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刷到一件新鲜事儿,
上海幼儿园中班搞起了专门的理科班:
不过,有需求就有市场,幼儿园之所以搞这一出,肯定是有一大波家长支持的。
今年年初,教育部会议就明确指出:
引导高校加大理工科招生比例!
目的很明确,未来科技创新人才是国家急需,就学、就业资源都要向科技创新这个方向倾斜。
政策指挥棒下,大学招生,
物理+化学专业组合出现了绝对性的倾斜。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咱们小时候流传甚广的这句话,到了咱娃这一代,又被抬上来了。
家有4-12岁娃,我们更要提起重视的是:
孩子理科思维启蒙。
理科思维并不是肤浅意义上的理科学习能力,它强调
精确性、逻辑性和客观性,
是一种探寻真理的能力。
理科思维主导下的人,遇到问题,
会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推导,充分利用已知资源
去解决问题。
具备这种思维能力的孩子,上学期间,会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尤其是理科相关的科目,学起来会很省力;工作时,会有高效的工作能力;生活中,也会有过硬的生存能力。
4-12岁这个阶段,是孩子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理科思维发展的黄金期,对孩子理科思维的培养还是要重视起来。
发展孩子理科思维,可以给孩子安排科学创造活动,之前推荐过的赛先生、小河狸都属于这种,另一个有效且低成本的路径,就是
进行大量的科普阅读。
前两天的书单,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里面就有很多科普书。
周二、周三的直播,会给大家详细介绍图书内容,还会有为什么读科普,怎么读科普的分享,没有预约的,赶紧预约一下哦。
说回科普阅读,它的另一种说法叫
非虚构类文本阅读。
历史、地理、传记、新闻、百科、说明书等都属于这种,这类读物的主要目的是
提供信息和知识。
日常孩子喜欢看的童话、寓言、绘本故事、儿童文学等,它们通常是基于作者虚构想象而写成的,主要目的是讲述一个故事,这些就属于虚构读物。
前几年,美国教学大纲(即《共同核心标准》简称CCSS),对孩子的阅读要求是:
纽约市政府对于学校图书管理系统中虚构类和非虚构类读物的比例要求是:
3:7;
日本国际儿童图书馆有一个50册的图书包借阅服务,图书包里面的内容类别比例是:
知识类(非虚构类)占60%、传说类占10%、绘本小说类占10%,外文书占20%,
多读非虚构类,孩子的知识领域能不断拓展,知识储备越来越多,他就越能深入探索新知识、新领域,为今后进行专业化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我给孩子读过的绘本有一两千本,他自己没事也爱拿书看,为啥小学语文成绩并不好?作文也写不出几个字?阅读能力也没见有多好?
故事书,并不是不好,这类书生动形象,吸引力强,多读,能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审美能力、文字组织能力等等。
但如果每天只看这类书,孩子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
阅读能力最核心的“信息获取和理解能力”,只有在非虚构类文本中,
才能得到最好的训练。
一种,特别不喜欢非虚构读物,
“没意思”、“不想看”,他们都是这种反应。
CC有个朋友就特喜欢航天主题,关于火星的前世今生、中国火星探索发展史,说起来那叫一个如数家珍。
好的科普书,真的会让
高难度的晦涩知识也可以走下下神坛,变成孩子也能看懂的“有趣好玩”。
其中的关键就是孩子有没有掌握足够的科学语言,有没有建立起理科思维方式。
孩子的成长,要经历从
口头语言、到文学语言、再到科学语言
三个跃迁,必须有大量的非虚构文本做导向。
这就像是两个并行的轨道,孩子进门了,它就能顺势挖掘得更深入,否则,它就会挡在门外。
科普书很重要,想必大部分妈妈也都知道
,可孩子不爱看怎么办?
科普不像故事那样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情节,很容易就能吸引孩子不断读下去。
它往往有很多专业名词,读起来很枯燥,注意力稍一分散就会错过关键信息,孩子也会觉得很累。
两三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有简单情节的科普书给孩子看。
不用担心孩子不爱看,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对万事万物都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大人看着生僻的东西,他们反而会觉得新鲜、有趣。
这有点类似于雏鸟效应,
刚出生的小鸟看到个抱枕,都会认为那是它妈妈。一个从小接触科普的孩子,它就会觉得知识性的文字挺有趣的,并不枯燥。
可从小没接触过的孩子,等他习惯嘻嘻哈哈的故事类书籍后,再让他读历史、读百科,他也能,只是需要一个转变过程。
之前看过一个鱼缸理论,同种类型的鱼,分别养在鱼缸和池塘,体型和攻击力都相差甚远。
有过养鱼经验的可能会更好理解:
小缸是养不出大鱼的。
比如,银龙鱼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成鱼鱼体最大可长到120厘米,可在一个长度只有一米的鱼缸里,银龙鱼养上10年,也就只能长到60厘米。
孩子读科普入门之后,他是有能力往专业、深入里挖掘、拓展的。
咱们不要帮孩子下结论“这么难,你看不懂”,尝试打破下自己的局限性,给娃提供一个更宽阔的、自由的海洋,他才能长得更大。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让孩子爱上科普,又该如何引导孩子不断进阶呢?
听很多男孩妈妈感慨:
“太神奇了,平时连刚刚吃了什么都记不住的娃,说起奥特曼的人物名字、长相、技能,门儿清。”
如果孩子恰好对航天刚兴趣,给他看点航天类的书,他会很容易接受。
我们就可以从孩子的兴趣点切入,给他推荐科普读物,再慢慢的拓宽领域。
他喜欢的主题下,你给他做一些延伸拓展,给他上点难度,他并不觉得枯燥,也不会畏难。
孩子不喜欢文字,但喜欢扣扣、拉拉、捏捏这类探索类活动,那我们就可以先给孩子看这类翻翻书。
孩子喜欢
卡通、漫画
,喜欢幽默、搞笑的风格,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切入口。
萌趣的漫画造型,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对孩子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他接受起来很顺利。
孩子课堂上新学了《盘古开天地》。
老师会讲到,中国古神话传说,这些传说都讲了什么呢?
我们就给孩子推荐这本《萌兔漫画五千年》,里面讲到了盘古,大禹、神农……
这比平白无故给孩子一本历史文学类书,会得到更加显著的阅读效果。
这本《牛津话科学之超级有用的电》就解答了孩子的这个疑问,
孩子直观地体会到了知识的用途,自然有兴趣继续读下去。
这类书主要涉及一些
具体的、直观的科学概念
,例如动植物的日常生活。
这类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有一些故事类科普,也属于这个等级。
前面提到的《牛津话科普》就属于这种:
这类书会涉及一些
稍微抽象的概念
,但这类概念离实际生活不是太远,孩子结合现实也能理解。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