,空前的联合起来了中国的半导体制造产业链上的各家企业,最终成功地打造了芯片自主化生产供应链,最终Mate 60 pro在2023年8月底横空出世,这就是大量中国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投入研发的例子。而报告认为如果西方各国联合起来共同投入研发,显然也是同样的思路。

老实说我仔细看了这个报告列出的六点风险,如果要我来排序的话,我就排前三个。 我觉得 人口这一项是风险最大的, 人没了就啥都没了,老实说我觉得中国人口变化影响的不只是中国的国运,现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也就是中国能帮着他们最为高效地修基建,从非洲的水电站到印尼的高铁都是如此,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现在也非常需要中国支持,如果中国哪天人口优势没了,就一两亿高度老龄化的人口,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基本就翻不了身了。

然后 排第二点我觉得是台湾, 毕竟是发生在家门口的事情,“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像我国对朝鲜半岛稳定就高度重视,对可能的开战苗头都是绝不允许和坚决反对,因为会影响我国利益。

第三是“政府+民营企业”双轮驱动的情况改变, 毕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民营企业已经证明了其在科技创新、出口、就业、税收等各方面的巨大作用。像2024年上半年,全国出口里面民营企业贡献了高达64.9%,包括富士康等台企在内的外资企业出口占比仅为29.1%,而国企出口占比还不到10%,所以持续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这个轮子持续转起来很重要。

至于其余三点主要是外部风险,老实说只要我们人口体量还在,庞大的内部市场还在,做好国内营商环境,我觉得是可以克服的,2018年以来的贸易战和科技战都证明了这一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