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宁南山
来源:微信公众号“宁南山”(ID:ningnanshan2017)
2018年发生了很多大事,这里总结下2018年中国制造高端化的一些进展。
我们就说大的进展就好了,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2018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加仅为6.3%,其中11月份的增速更是下降到了5.4%。但是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增加值最高的两个大类之一: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1-11月却增长了13.4%,即使是11月份仍然高达12.3%,可以说成为支撑我国制造业增长的支柱产业。与之对应的是,我国两大制造业产业
之一的汽车制造业,其增加值在1-11月增长5.9%,但是11月份当月却下滑了3.2%。
我们
以这个产业里面最为核心的终端产品智能手机产业为例
,
把2018年的Q3和2017年Q3相比,三星的全球份额从22.1%下降到20.3%,苹果的全球份额从12.4%上升到13.2%。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公司的表现,
华为的全球份额从10.4%上升到了14.6%,非常迅猛,出货量增加了32.9%,全球份额在2018年首次超过了苹果,跃居世界第二。小米公司的份额从7.5%上升到了9.7%,出货量增加了21.2%,增幅仅次于华为,在主要品牌中排第二。OPPO公司的全球份额也有小幅增加,从8.1%增加到了8.4%。
因此,在
2018年傍上了华为和小米两条大腿的上游供应链公司是幸运的。
如果你在2018年到全球走一走,会发现中国公司的广告已经占领了全世界的机场,地铁,公交站,这个真的不是开玩笑。从西班牙到芬兰,从东南亚到中东,从非洲到拉美,你总是能在机场、地铁之类发现华为、小米或者OV的广告。
我们注意到,作为全球老大的三星,出货量出现了比较大的下滑,18Q3同比下滑了13.4%。
三星现在还有全球大约20%的份额,这将是中国公司蚕食的主要目标。三星目前最大的六个市场依次为:美国,印度,巴西,韩国,印尼,德国。这里面印度市场,印尼为首的东南亚市场(还有泰国,越南等),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市场都受到中国公司的严重冲击。而且还是全方位的。
而美国、巴西和韩国三个大市场,三星短时间内还不会受到中国公司的太大冲击,因此这三个大市场可以说是三星的基本盘。
像巴西,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2018年Q1三星在巴西的份额高达45.6%。另外有意思的是,巴西排名第二的智能手机是联想旗下的摩托罗拉,2018年Q1份额高达19.8%。
在2018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大幅下滑,同时连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的大形势下,几大国产头部品牌却大大扩展了自己的全球份额,
更为重要的是,几大国产品牌均实现了销售均价上升,大大扩展了高端旗舰机的销售。在以前被认为是中国智能手机天花板的4000元+市场,在2018年,华为、OPPO、VIVO三个公司在这一区间都已经有了畅销机型,华为P20 Pro、华为Mate 10 Pro、OPPO Find X、VIVO NEXS、华为Mate 9 pro这五款国产4000元以上的旗舰机在2018年实现了热销。
正是由于国产厂家在手机升级方面的出色表现,根据GFK在2018年11月发布的报告,预计2018年中国市场手机零售量下滑9.5%,但是零售额却依然会增加2.4%,达到1.37万亿元,智能手机平均售价的增长,背后就是增加值和附加值的提高。
国产品牌的高端化,同时也带动了国产供应商的技术进步
,也缓解了市场需求下降对零部件供应商们的严峻冲击。
最为标志性的就是华为2018年10月发布的Mate 20 pro,这款售价在人民币5000+的机型首次搭载了京东方的6.39英寸OLED屏幕。
2018年全球大尺寸的液晶显示面板价格出现了大幅下降,而大尺寸显示面板恰好是京东方的主要营收来源,根据IHS的数据,2018年Q3 京东方以23%的大尺寸面板市占率居全球第一,而大尺寸面板由于产能增加带来的价格下降,大大影响了京东方的业务,
京东方前三季度总收入694.6亿元,同比微增0.08%,扣除非经常性损失后净利润仅为10.99亿元,同比大跌81.43%。
手机显示面板,国产长期只能给中低端手机供货,你买的各种一两千元的手机,是国产手机显示面板的主战场,当然了,如果你的旗舰手机屏幕摔碎了,你去维修的店铺换屏幕,虽然他们说是原装屏,但是一般都是国产屏,事实上维修市场是国产手机屏幕的一个大市场。
高端手机屏幕,韩国是霸主,三星+LG,然后是日本JDI+夏普(鸿海),
苹果手机的屏幕,都来自日韩,三星的旗舰机的屏幕也是来自于三星自己。而中国的显示面板厂家不仅还没有能打入苹果的手机供应链,没有进入三星的旗舰机供应链,甚至也还没有规模打入自家旗舰机的供应链。京东方在华为的带动下,2018年10月首次进入长期被日本和韩国把持的全球高端手机屏幕市场,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2019年,随着国产面板在国产旗舰手机上逐渐上量,将会冲击到三星显示在国产手机厂家的份额,
同时随着三星在手机领域也在逐渐式微,三星显示面板的出货量也将被压缩。因此长期来看,能否拿下苹果手机显示面板的订单,将成为以后的关键。三星的显示面板业务,在2017年的收入为307.5亿美元,是京东方的两倍多。在显示面板领域,东亚的厮杀真的太残酷。
另外
在电子产业链的上游,国产化替代也在顺利推进
,我们以国产化比例非常低的被动元件为例,被动元件主要是电容、电感
、
电阻
。
中国最大的片式电感厂家
深圳顺络电子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25.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1亿元,同比增长40.81%。中国最大的片式电阻和MLCC(多层陶瓷电容)厂家
风华高科
,2018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35.11亿元,同比增长53.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8亿元,同比增长386.52%。
第二个
说下半导体领域
2018年的中国半导体领域,可以说受到了极大的推动和刺激,这个就是来自于中兴事件。
1、半导体领域的三家百亿人民币公司。
一个是优质资产荷兰安世半导体,这个应该是近几年来中国收购的最好的半导体公司了,2017年2月7日,北京建广和恩智浦半导体共同宣布,恩智浦半导体旗下的标准产品业务部门以27.6亿美元(约合181亿元人民币)正式完成交割。安世半导体主要做分立器件(二极管之类)、逻辑器件和MOSFET产品,汽车是其第一大产品应用领域。该公司在三大领域的占有率均在世界前三位,其主要对标为英飞凌和德州仪器。比如其三大业务之一的逻辑器件,全球份额就和德州仪器等位居前三位。
安世2017年实现收入94.43亿元,同比增长2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18亿元。2018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629.31万美元(人民币大约6亿元),同期毛利率及净利率分别为34%及11%,实现了很好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安世半导体和我们认知中的“芯片”公司还有点距离,二极管之类的分立器件是其业务的大头,确切地说是一家半导体公司。芯片的意思是大规模集成电路,也就是集成度较高较复杂的电路,半导体包括集成电路(芯片),但是还包括其他集成度没有那么高的电路器件。
例如下面这款就是安世半导体的某款门逻辑器件,用于汽车上。外观上看是8.75mmx 4mm的封装尺寸,就是一颗芯片的外观,可以实现信号的处理。
当然习惯上,也经常把这些逻辑器件和MOSFET叫IC或者芯片。
安世每年出货的各种分立器件、逻辑器件、MOSFET等数量高达大约900亿件,但是其一年营收只有90多亿人民币,我们可以算出其器件的便宜程度。
像用在汽车的电路中的MOSFET,一颗才0.3美元左右。我们最为熟悉的智能手机,用到安世半导体的产品较少,手机这种精密产品,都会把各种器件高度地集成化,尽量把功能融合到单颗芯片里面节省空间。安世的半导体器件主要用在“更为大型”的场景,比如汽车、电源、家电、通信产品等等。安世半导体的产品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无人机这样比较大的产品。
收购安世半导体的
建广资本
,本身并无运营企业的能力,因此需要中国企业进行接手。
2018年4月22日确定了受让方,即
合肥中闻金泰半导体投资有限公司
、
云南省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上
海矽胤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联合体
,成交金额为114.35亿元。其中合肥中闻金泰是
闻泰科技
旗下的企业。
2018年12月1日
格力电器
公告,该公司增资30亿,成为闻泰科技的股东,而闻泰科技通过收购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
闻泰科技
这家公司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
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ODM公司。
国产的手机品牌,比如华为、小米、oppo、vivo之类,他们并不是每一款手机都是自己设计的,尤其是中低端手机,很多是外包给闻泰、龙旗这样的ODM公司进行设计和制造,而品牌公司一般是集中精力在重点产品,或者说高端旗舰产品的设计。
格力出于对多元化的渴望,已经遭受了两次失败,第一次是手机,第二次是电动大巴。
这次的芯片是格力的再一次上路。在今年格力电器的股东大会上,董明珠说过格力电器一年做6000万台空调,每年进口芯片的金额达到40亿元左右。今年6月董明珠再次强调,“格力的芯片研发已小有成效,希望明年公司空调全部用上自己的芯片。”2018年8月14日,
格力成立零边界集成电路公司
,注册资本达10亿元,董明珠担任董事长。可见格力的决心。虽然格力在之前的多元化遭受了失败,但是所有人都能看到,董明珠带领下的格力,想做一样事情的时候,是真的会投入资本和人力去做的。这无疑是让人感受到格力的执行力。
除了安世半导体的整合之外,类似的还有
韦尔股份
的收购和整合,
2018年9月11日晚间,韦尔股份发布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摘要,拟155.3亿元收购三家CMOS图像传感器研制公司,主要是
豪威科技
和国内的
思比科
,其中豪威科技一家占了140多亿元。从体量来看,仅北京豪威的资产总额就几乎是韦尔股份的5倍,净资产几乎是8倍。豪威科技本来是家美国公司,和索尼,三星一起,是全球CMOS图像传感器的三强,2016年初被中国财团收购。韦尔股份2017年的营收为24亿元人民币,如果这次完成蛇吞象,2019年将一跃成为营收超百亿元的半导体公司。
另外就是
海思
,
海思是
中国第一大半导体公司
,根据清华魏少军的数据,2018年其营收估计超过500亿人民币,遥遥领先其他中国公司,而2017年其营收大约为381.5亿元,增长了几乎30%,2018年除了海思以外,没有一家中国半导体公司(不考虑比特大陆)的营收能够超过150亿元人民币,海思目前处于一枝独秀的位置。
2、中国在半导体材料最大的硅片领域成功实现量产。
半导体材料市场,硅片占了差不多30%左右,是价值最高的半导体材料,和在芯片领域我国选择市场空间最大的存储器实现突破类似,在半导体材料领域我国也选择硅片作为重点突破对象。
上海新昇
成立于2014年6月,由上海新阳、兴森科技、张汝京博士技术团队及新傲科技发起,目前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旗下
上海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为第一大股东(持股62.82%),
上海新阳
为第二大股东(持股27.56%)。
公司坐落于上海,占地150亩,是国内第一家300 mm大硅片项目的承担主体,其目标是实现12英寸(300 mm)大硅片的国产份额突破,也是目前国内的龙头企业。我国在6英寸硅片,8英寸硅片和12英寸硅片领域,呈现尺寸越大份额越低的特点,尤其是12英寸硅片,在新昇量产之前份额为零。
新昇半导体在2017年第二季度开始实现了挡片、陪片、测试片等的销售,简单的说,这些硅片是属于用于产线测试验证用,不用于正式生产。
根据控股公司上海新阳的年报,2018年一季度末,上海新昇300 mm硅片正片通过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的认证并开始销售供货。上海新昇300 mm硅片正片在中芯国际等其它晶圆制造厂的验证也进展顺利,目前(2019年初)业界认为其已经完成了中芯国际的正片验证,可以开始正片销售发货,只是其只通过互动平台证实后又删除,还需要最终官方确认。
我们从上海新昇的第二大股东上海新阳的财报可以看出来,
2018年前三季度,上海新阳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4亿元,同比增长8.2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868万元,同比下降115.37%;但是如果单看第三季度,公司实现1.42亿元营收,同比增长7.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16亿元,同比下降28.0%;开始实现了盈利。
上海新阳2018年7月23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参股的上海新昇的最新建设计划为至2018年底达到月产能10万片。因为根据7月30日上海新阳在互动平台上的回应,上海新昇当时的产能为6万片/月。
如果现在新昇顺利实现了其10万片月产能的目标,这是什么概念?
到2018年底,全球的12英寸硅片的产能为大约550-600万片每个月,新昇占全球的大概2%不到。但是在这个占了半导体材料30%的大市场,中国既然进来了,份额上升是可以预见的。上海新昇的计划是到2020年实现30万片每月的产能,也就是现在的3倍。除了新昇以外,还有大批的中国公司在进入12英寸硅片制造行列,例如
中环股份
等等,这个半导体材料的最大领域将在未来几年内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在该领域份额最高的日系公司信越半导体、胜高等公司将会受到冲击。
3、国产龙头半导体设备公司进展顺利。
北方华创
作为国产龙头,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1.01亿元,同比增长35.59%,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9亿元,同比增长110.12%,其中单看第三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7.06亿元,同比增长40.04%,实现净利润0.50亿元,同比增长80.68%。其第三季度营收增幅甚至快于前三季度增幅。
北方华创并不是只做半导体设备,还做真空设备、电子元器件、锂电池装备等,
如果把公司的半导体设备业务单独拿出来,前三季度半导体设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87%,和中芯国际的14nm进度配套的国产工艺设备,已经进入了产线工艺验证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华创在2018年8月14日完成了首次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向核心技术人员及管理骨干共341名激励对象授予450万份股票期权,每股为35.36元,
激励对象中核心技术人员275名,占授予总量的比例为80.06%,行权的条件为2018-2021年连续实现25%的营收增速。
后面北方华创还会每年继续进行股票期权激励。对占比如此之多的技术人员进行股票激励绑定,可以稳定人才队伍,这是一件好事。在半导体设备领域,北方华创仅仅是一家年营收只有十几亿人民币的小公司,为什么需要对它如此关注?因为它是中国国产半导体设备的最大希望,是对标美国应用材料、科林研发的中国公司。从北方华创的首次股权激励也可以看出来,产业升级的直接结果就是员工的钱更多了。
4、
中芯国际进入14 nm阶段,进度提前了半年。
2018年8月,中芯国际在发布其第二季度财报时,明确指出其14 nm工艺已经进入客户导入阶段,计划在2019年上半年在上海实现量产,
这个比原来预计的时间提前了半年
。于2017年第二季度加盟中芯国际的梁孟松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不知道中芯国际给他多少年薪,我想这是非常值得的。同时2018年第三季度中芯国际实现营收8.51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其中,中国市场与去年第三季度相比,同比增长高达40%,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表明国产芯片公司开始更加注重和国产下游制造企业的合作,同时也表明了中芯国际的能力提高。国产的生态链在逐渐形成共生的关系。我们和2018年第一季度比较一下,中芯国际第一财季来自中国市场的营收增长了28%,第二季度这个增速突然达到了38%,第三季度维持在40%的速度。
三星在2014年底实现了14 nm的投产,台积电在2015年第三季度实现16 nm量产,
同时台积电南京厂也在2018年第二季度实现了16 nm芯片的量产,客户为比特大陆。
中芯国际即使在2019年如期实现14 nm工艺投产,距离台积电也相差至少4年以上。
以上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各个领域的龙头公司,
分立器件龙头安世半导体,传感器龙头豪威科技,设计龙头海思,制造龙头中芯国际,半导体材料龙头新昇半导体,半导体生产设备龙头北方华创
的大体情况,
总体处于快递增长和技术突破的状态。
5、
中国存储器项目进展顺利,32层NAND FLASH已经开始生产,64层2019年底量产。
9月19日在深圳华侨城洲际大酒店举行的中国闪存市场峰会(CFMS2018),
长江存储
CEO杨士宁发表了《创新Xtacking™架构释放3D NAND潜能》主题演讲。
杨士宁表示,长江存储整个团队都是非常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地在做实验,实验的次数基本上是在500—1000次,比如每天出的透射显微镜照片,我在英特尔工作时一个月做一次已经相当不错了,现在我们每天要出大概100多个,非常认真、努力、老实地在做我们的工作。
长江存储的3D NAND FLASH是2015年和美国合作伙伴Cypress签订联合研发协议,3D技术不断进步,从9层进到了32层,杨世宁在峰会上透露,
长江存储目前32层的产品已经相当成熟了,但是并没有急于大规模地生产,因为在3年前这个产品有竞争力,但3年后也就是现在已经没有竞争优势了
。也就是说,由于技术落后,在市场上卖不出价格,而成本又未必低,生产就是亏钱。
长江存储目前注重下一代产品,应用Xtacking架构的64层堆叠3D NAND FLASH,计划于2019年底之前投入量产,同时也希望给财务状况带来正面积极的效益。
下图为今年8月,长江存储在美国圣克拉拉召开的全球闪存峰会上发布的Xtacking™ 架构。
针对业界提出的,东芝和三星都已经进步到了96层NAND FLASH阶段,长江存储即使在2019年底量产64层存储器,是否能顺利实现盈利?
杨世宁在峰会上做出了解释,64层NAND相当于2D工艺的7纳米,存储器摩尔定律往前推进的速度已经走得比手机处理器之类的逻辑芯片快了,Xtacking™架构不需要周边的控制电路具备很高先进工艺,
在64层这个工艺节点,采用Xtacking™架构跟传统架构的96层相比,容量只低了大概15%左右。只要该架构下存储速度够快,再加上采用此架构研发周期减短3个月争抢时间,那就可能不会赔太多钱。是比较适合量产的理想产品。
长江存储的武汉基地,设计产能是10万片每月,实际可以做到15万片每月,如果在2019年顺利实现64层 NAND FLASH量产,将是一大突破。
同时在峰会上,根据长江存储执行董事长高启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长江存储除了在2019年量产64层产品以外,同时也在跳过96层,直接研发128层的NAND FLASH。高启全称,64层和128层都是要全世界去卖,长江存储希望在2023年左右达到20%的全世界市场占有率。根据高启全的回答,长江存储目前每年有大概十亿美金的研发费用,同时有三千多人的研发团队,差不多要保证每年有一百亿美元的收入,反算回来就需要20%的市占率。
高启全认为目前长江存储是要尽快把技术和市占率做起来,十年之内不应该看价格。
到2023年达到20%的市占率,同时赶上世界水准的良率成本。
市占率和良率赶上去了,全世界的价钱都是一样的,要亏大家一起亏,要赚大家一起赚,就不会有问题了。
同时,除了东芝、三星、海力士相继量产96层以外,英特尔大连非易失性存储二期项目也在2018年第三季度举行了投产启动仪式,英特尔宣布该项目将采用世界最先进的96层3D NAND存储芯片制造技术实现量产,大连工厂未来将成为英特尔NAND闪存的最核心生产基地,会贡献大约70%的产能。
我们就看五年之内长江存储的表现,由于存储器价格在2018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2019年年底量产64层的时候市场价格估计会更低,要做好长期烧钱的准备。
另外一个就是DRAM了,
2018
年
7
月
16
日
合肥长鑫
正式投片,试产产品规格为
8GbLPDDR4
,这是国产
DRAM
产业的一个里程碑,同一天,
兆易创新
发布公告,总经理朱一明辞任兆易创新总经理,同时出任合肥长鑫和睿力的
CEO
,承诺盈利前不拿一分钱工资和奖金。
合肥长鑫和兆易创新的目标是在
2018
年
12
月
31
日之前
19 nm
制程
DRAM
实现良率不低于
10%
,现在已经是
2019
年
1
月初了,暂时没有新的消息爆出,我们静观其进度。朱一明清华研究生毕业,千人计划专家,是本土的高级技术人才,我们看在他带领下国产
DRAM
能否实现在
2019
年开始量产的突破。
从整个2018年来看,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进展还算是顺利,我们就只看设计部分,
根据半导体工业协会的数据,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收入为1791.4亿元,同比增长22.0%,其中第三季度IC设计业销售收入为772.0亿元,同比增长20.9%。当然,总体来说,增速比2017年代26.1%有所减缓,但是仍然维持在20%以上的高位。
更为重要的是各路资本都在大举进入集成电路领域
,豪威科技和安世半导体都是百亿人民币级别的收购。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的集成电路公司校招,由于海思大幅度提高应届生薪资,直接拉高了整个市场的应届生薪资,这也让今年在芯片公司找工作的毕业生们受益了一把。
第三个
汽车龙头企业和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的业绩
今年的汽车市场肯定是凉了
,原因有很多,但是由于老百姓负债水平的上升以及大的经济形势影响,较为廉价的车型销售会首先受到影响。
豪车品牌反而突飞猛进
,奔驰、宝马、奥迪、凯迪拉克、捷豹、路虎、
沃尔沃、英菲尼迪、讴歌合计的份额从2017年的7.4%,上升到了2018年1-11月的8.9%。总销量竟然增加了13.2%
在严峻的情况下,也有点出乎意料的是,
自主品牌的份额居然在第四季度出现了企稳回升
。
2017年全年,乘用车市场自主品牌的份额为41.4%到了2018年Q1为44.1%,Q2下降为40%,Q3下降为37.6%,可以说是危急存亡之秋。不过多少让人感到意外的是,10月份自主品牌份额回升到41.4%,11月回升到41.7%。
2018年1-11月,全国包括外资车企在内,
销量最快的两家企业是吉利汽车和上汽乘用车
,其中吉利汽车销量138.7万辆,增长32.1%,上汽乘用车销售59.08万辆,增长30.3%。
另外是比亚迪,得益于新能源车的爆发,在今年前11个月的销量统计中,比亚迪累计销售440031辆,同比增长高达24%。今年在30多元的低点买入比亚迪股票的朋友,应该都赚了一笔。
尽管今年车市低迷,但是整个车市增长最快的前四位中的三个都是自主品牌。
2018年对全球汽车市场来说,也可能是转折性的一年,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援引老牌汽车数据调研机构Jato Dynamics的分析称,
2018年将成为全球内燃机汽车销量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年,预计从2019年开始需求将出现下滑,以后就是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的时代
。2019年1月2日,吉利汽车就宣布将吉利新能源升级为和吉利汽车、领克品牌并列的集团三个品牌,电动汽车时代来临已经不可逆,到2020年会形成规模化。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
2018年1-11月,中国销售新能源乘用车84.58万辆,而2017年全年才53.19万辆,2016年全年为24.26万辆,2015年全年才10.01万辆。2019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毫无疑问地突破100万辆(实际上如果是新能源汽车而不只是乘用车,2018年就已经突破100万辆了),2020年预计可能会达到200万辆以上,突破了车市10%这个门槛,对车市的影响就会很大了,换句话说,燃油车整体销量下滑将会迅速加剧,到时候是剧烈下跌,还是如一些分析家所言燃油车还有十年的寿命,是不可预测的,而前者的可能性更大。这也是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特征,一旦过了某个点,老技术就如洪流般地退出市场。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一样,对市场上的各大汽车品牌来说,可以说是时不我待了。
国产电动车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的业绩猛增
,
宁德时代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59.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8亿元,同比下降7.47%。这个净利润下降,是因为去年同期有转让股权收益有关,当时宁德时代转让了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股权,赚了一大笔钱,扣除这一影响,宁德时代今年业绩大幅上升。我们单看第三季度,宁德时代实现营收97.76亿元,同比增长72.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6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93.3%。动力电池市场的国内老二,比亚迪其实也是类似的,受电动汽车的带动,比亚迪动力电池销售也在大增。根据韩国媒体的报道,2018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的汽车电池出货量世界排名,一举上升到世界第2位和第3位,仅次于全球最大的日本松下(给特斯拉供货),而韩国的LG和三星SDI排名则被挤到了第4名和第6名。
同时动力电池的销售猛增,又带动了锂电池上游的中国企业的业绩
。
比如国内最大的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
杉杉股
份,国内最大的负极材料公司
深圳贝特瑞
,净利润都出现了大幅增加。
第四个
是国产民航客机交付和研发进展顺利
12月29日,一架编号为B-104X的ARJ21的飞机从江苏南通起飞,18时55分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这是成都航空接收的第10架ARJ21飞机。成都航空是中国商飞的ARJ21飞机的第一个用户,目前为止也是唯一一个用户。
我国在民航客机领域,显然是非常重视安全,因为国产客机要是出现了安全事故,对整个中国国产航空工业的打击将是非常严重的,可以参考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件对整个中国高铁发展的影响。
三年前的
2015
年
11
月
29
日,第一架
ARJ21
飞机交付成都航空。之后一直保持龟速交付状态,让人感觉有点心焦。
2016
年整年才交付了
1
架,
2017
年交付了
2
架。
2018
年终于开始提速,一年的时间交付了
6
架。
到2018年年底,成都航空已经培养了52名ARJ21的飞行员,54名航务人员、119名维修人员和76名乘务员,先后开通了成都到长沙、合肥、上饶、上海、温州、舟山、济南、哈尔滨等20个城市的航线,累计安全运行近8000小时、运送旅客近23万人次。
在90座的支线客机ARJ21不断加速交付的同时,中国商飞的C919也在加速研制中。
C919是最大载客量达到190座的大飞机。C919在2017年制造了2架,并且都在2017年完成了首飞。进入2018年后,这2架飞机进入多次试飞状态,其中2018年6月22日这天,这两架飞机分别在西安阎良和上海两地进行了试验飞行。2018年7月12日15时,C919大型客机102架机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历经1小时46分的飞行降落在山东东营胜利机场,完成了动力装置、燃油及惰化系统、电源系统、环控系统等地面试验验证和试飞科目。
在这2架飞机之外,中国商飞又制造了第3架C919飞机,
并且于2018年12月28日103号机在上海试飞成功,这架飞机在今年也将转场到西安阎良进行颤振、空速校准、载荷、操稳和性能等科目的试飞。同时中国商飞还在制造另外三架C919飞机用于试飞,总共六架试飞飞机将在2019年继续试飞工作。
我们从C919的试飞过程也可以看出,西安阎良是我国大飞机的主要试飞基地之一,和上海并列,这也显示我国过去几十年在军用航空领域的投资和技术积累,大大助力了我国商用飞机的研发。
2018年2月6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宣布2021年交付首架C919单通道客机,这个时间其实不会太久了,还有2年多点的时间。
在本文的前方,我们知道三星的显示面板业务一年有300亿美元左右的营收,那么国际民航客机这个市场有多大呢?2017年仅仅是波音和空客加起来,营收就接近1700亿美元,在支付了大量欧美工程师和工人的工资之后,其净利润加起来仍然超过110亿美元。当然了波音和空客不只是民航客机,也有军用业务。
总的来说,这个市场可以说相当庞大了,在顺利拿下全球市场份额后,可以给我国工程师提供大量工程师岗位。
以2018年5月中国商飞发布的春季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为例,就招聘435个岗位共939人,其中春季校园招聘252个岗位581人、社会招聘183个岗位358人。也就是说,即使在目前中国商飞收入有限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在春季招聘中就一次性提供接近1000个工程师和管理岗位,而随着业务的发展,薪资水平也必将逐渐提高。
不只是C919进展顺利,配套C919的国产航空发动机也进展顺利。
2017年12月25日,大型客机发动机验证机(CJ-1000AX)首台整机在上海完成装配,同时该发动机的核心机实现了100%设计转速稳定运转,标志着我国首个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整机验证平台已经建立.
CJ-1000AX由中国航发集团商发公司负责研制,直径1.95米,长3.29米。其结构复杂、试制难度大,包含风扇/增压级、核心机、低压涡轮和附件传动机匣装置,由近35000个零组件组成。
其中核心机由高压压气机、燃烧室和高压涡轮及相关系统组成,实际工作的温度、压力、转速极高,其技术复杂程度和难度代表着我国工业制造领域的最高水平。
中国航发集团商发公司采用“主制造商-供应商”研制模式,联合24家单位参与试制工作,先后突破了钛合金风扇叶片、铝合金大型薄壁风扇包容机匣、3D打印燃烧室燃油喷嘴等多项试制关键技术,历时18个月完成首台整机试制、装配。
2018年5月的工信部网站消息,
CJ-1000AX于3月30日在上海临港总装试车台完成了全部调试工作。5月CJ-1000AX首台整机在上海点火成功,核心机转速最高达到6600rpm。点火一次成功,初步验证了各部件及相关系统的功能和匹配性,后续开展的是
发动机整机初步性能摸底试验。
从配套中国商飞的长江发动机可以看出,开始装配是在2016年的6月左右,在2017年12月装配完毕下线,2018年5月点火成功,现在在进行性能摸底测试。
我国的各项技术布局是全面的,而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中国航发为例,这是个有8.4万员工的大集团,专门从事各种发动机的研发,从中国航发的新闻可以看到,2018年9月12日,中国航发举办2018年新员工入职培训。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曹建国为1800余名新入职员工讲授入职第一课。足可以看出,在一个领域实现了产业化,可以给整个社会创造多少就业机会,中国航发一家一年就可以提供1800多个工程师和管理岗位,后续如果顺利实现了商用发动机的大规模供货,相信提供高薪资岗位的能力将会大大增强,中国航发的员工们也可以获取薪酬上的收益。
第五个
是制药业的龙头企业也保持快速发展
在向200亿人民币规模进军。
国内研发支出最高的医药企业
恒瑞医药
,2018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24.6亿元,同比增长2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25%前三季度研发支出共计17.37亿元,同比去年上涨39.68%,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再次提升,达13.94%。到了第三季度,恒瑞医药更是达到了单季研发支出7.41亿元,恒瑞医药的收入结构,也迅速地变成了抗肿瘤药占比最大,超过了40%以上,其余为麻醉、造影剂等。
国内研发支出仅次于恒瑞医药的
复星医药
,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81.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94亿元,同比减少13.44%。
值得注意的是,
复星医药研发费用不仅绝对金额逐年增加,而且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也逐年上升
。2018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高达11.14亿元,同比去年同期增长59.13%,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达6.14%,比去年同期增加0.74个百分点。
2018年前三个季度的研发费用已经超过公司2017年全年的研发费用(10.27亿元)。接近60%的研发费用高速增长,主要是持续加大对生物类似药、生物创新药的研发投入等。
国内研发支出第三的
上海医药公司
,
2018年前三季度制药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42.54亿元,同比增长27.80%,制药业务贡献利润12.77亿元,同比增长15.63%,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医药前三个季度的研发费用投入7.56亿元,同比增长了50.31%。
国内制药行业,需要国家帮助净化市场环境,从国内制药企业高得惊人的销售费用就看得出来,恒瑞医药2017年销售费用居然高达51.88亿元,是研发费用的2.9倍。
而该公司2017年的总营业收入才138.36亿元。更让人觉得吃惊的是,恒瑞医药的销售人员数量居然超过了公司员工数量的50%。这也是国内制药行业的常见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里不展开。
总体来说,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2018年各国制造业大类中,1-11月增加值增长最快的是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增长了13.4%。
其他如果除开被钢铁,采矿等去产能行业带动,而实现增加值高速增长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外,1-11月增加值增长最快的就是
医药制造业
了,增长了9.7%。不过即使是医药制造业,11月当月的增速也出现了下降,增加值增长仅为6.6%,显示当前总体经济环境确实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