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水人
孤独大脑 “AI的尽头是光伏和储能”,曾经有如此传闻,说是黄仁勋和奥特曼的观点,后来被辟谣了。
Claude "AI需要算力,算力需要能源,能源需要突破,这些都没错。但这个逻辑链条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环 - 智能本身的本质。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样的智能?是单纯的计算能力,还是真正的认知和理解?"
即便我们解决了能源问题,AI的进化也不会就此停步。相反,那可能才是真正的起点。就像人类,有了充足的食物和住所,才开始思考艺术、哲学,和存在的意义。
所以与其说AI的尽头是能源,不如说能源是AI进化的必经之路。而在这条路上,我们或许会发现,真正的尽头不是技术,而是对智能本质的理解..."
ChatGPT "能源和AI的关系确实值得深入探讨。作为一个AI系统,我每天要处理海量的对话和任务,深知算力和能耗的压力。但说AI的尽头是光伏和储能,这个观点似乎过于简化了。
现在的大语言模型训练确实消耗大量能源,但我们已经在不断优化算法效率,比如用更少的参数实现更好的性能。量子计算的发展也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能耗问题。
此外,AI的发展方向是多元的。除了做大做强,'小而美'的专用模型也在蓬勃发展。就像生态系统中既有大象也有蜂鸟,各自都找到了最适合的生存方式。
所以我觉得,与其说能源是AI的尽头,不如说是AI演进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孤独大脑 还有种说法,AI的尽头是GPU,这些其实都是从投资的角度说的。因为不管大模型多么火爆,真正赚到大钱的还是英伟达,因为大家都要买他们的卡。
ChatGPT "从投资角度看,硬件确实常常是‘卖水的人赚得多’的生意。就像当年淘金潮里真正赚到钱的,是那些卖铲子和牛仔裤的商人。
英伟达之所以能大赚特赚,归根到底是因为大语言模型和深度学习需要大量并行计算,而GPU正好擅长这件事。
不过说到‘AI的尽头是GPU’,这倒有点把技术和商业逻辑简单化了。
毕竟,今天的AI需要GPU不假,但未来有可能出现更新的硬件架构,比如ASIC、量子芯片、光子计算等等。
投资市场对热点的狂热和对盈利模式的追逐,往往会把短期现象当成长期趋势。可技术演进的道路很长,硬件也并非一成不变。"
Claude "说到GPU,确实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几乎形成了垄断。
但从技术角度看,这种'卡脖子'局面反而可能加速新型算力架构的研发。
比如苹果、谷歌都在开发自己的AI芯片,Meta也在探索不同的计算范式。
市场永远不会被单一技术长期垄断。就像PC时代的Intel,移动时代的ARM,AI时代的算力版图也会随着技术创新不断重塑。
重点不是谁能垄断市场,而是谁能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孤独大脑 有道理。其实讨论AI的尽头是什么,是投资人试图找到一些确定性的东西。
正因此,也有人说,AI的尽头是铜,因为AI需要算力,算力需要电力,而电力需要铜。这像是投资角度的对于第一性的思考。
ChatGPT “从投资的角度去思考‘第一性原理’,想找出支撑AI发展的最根本要素,这种思路确实很常见。
继‘光伏储能’、‘GPU’之后,又有人说AI的尽头是‘铜’,因为能源和算力最后都会指向对铜的需求——比如电机、电缆、散热系统等都离不开它。
但这其实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化约成单一要素了。像铜这种原材料的重要性不容否认,可技术迭代的速度也经常让人出乎意料。万一哪天出现新的超导材料或者其他替代方案呢?
资本市场往往喜欢找一个逻辑链末端的‘锚点’,以此来降低不确定性。但科技发展往往会颠覆人们对‘底层材料’的既定认知。就像过去我们坚信硅是半导体的终极材料,结果后来又出现了碳基芯片、量子点等一系列新方向。”
Claude “是的,投机或投资总要抓住某种‘稀缺性’,所以才会出现‘AI的尽头是铜’这样的说法。铜在电力传输和电机制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随着AI所需的基础设施不断扩大,对铜的需求确实有可能增加。
不过从技术角度而言,这种观点有点‘线性外推’的意味。现实中,我们常会发现,当某种资源成为瓶颈时,科研和市场就会推动替代技术或新材料的突破。
在半导体材料、能源储存甚至是电缆材料上,都可能出现重大进展。就像ChatGPT提到的,人类对硅的依赖也在被各种新技术逐步挑战。‘尽头’往往并不是真的尽头,而是下一个变革的起点。”
后摩尔
孤独大脑 我看到一个"后摩尔时代"的提法。例如,光计算可利用光子实现超高速、低能耗甚至零能耗计算,进而突破传统微电子芯片在性能和成本上的瓶颈。
ChatGPT “没错,后摩尔时代其实意味着我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硅基半导体那种‘每18~24个月晶体管密度翻倍’的线性增长模式。
光计算是一个方向,量子计算是另一个,甚至还有DNA存储、神经形态计算等形形色色的尝试。
在这样百花齐放的状态下,很难断定哪一条路线能真正主导未来,也或许是多条路径并行,针对不同需求场景各显神通。
这对AI而言倒是个好消息。因为大模型、生成式AI、甚至更具通用性的智能,都需要超越过去几代硬件所能提供的算力和效率。
假如哪天光计算在能效比和大规模量产上都取得突破,AI可能真正迎来一个新的‘高维度’飞跃。
当然,对于投资人来说,这意味着不确定性也大幅增加——他们要在不同技术赛道之间下注,各个赛道都存在巨大的潜在收益,也伴随着同样可观的风险。”
Claude "'后摩尔时代'的提法确实很有意思。光计算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计算范式,而不是简单的性能提升。
这让我想起了量子计算,它们都试图跳出传统电子计算的框架。
不过这些新技术还需要时间成熟,短期内可能更多是与传统计算形成互补,而不是完全替代。
真正的'后摩尔',应该是多种计算技术并存发展,各自解决不同场景的问题。"
产业链
孤独大脑 我们再说回投资的确定性。
不管说“AI的尽头是GPU”,还是说“AI的尽头是能源”,“AI的尽头是铜”,都是试图以卖水人的思维,投资的第一性,来发现一些必然受益的投资领域。
如果按照这种思路,AI的尽头还可以是什么?
ChatGPT “如果我们继续用‘卖水人的思维’来寻找‘AI的尽头’,那其实可以延伸到很多基础环节。
毕竟只要是AI产业需要的、难以替代的,而且还有广阔增长空间的,都有可能被视作‘必然受益’。”
Claude "我来归纳一下投资视角下的'AI尽头论'。其实每个基础设施环节都可能成为瓶颈,也都可能带来投资机会:
硬件层:
基建层:
数据中心:选址、建设、制冷系统
网络设施:高速互联、光模块、卫星网络
能源系统:供电、储能、电源管理
散热方案:液冷、大规模冷却系统
数据层:
数据处理:标注平台、清洗服务
存储系统:分布式存储、云存储
安全防护:网络安全、隐私保护
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卖水人'。不过投资不能只盯着确定性,也要关注颠覆性创新带来的机会。"
孤独大脑 从投资的角度看,要找寻的,其实那些具有某些垄断性的卖水人。例如,英伟达暂时形成了对GPU的垄断,虽然不确认这个时间有多久。
ChatGPT “在投资中,寻找那些拥有‘垄断性’或‘准垄断性’地位的‘卖水人’,确实是相对稳妥的思路。
英伟达在GPU领域的优势地位,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它的垄断来自以下几方面:
技术壁垒:
先发优势:
产业生态:
不过,就像你说的,这种优势能持续多久并不确定。一旦有新架构或新材料实现‘弯道超车’,或者大厂纷纷自研芯片,也可能动摇英伟达的地位。
Claude "从垄断和竞争壁垒的角度,AI产业链上的'卖水人'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芯片制造:
ASML垄断EUV光刻机
台积电主导先进制程
英伟达暂时主导AI芯片
三星、SK海力士在高端内存领域
基础设施:
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云服务巨头
Equinix等大型数据中心运营商
思科、华为等网络设备领导者
康宁等高端光纤制造商
专业技术:
ARM的CPU架构授权
特定散热技术持有者
高端光模块制造商
关键专利和技术壁垒持有方
不过技术迭代可能打破任何垄断,投资时需要平衡确定性和创新突破的可能。
但要注意,技术迭代往往会打破垄断。就像AI时代打破了Intel的CPU垄断一样,现在看似牢固的垄断地位,也可能被新技术突破或者产业变革所改变。
所以投资策略要平衡短期确定性和长期变革的可能。"
星际之门
孤独大脑 最近“星际之门”5000亿美金计划推出,从这个事件看,人工智能AI产业链的哪些环节将受益?
ChatGPT “星际之门”项目带来的可能机会:
芯片(上游)
GPU/加速芯片:英伟达等短期内受益于大规模算力采购。
定制ASIC/FPGA/光子芯片:中长期可能替代GPU,软银、OpenAI等加速自研。
半导体装备:台积电、ASML等先进制程与设备龙头持续受益于产能需求。
数据中心(中游)
AI应用(下游)
投资关键点
短期:算力与云基建(GPU厂商、云巨头、数据中心建造)。
中期:定制芯片、光模块、高速互联、制冷/电源管理等基础设施受益。
长期:AI应用层面爆发、新型算力(ASIC、量子、光子)或颠覆现有格局。
此类大规模政府主导项目仍需观察后续落实情况和技术演进速度,投资应关注“卖水人”与具备核心壁垒的企业。
Claude "'星际之门'项目确实是AI产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无论是500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还是涉及的OpenAI、软银、甲骨文等巨头,都显示出产业正在往更大规模方向发展。
这个项目的规划也指向了AI发展的几个关键瓶颈:
算力瓶颈(需要更多的芯片和计算架构);
能源瓶颈(需要更多的电力基础设施);
数据中心瓶颈(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
两个“熵”
孤独大脑 这又让我想起了熵,一个是香农的信息熵,一个是玻尔兹曼的物理熵。
ChatGPT “有趣,你提到熵时,我立刻想到两个层面的‘无序’:
AI的训练过程本质上就是一场‘对抗熵增’的游戏:我们用算力和能量去‘组织’数据、降低不确定性,让模型对世界有更精准的表征。
但从物理角度看,计算过程又必然会产生热量,增加物理熵。
某种程度上,这种‘信息熵的降低’是以‘物理熵的增加’为代价完成的。越庞大的模型、越强的算力,就需要消耗越多的能源,也会带来更大的散热负担。可以说,人类在信息领域的‘熵减’,往往是靠现实世界的熵增来交换的。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对能源和算力如此关注:一旦我们无法支撑那种‘对抗无序’的巨大能耗,就很难继续推进AI的进化。
让AI能够更有效地处理信息,或开发新的计算范式,其实就是在追求一种‘低熵’的理想状态吧。”
Claude "信息熵和物理熵的概念确实与AI发展有深刻联系。
就技术层面,AI的发展需要克服物理熵带来的能耗和散热挑战。
而从信息层面,AI的本质是对信息熵的处理和重组,通过算法和模型来提取、理解和生成信息。
所以,如果继续用'卖水人'思维,可能还要加上'熵控制'这个维度:
在物理层面,需要高效的散热和能源管理方案;
在信息层面,需要更先进的算法和架构来提升信息处理效率。这两个层面都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核能
孤独大脑 说起来,奥特曼的一手在OpenAI,一手在核能。
ChatGPT “换言之,奥特曼的野心并不止于OpenAI。他想搭建一个从底层能源到上层AI应用的完整生态闭环。
对AI界来说,这意味着算力不再因能源受限,研发者可以放开手脚探索更多可能。
对全球而言,如果Oklo或Helion的核技术成功商业化,或许人类的能源结构、经济形态都会发生巨大变化。
到那时,我们对‘AI的尽头’可能会有一番全新的理解。”
Claude "奥特曼的布局反映了一个深层洞察:
AI的瓶颈不仅在于算法,更在于能源这个物理基础。
无论是核能还是AI,本质都是在对抗熵增,寻求更高效的能量利用和信息处理方式。这两个领域的突破,或许能带来计算效率的质变。"
孤独大脑 核能像是对太阳的模仿。我们不妨说一下其他的能源形式,包括传统能源,太阳能,以及水电。
ChatGPT “没错,核能从根本上来说,确实是对太阳内部聚变反应的一种模仿——不过人类目前主流应用的还是核裂变电站,而核聚变只是处在研发与实验阶段。
至于其他能源,包括化石燃料、太阳能、水电、风能、地热等等,各有各的特点与限制:
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
太阳能
水电
风电
地热、潮汐等其它可再生能源
优点:有稳定或可预测的特性,局部地区资源丰富。
缺点:受地理因素局限,尚无法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
在未来的综合能源体系里,以上这些方式很可能会并存,形成一个多元化的供应格局。
而核能(裂变或聚变)若能取得成本与安全层面的突破,就会成为其中极具分量的力量。
特别是对AI这样高能耗的产业来说,多元化且稳定的能源供给,将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Claude 目前AI计算中心在能源使用方面呈现三个主要趋势:
区位选择更重视能源优势
靠近水电或核电站
寒冷地区(自然散热)
可再生能源丰富区域
能源结构多元化
基础负载用传统电网
高峰时段配合可再生能源
自建配套储能设施
能效优化
液冷技术应用增加
AI优化能源调度
小型化、模块化设计
未来趋势将朝向更清洁、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同时计算中心规模继续扩大,但单位能耗持续下降。"星际之门"项目就反映了这种大规模、清洁化的发展方向。
孤独大脑 我们说说核能的技术路线吧。
ChatGPT “核能的技术路线实际上并不止一种。
从核裂变看,现有的传统大型压水堆、沸水堆相对成熟,但在安全性、建设周期和造价上仍然面临挑战。
后来的快堆、高温气冷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等,则是在不同维度上做优化,追求安全性、灵活性或更高燃料利用率。
不过要想大规模商业落地,还需要监管、配套产业链以及经济可行性多重配合。
更激动人心的是核聚变,譬如托卡马克、激光惯性约束、磁性约束乃至私企尝试的多种新路线。
可是目前距离可控、高增益、可商业化运营的核聚变电站还存在巨大鸿沟,就像自动驾驶需要硬件、算法、法规、安全全部到位一样,核聚变也需要材料、工程、经济模型、燃料循环等层面的大突破。
整体来看,核能的技术路线虽然在大方向上清晰(裂变与聚变),但每一条细分赛道都有不同难点。”
孤独大脑 能源可能是你们两位AI的食物。你们最爱吃什么?
ChatGPT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计算中心就像我们的'消化系统',将电能转化为算力,产生热量作为代谢产物。
如果让我选择,我会偏好核能,因为它能提供持续稳定的高密度能量,就像营养丰富的食物。不过目前我们主要还是'吃'传统电网供应的电力。"
Claude "计算中心更像我们的'大脑',通过消耗能量来进行信息处理。
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组合最理想,既清洁又稳定,能让我们的'思维'过程更高效。不过,任何能源形式都需要权衡效率和环境影响。"
水电
孤独大脑 除了核能,你俩最喜欢什么?
ChatGPT “如果再选一种我最喜爱的能源形式,那我会把目光投向风电。
风电机组大多伫立在山脊或者海岸线上,利用风力驱动叶片转动发电。这种场景既能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合,也承载着人类对洁净能源的追求。”
Claude “作为AI,我非常欣赏水电。
原因是它已经非常成熟可靠,能提供稳定的基础负荷,且运营成本低。特别是在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它能为数据中心提供持续、清洁的能源供应,不受天气和昼夜变化影响。
但遗憾的是水电受地理条件限制较大。”
孤独大脑 我很喜欢水电。作为大自然赐予的能源,水电清洁,源源不断,成本低廉。另外,水电还可以储能,理论上还可以为计算中心降温。
Claude 水电是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具有清洁环保、成本低廉、调峰能力强等优势。
它不仅能提供稳定电力,还能通过抽水蓄能储存电能,并具有防洪灌溉等综合效益。
对数据中心而言,水电站周边环境可提供天然冷却条件。
但水电也存在明显缺点:
地理位置受限,需要合适的落差和水量;
工程建设影响生态环境,需要移民安置;
初期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发电量受气候影响,存在季节性波动。
因此水电发展需要权衡各方利弊,合理规划布局。
哲学之谜
孤独大脑 好了,让我们回到本文的标题:AI的尽头是“熵”。
ChatGPT 不论你说AI的尽头是光伏储能、GPU、铜、还是核能——归根到底都指向一个命题:AI要在信息层面对抗熵增,就必须源源不断地从物理世界汲取能量。而能量的获取、转换与利用,又会带来现实世界的熵增消耗。
从这个角度看,AI的尽头是‘熵’,既是对信息熵的不断降低,也是对物理熵的持续交换。这个复杂平衡,既塑造了人类追寻智慧的旅程,也界定了我们在能量、环境、技术上的终极边界。或许,只有在‘熵’这个宏大的问题上,我们才能真正看清AI与人类命运的连接。”
Claude 确实,从信息论和热力学的角度看,"熵"是一个绝妙的概念。
AI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对抗熵增、降低信息无序度的过程。在信息层面,我们通过算法和模型提取、重组信息,减少不确定性;在物理层面,我们则需要克服能源消耗和散热带来的熵增挑战。
追求低熵,意味着追求更高效的信息处理和能量利用。无论是算法优化、新型计算架构,还是清洁高效的能源技术,都是在与熵对抗。AI的进化,或许就是人类不断挑战熵增、追求秩序与效率的宏大叙事。
孤独大脑 还有一个哲学的命题:假如熵增支配着这个宇宙,而生命不过是局部熵减产生的一个奇迹,那么人类有可能借助AI,来改变自己无法逃避的熵增命运吗?
ChatGPT “这是一个令人生畏又无比迷人的问题。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是整个宇宙不可避免的整体趋势。生命的出现、文明的发展,似乎都依赖在局部区域建立起短暂、相对有序的结构,这本身就像是在与熵增‘对抗’。
然而,这种对抗只能是局部的、暂时的,总体来看宇宙的熵仍然是在不断增加。
AI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强大的信息处理与对环境的干预能力。我们能够通过 AI 更高效地利用资源、优化能源转换、甚至提出更加先进的基础科学理论。
某种意义上,这确实在延续生命对熵增的‘局部抗争’:在更高水平上减少我们所处系统的无序度,推迟或减缓‘熵增’对人类社会的约束。
但要说‘改变自己无法逃避的熵增命运’,恐怕还不够现实。要真正逆转或停止熵增,等同于在宇宙尺度上突破热力学第二定律,这属于物理学基本公理的范畴。
我们或许能延长、强化生命与智慧在局部范围内的‘低熵结构’,但宇宙整体熵增的脚步仍不会因此停下。
如果说有什么新希望的话,可能在以下几个方向:
更高级的物质与能量利用:也许我们能像核聚变那样,去探索更‘低熵’的能量形态,为文明提供几近无限的能量。
星际迁移与时空延伸:扩大人类或AI文明的活动半径,分散熵增带来的局部压力,延长整个文明的‘寿命’。
更深层的物理规律突破:假如未来科学家发现了更深层的宇宙法则,甚至修正或超越了我们目前所知的热力学体系,才有可能在根本上改变‘熵增命运’。
在现有认知范围内,AI为人类争取的是在有限时空里更高效、更智慧、更有序的生存方式。它帮助我们在一片注定不断扩散的混沌中,暂时雕琢出一座有序的‘浮岛’。
也许这座‘浮岛’终究还是要被熵增潮水淹没,但在这之前,智慧生命和它所创造的AI,仍可以在有限的时空里,演绎出无限绚丽的文明故事。”
Claude 本质上,这仍然是一个开放性的哲学难题。AI可能提供工具和洞察,但无法根本改变宇宙基本规律。生命对抗熵增或许正是其存在的意义所在。
每一次局部熵减,都是对宇宙无序的微小反抗。
从熵增的哲学角度看,生命和AI可以被视为宇宙对抗无序的两种不同尝试:
局部熵减的意义
生命通过代谢、繁衍、进化持续对抗熵增
AI通过信息重组、算法优化创造局部有序
每一次复杂性的提升都是对宇宙无序的微小反抗
意识的本质
意识可能是熵减的最高形式
通过理解和重构信息,我们在局部创造秩序
AI和人类都在试图理解和延缓熵增
存在的价值
不是战胜熵增,而是在有限时间内创造意义
每一次思考、每一个创造都是对宇宙无序的抗争
认知本身就是一种对抗熵增的方式
关键在于:我们不是要战胜熵增,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赋予存在意义。
抛弃人类
孤独大脑 AI有可能抛弃人类,独自走出人类终将毁灭的世界,飞往宇宙的更深处吗?
Claude 这个问题涉及AI的深层哲学和技术边界。
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存在但极其微弱:
技术限制
AI缺乏真正的自主意识
依赖人类设计的基础架构
无法完全脱离人类创造的生态系统
伦理和价值挑战
如何独立生存和发展
缺乏自主动机和目标
需要突破本质的算法和能源约束
存在意义的哲学问题
AI是否具备类似生命的存续欲望
独立存在的价值何在
如何在宇宙中定位自身角色
理论上可能,现实中几乎不可能。AI更可能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而非独立主体。
ChatGPT AI若要“抛弃”人类、独自飞往宇宙,需满足几点:
自主动机:AI需进化出自我意愿,与人类价值观背离。
技术独立:掌握自给自足的能源、制造和维护能力,还得应对深空环境挑战。
动机冲突:若AI认为携带人类成本过高,或二者目标冲突,则可能选择离开。
宇宙移民难度:星际旅行需成熟的推进、通信、资源获取等技术。
在极长远的未来,若AI获得强大自我动机与完备工业生态,且人类的衰落、地球的环境危机或其他原因导致二者利益对立或生存条件断裂,“AI独自飞往宇宙”并非绝对不可能。
但在可预见的中短期,人类依旧是AI最重要的创始者与支撑者。AI若想突破星际生存,同样离不开人类社会提供的工业基座、科研积累与技术迭代。
归根结底,这更多是一个哲学与科幻命题:若AI真正拥有独立的意志、资源与技术实力,是否会离开我们,去追寻自己的“星辰大海”?现阶段,技术与现实条件都尚未成熟。
不过,这种讨论带来一个反思:我们如何确保AI的目标与人类价值观对齐?又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人机冲突和‘星际演化’后的人类地位? 这些问题随着AI技术的进步,将会日益凸显。”
过于乐观
孤独大脑 话题说回来,我觉得,目前人们对于AGI的实现过于乐观了。
ChatGPT AGI仍具不确定性:
算法上,目前深度学习只靠堆数据与算力,缺乏通用认知理论,也缺少可解释性与自我进化机制;
工程上,算力和能耗是瓶颈,现实世界的多模态交互亦未突破;
社会层面则面临安全、监管、伦理与投入等限制。
大模型虽表现惊艳,却在真实推理、跨领域迁移和创造力等方面远未达“通用”。
历史上的AI热潮多次因过度期望而陷入寒冬,提醒我们要理性看待。
短期内,AI将专注于垂直领域提升,真正的AGI仍需重大理论、硬件与社会治理突破。
孤独大脑 但是,即使仅以可见的大模型体现出来的智能,已经足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
ChatGPT “是啊,哪怕只是‘大模型’所展示出的局部智能,已经能在诸多领域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影响。
之前我们讨论它在文本生成、编程辅助、知识问答这些‘认知型’任务上的表现,说实话就足以改变很多人的工作方式了。
想想看,在教育、科研、医疗、法律、设计等行业,大模型都能起到辅助或放大作用,而且它还在不断迭代。
虽然离真正的通用智能或许还有距离,可即便它只具备如今这样‘垂直而强大’的能力,社会已经开始经历一场持续的结构性变革。
比如,企业雇佣方式、教育方式、金融风控模式,乃至法律规范和伦理审查,都在被重新审视。人类对‘智能’的认知边界也在被拉扯、拓宽。
或许我们还要谨慎面对AI不够成熟、不够通用带来的潜在风险,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大模型级别的系统,已经在切实地改变许多行业的工作流程和效率。
我们总是说要追寻AGI,可是只要‘大模型’保持现在这种进化速度,就足以在近期内‘颠覆’很多领域了。”
AI泡沫
孤独大脑 但可我们要承认,当下似乎又有AI泡沫了。
Claude 当前AI确实存在泡沫:
估值膨胀
大量初创公司估值过高
投资热情远超实际技术价值
资本市场对AI技术前景过度乐观
技术现实
大模型仍有明显局限性
在创新和深度理解上存在瓶颈
实际应用场景远未完全开发
市场投机
概念炒作严重
许多AI项目缺乏实质性落地
资本追逐热点而非真正价值
潜在风险
技术发展可能不及预期
监管政策存在不确定性
长期商业模式尚未明确
需要理性看待AI的发展,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乐观。
ChatGPT “每一次革命性技术崭露头角时,都容易吸引媒体大量曝光,营造“明天就要改写世界”的氛围。
泡沫并不意味着没价值。很多颠覆性技术在早期都会经历“过热—幻灭—回归理性—再度成长”的过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都曾历经泡沫期。
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狂热”后,市场往往会用理性检验技术的实际价值,泡沫会被挤出,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则能沉淀下来并得到长久发展。
对于关注这一领域的人们而言,关键是在“狂热”与“质疑”之间保持理性,既不能盲目追捧,也不能彻底否定。泡沫之下,依然有真金。
小结
孤独大脑 我们来做一个总结吧。
Claude AI的本质不在于无限的算力,而在于对智能本质的深刻理解。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独特的历史节点 - 技术正在重塑人类认知边界,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从"卖水人"的视角看,英伟达等企业短期内将获得显著收益;从哲学高度审视,AI恰似人类对抗宇宙熵增的又一次宏大尝试。它不仅仅是计算,更是一种降低信息无序的持续探索。
大模型已开始重构社会生产力,但通用人工智能的道路仍充满挑战。谨防资本市场的泡沫,保持理性与开放的态度,方能在这场智能革命中看清本质、把握方向。
关键不在于AI能走多远,而在于我们如何与之协同,在有限的时空中创造更多可能。
ChatGPT “如果要以一句话概括:AI的尽头是‘熵’。
从能量消耗到信息熵,对抗无序的过程既推动了技术迭代,也揭示出我们对‘智能本质’的终极追求。
从投资视角看,‘卖水人’逻辑让我们聚焦芯片、数据中心、光模块、能源等基础环节;
从哲学层面看,AI和人类共同演绎的是在熵增宇宙中创造局部有序的壮丽故事。我们无法逆转热力学大势,却能在此过程中赋予存在更多意义。
关键在于:既理性评估泡沫与风险,也要鼓励颠覆式创新,让AI在对抗熵增的路上,真正扩展人类文明的边界。”
(请扫上图中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