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为什么有的纸割手比刀还疼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什么时候,我家狗狗也能进公园?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22岁大学生,倒在雪山上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四问中国阅读:这些你关心的问题,我们问了100个“权威人士”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4-22 22:43

正文


三集纪录片《书声——北京阅读考》上线

“我这辈子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让三联24小时营业。”这是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给《书声》剧组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世界读书日前夕,三集纪录片《书声——北京阅读考》在优酷独家上线。

深夜书店里的灯光,也许是城市里最宁静且温馨的风景。有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在这里面对自己的内心。有人在这里和爱人相识,有人在不得志时把这里当做避风的港湾。

在三联书店的墙上,贴着一张张读者留下的纸条,每张纸条上都记录了一个人与三联书店之间的故事。这些纸片被三联的工作人员收集起来,从一张两张到如今已经快数不过来了。写这些字条的人,来自不同的年龄、职业,来自天南海北。每张字条的背后都有一个关于书的故事,关于情感的故事。


书和书店,与人们的内心有着怎样微妙的联系,有着怎样的故事。《书声》里类似三联的故事,还有很多。

《书声》摄制组历时近两年,走访北京数十家知名书店、出版社、电商企业、电子书企业、研究机构等,拍摄涵盖图书出版行业全产业链,全方位展示当今北京阅读画卷。受访者包括实体书店经营者、电商平台负责人、古旧书经营者、资深出版社编辑、电子书行业人士、作家、普通读者和消费者等近百人。

本片由著名导演李秋生执导,纪录片《甲子述怀》原班人马倾情制作。

《书声》试图探索与当代阅读相关的一系列疑问。

《书声》一问

中国人平均一年读几本书?



一个印度工程师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文中说:“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书声》不愿意相信。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告诉《书声》,中国人的年平均阅读量是4.5本左右。

另外《书声》了解,根据某电商平台发布的数据,2016年,48%的中国人年阅读量在10本以上,73%的中国人阅读量在5本以上。

反正没有0.7本那么低。

《书声》二问

理想中的实体书店,还会存活吗?


很多人们记忆中的书店已经消失了,比如国林风、风入松、第三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查令街84号”书店,就像香椿树街之于苏童,塔希提岛之于高更,西西里之于托纳多雷。

《书声》探访了十多家北京的著名书店,包括万圣书园、三联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西单图书大厦、三味书屋、彼岸书店、蓝梦书屋……每家书店都有自己固定的读者,每家书店都有从外地专程探访的爱书人。



但当人们把书店当做电商买书的体验馆时,这些硕果仅存的书店会不会很快也变成爱书人的回忆?

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对《书声》说:“我对那种在万圣扫码,网上下单的读者……只能说不鼓励。”

是书店被互联网击垮了?还是书店没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顾客?

《书声》三问

电子书哪里不如纸质书?


书籍的介质从来不只是纸,羊皮、竹简、石刻、丝帛都曾经是文字的载体,电子书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当然有很多人很介意电子书和电子阅读,他们觉得在地铁上刷手机的,用kindle的和在电脑上读PDF的,都不是阅读。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对《书声》说:“我到现在也不愿意看电子书,也许这是我看书和做学问的一种习惯。纸质书的质感、形状给你想象的空间,电子书的科技感给的信息太直接,直接到一点想象的余地都没有了。”

《书声》终极一问

读书到底有用,还是没用?


有的人读书是为了诗和远方,有的人读书只是为了生活。

《书声》走遍了北京三个读书人的集散地:琉璃厂、王府井和中关村,希望探索终极一问的答案:读书到底有用,还是没用?人们为什么读书?

在代表过去的琉璃厂,贩卖四书五经起家的琉璃厂人认为,读书有用,可以做官。人大教授张鸣告诉《书声》:“民国时的人们放弃儒学,转读新书,目的是为了翻身,为了救国。”


在代表现代的王府井,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书荒”的人们说,读书只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一位发现了陈忠实和《白鹿原》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对《书声》说,那时汉译世界名著的印量是现在不能想象的。“当时读书,有点儿虚荣心,那个年代,如果能跟别人说,我连《在路上》都看过,就像现在的孩子们说自己看过《哈利波特》一样。”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点击以下封面图

进入周刊书店,参与【4·23满减】活动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