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16天,票房100亿,全球影史前20名。
每一个数字,每一次破记录,都见证着《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在中国电影行业留下的里程碑。
成绩背后,是五年磨一剑的实力。
无论是精美的制作水平、流畅的剧情设计,还是生动的人物刻画与饱满的主题立意,足以可见用心程度。而人们也愿意为好内容买单,一举击破“观众不舍得花钱”“中国电影已死”等悲观论断。
然而,当春节档从往年的“双强争霸”或“三足鼎立”,到如今的“一枝独秀”,连票房一向稳定的《熊出没》也出现较大降幅,这场全民托举的狂欢背后,还有一些理性的声音了。
《哪吒2》票房大卖,让很多人觉得找到了财富密码。但真相是:它的成功就像中彩票,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想复制?难!
一方面,春节档就像电影圈的“年夜饭”,家家户户都想要来一口——2024年全国4.5亿观影人次,57%都挤在春节档。整个电影行业呈现出明显的“档期依赖”现象,这并非繁荣,而是一种“偏科”。
与此同时,《哪吒2》票房一骑绝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同行衬托”。同期影片质量参差不齐,暴露出中国电影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尴尬。这是另一种“偏科”。
另一方面,《哪吒2》赶上国漫崛起的风口,满足了观众对高质量国漫的渴望,打响哪吒系列IP。
它耗时5年、制作成本高达3亿,已接近好莱坞动画电影水平。成功固然风光,一旦翻车就是血本无归。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风停了,摔死的也是猪。
《哪吒2》能够爆火,电影作品质量过关是本质因素,也是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功难以复制,经验却值得借鉴:用心讲好故事,用创新打动观众,才是电影创作的不二法门。
电影圈里,总在上演着一场场“复制粘贴”的闹剧。只要一部片子火了,立马就有一堆跟风之作。这分明是投资方和制作方抓住流量密码之后,就开始玩“大家来找茬”的游戏。
于是,随着《哪吒2》一炮而红,或许又要掀起新一轮国漫跟风潮。大制作、大IP、大特效的动画电影排队立项,而那些中小成本电影,则需要面对资金短缺、宣发无力等困境,连排片都要看人脸色,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电影市场要想健康发展,必须百花齐放。就拿国漫来说:
题材要突破:别总盯着神话故事,科幻、悬疑、现实题材都是蓝海赛道;
剧本要深耕:IP改编不是照搬,要注入原创思考,避免沦为“快餐式”爽文复刻;
文化要深挖:不止是画面要“中国风”,价值观也要有“中国魂”。
比如《哪吒2》,表面上看是神话新编,内核却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盲目跟风只会东施效颦。与其追逐别人的脚步,不如静下心来,打磨好自己的作品,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一场“寒冬”:全年票房425亿,同比下滑22.6%;观影人次下降22.3%。一时间,“观众抛弃影院”的论调甚嚣尘上。
而《哪吒2》横空出世,像一剂强心针打进了电影市场。影评人的笔尖重新雀跃,院线工作者的眼中重燃希望。
但这份狂热,也像一把双刃剑。当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一部电影上,其实暗藏危机。比如春节档期间,有些影城只放映《哪吒2》,一天排了99场的新闻登上了热搜。
这不仅吸干了同期电影的票房,还可能透支观众的观影热情,影响后续档期的电影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