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在寻找被爱的感觉,因为最初我们都没有完美的父母。
我们强烈需要被无条件关注、认可、容纳。可是,从另一个人身上找答案,这不是一件现实的事情。
我们找到我们认为可以信任的人,让他走进我们的内心,以为这就是救赎,他就是那个无条件容纳,永远支持我的人,可是我们往往在随后的生活中会产生巨大的挫败感。
来自他的否定信号,让我们迷失和痛苦。
我们又一次体验到了不被认可,于是有的人潜意识觉得,那就是在说明我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
要么是他很坏,要么就是我很坏。
所以要么我得扭转他,要么我就会被吞没。
如果能理解到,对方和你有不一样的认知不一样的感受,你就能接受他和你所想的不同。
看法不同,观点不同,只因为他是他,你是你,那不代表,他很坏。也不代表,你很坏。
如果把一百分的标准降低到八十分,你会快乐得多。降低的过程就是自我觉知的过程。
试图从他的角度去带入思考,这是一种共情。
如果做不到,至少你要了解你和他的整体感受全方位不同,这就是独立的人格,它有界限。不去控制蚕食他人的心灵和自主性,把他变成你的镜子,这需要我们的觉知。
如果没有这种觉知,我们在关系中会有很多无法根除的痛苦。
我们不得不花很多力气去说服对方,不得不时刻警戒别人可能的否定,我们用力地为自己辩解,我们对他人施加压力,有时以付出或者自我牺牲的形式 —— 就是要百分百肯定你完全认同我说的,你完全和我想的一样。
这是何等困难,而如果你真的把一个人变成这样了,这个人也就没有什么生命力可言了。
有的女人会制造出这样的丈夫,
有的男人会训练出这样的妻子,
有的人只和吹捧自己的人做朋友,
这样的人生都是悲哀的。
小时候我特别爱去公园,那时候妈妈就不爱去公园。
我曾经很疑惑的想,公园这么好玩,我都愿意住在这里,为什么我妈妈却只喜欢商店不喜欢公园?
等到我现在做了妈妈,看着儿子撒丫子在公园没有停歇地奔跑,而自己疲惫地跟在他后面,又热又累,脑子里想着快点到五点我好回家歇歇,晚上去看个电影,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大人没那么喜欢公园,而儿时的我却那么喜欢。
妈妈、我还有儿子对于公园的认知,都是不同的。现在的我,和小时候的我,对公园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那个无条件关注、认可、接纳我们的人,和我们无论何时都保持高度一致的人,就是我们自己。
否定信号只代表了我和别人是不同的个体,却不是对彼此爱的否定。接纳亲密关系里别人的不一样,会让你对这个世界感觉更好。
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