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毅:
我1977年到河北日报社编辑部工作。1983年3月初的一天,正定县委宣传部报道组的同志找到我说:“我们正定为了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翻两番’目标,县委要面向全国招贤纳士,准备出台一些举措吸引人才,习书记想和你谈一谈。”
因为我在政教部分管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新闻采编工作,同时也写过一些这方面的报道,便欣然应邀前往。习书记热情接待了我,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一张办公桌,对面放着旧书柜,有两把帆布折椅,还有两个板凳支的木床,上面铺着带补丁的褥子。就在这样一个简陋的办公室兼卧室里,我俩面对面,打开了话匣子。
习书记首先告诉我县委为什么要出台政策招聘人才。他说,正定是一个产粮大县,每年上缴粮食7600万斤,对国家贡献很大;又是一个“高产穷县”,老百姓生活困难,县财政资金拮据,城建、医疗、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欠账很多。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改变这种状况,否则“翻两番”目标无法实现。具体来说:一是农业不能“单打一”,不能只种粮食,还要发展多种经营。二是要发展企业,创新项目,引进技术,尽快把工业搞上去。可是正定的工业基础薄弱,现有国营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产品销路不畅,有的经营困难,有的面临倒闭。要搞活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优秀的企业领军人物,县里恰恰缺乏这方面的人才,现在当务之急就是怎么把人才引进来。
习书记说,打算出台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希望通过省报宣传出去,面向全省、全国,把那些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各路人才请过来,帮助正定加快发展。同时,这些人才也可以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
听了这番话,我觉得习书记的想法非常好。一是他看准了发展战略的支撑点——人才依托;二是找到了市场经济的制高点——人才竞争;三是抓住了聚集要素的关键点——人才政策。我对习书记说:“您的想法很好,我完全赞成,我会尽我所能写好报道宣传出去。但关键还是要看县委出台的政策是否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只有政策打动了人才的心,他们才会从四面八方奔正定而来。”
习书记谦虚诚恳,耐心地听取了我的建议。我把在报社采访实践中,所接触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人员的处境、困难、顾虑、期盼以及具体人物事例,向他作了详细介绍。他认真倾听,一一记在本上。在以后的时间里,习书记又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3个半天时间与我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习书记从政治态度、工作环境、利益分配、奖励机制、调动手续、生活待遇、家属安排、来去自由等9个方面,大胆突破,有针对性地提出独到的优惠政策。大到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放开经营自主权、入股分配、奖励机制、家属“农转非”、建“人才楼”、设人才服务处,小到生活上提供“全部细粮”、送粮到家、搬煤到户,习书记逐条认真思考,逐句仔细斟酌,逐字反复推敲。我不过是按照他的思路和要求,写成报道文稿罢了。所以说,习书记制定“人才九条”的过程,就是这篇报道产生的过程。虽然报道署名是我,但“人才九条”是主体内容,所以它的真正作者不是我,而是习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