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美妆原料企业在面临国内经济深度调整、行业竞争加剧以及监管法规日趋严格等背景下,如何通过“降本增效”策略应对挑战。文章指出,企业在关注成本控制的同时,也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创新,以实现长期稳健发展。文章还提到了行业内卷现象和美妆原料品质下滑等问题,提醒企业要警惕降本增效可能带来的风险。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美妆原料企业面临多重挑战,需要采取“降本增效”策略应对。
由于消费需求变化、市场竞争加剧以及监管法规的影响,美妆原料企业需要关注成本控制和产品质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观点2: 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具体举措包括裁员、优化内部管理、技术创新等。
除了降低成本,企业还需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创新,以保持竞争力。行业内卷现象和美妆原料品质下滑等问题需要警惕,避免陷入恶性竞争。
关键观点3: 降本增效既带来机遇,也潜藏着内卷竞争的隐患。
企业在降本增效的同时,需要关注长期发展战略,明确产品竞争优势,适当投入基础研发,以提升产品竞争力。行业内需要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障美妆原料的品质。
正文
当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许多行业陷入低增长乃至停滞的困境,美妆领域同样步履维艰。在此背景下,美妆原料企业不仅要坚守产品质量的高地,还需在有限的利润空间内精打细算,力求通过降低成本来稳住市场地位。但低价和质量往往是矛盾的两端,如何在不牺牲品质的前提下,有效提升盈利水平,成为行业共同的困惑。此时,“降本增效”开始受到美妆原料企业的高度关注,它们力求在成本控制与产品创新的跷跷板上,找到那个稳定的支点。如今,上至A股企业的财报,下至中小公司的战略,几乎处处可见、处处可听到“降本增效”这四个字。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成本削减运动,更是一场涉及产品研发策略、供应链管理,以及生产效率极限挑战的全方位变革,每一个细微的改进,都可能成为撬动市场的杠杆。简而言之,降本增效不只是做“减法”,还要做“加法”和“乘法”。
BEAUTY PRODUCT INSIGHT 01
可以说,降本增效,是美妆原料企业目前在生意层面应对经营环境的必要途径。而原因是多方面的,涵盖消费需求、市场竞争和监管法规等几个层面的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化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放缓至1%,未能跑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整体增长。很明显,消费者的美妆需求已然降低,消费信心也处于低位,由此,购买行为变得更加理性和谨慎,从而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质价比。目前,高质价比美妆品牌在行业脱颖而出,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据魔镜&久谦数据,2024年上半年,淘天平台珀莱雅、韩束、可复美等国产品牌的GMV分别增长了61%、52%和51%;在抖音平台,珀莱雅、韩束、可复美的GMV增幅更是分别达到71%、247%和77%。这些品牌的价格普遍在300元以内,相比之下,外资品牌中仅欧莱雅、理肤泉等少数大众品牌的价格在300元以内。这表明,国货品牌能够快速增长,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的推动。而为了保证价格优势,很多品牌自然而然就非常重视对成本控制。在锦波生物国际原料部总经理周大为看来,消费者需求变化,是推动企业关注降本增效的关键因素。随着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产品品质和性价比,倒逼企业必须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探索成本控制的新途径。尽管化妆品零售总额持续走低,但今年4月,国产化妆品备案数量却达到了81121件,创下近三年新高。这反映出,美妆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广东省人民医院研究员、广州山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海生物)首席科学家赵海山博士指出,当前行业已进入存量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必须通过降本增效来提升竞争力。周大为也颇有同感,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原料企业不断优化成本结构,以维持市场竞争力。如今,已有不少食品饮料、医药行业的企业进入美妆原料赛道开疆拓土,比如东阿阿胶、江苏吴中等知名药企。面对竞争,部分原料企业通过降低价格来抢占市场,这种行为,无疑打乱了原有的市场秩序。浙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技术总监梅海平提到,去年,许多原料企业扎堆研发依克多因和玻色因,使得它们的价格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大幅下跌,给整个化妆品原料行业带来了深刻的教训。此外,监管法规日趋严格,同样是影响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因素。完整版安评的实施,对原料的毒理学试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更多成本来进行原料检测。“随着化妆品行业监管的加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合规性,这可能会增加生产成本和运营难度。”周大为表示。广州福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友)总经理林珠看法类似,他指出,法规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增加了成本和压力。不过,赵海山博士认为,对于那些产品力扎实的企业来说,法规反而是一个机遇,通过迅速适应并发挥自身竞争优势,它们有可能在环境变化中快速增长。
BEAUTY PRODUCT INSIGHT 02那么,在具体举措上,美妆原料企业是如何实现降本的呢?据一位广州美妆原料企业的研发人员透露,今年,公司为了优化业绩,已经裁减了一部分销售员工,并严格控制了福利、团建等成本支出。而且,这种现象在美妆原料行业并非个例,高离职率已成为普遍现象。“今年的市场环境尤为严峻,我亲自走访了广州白云区,所见之处,不少化妆品店铺与厂房人去楼空,显得格外空旷。”这位研发人员进一步表示。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化妆品产业集聚地,白云区的现状,无疑成为美妆行业寒潮的缩影。《美妆产品观》发现,不少国际化工巨头纷纷宣布裁员计划,以应对艰巨的市场挑战。今年7月,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关闭位于德国的两家工厂并裁员300人;同样,赢创也计划2026年全球裁员2000人,仅德国国内便可能裁掉约1500人。然而,赵海山博士警示,虽然裁员能在短期内迅速减少开支,但这种做法可能会牺牲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力。因此,企业需要寻求更为可持续的降本增效路径。优化内部管理便是其中之一。这一途径,涵盖了采购与生产流程的优化、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引入,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全面升级等方面。赵海山博士介绍,山海生物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降低在采购、研发、管理和行政事务等方面的流程消耗,从而提升了整体效率。这对于具有发展潜力或处于上升期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与此类同,林珠所在的福友正在优化升级内部管理,减少各环节不必要的损耗;据表面活性剂龙头企业赞宇科技半年报披露,公司在持续推动精细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奥克股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实现减亏增效目标,比如,以客户为中心的整体营销管理、将子公司上升为经营主体、市场导向与行业聚焦相结合等。梅海平强调,如果没有销售端的销量提升,上游原料采购成本很难降低。因此,企业需要从内部深挖潜力,包括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加工效率和原料利用率等。“福友即是通过技术创新来细化生产管理环节,从而提高成品质量和合格率。”林珠表示。在技术创新方向上,合成生物学的应用相对较广。比如川宁生物,便是通过持续的精细化管理及合成生物学技术的赋能,积极探索和利用AI技术,得以保持公司在生物发酵领域的领先地位。而锦波生物,也采用了合成生物学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A型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这不仅提高了供应链效率,还为企业带来了长期的技术优势。周大为进一步指出,虽然初期研发投入较大,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生产过程的优化,这些投入将逐渐转化为整体成本的降低,从而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总之,降本增效并非简单的成本削减,而是需要企业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和内部优化来不断提升产品力。这种长期主义的降本增效策略,将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BEAUTY PRODUCT INSIGHT 03长远来看,对于美妆原料企业来说,降本增效既带来了机遇,又悄然埋下了内卷竞争的隐患。从部分美妆原料上市企业的半年报可以看到,降本增效的措施已呈现出显著的成效。国际原料巨头方面,赢创今年第二季度销售额为39.3亿欧元,同比增长1%,调整后的EBITDA为5.78亿欧元,同比增长28%,在全球经济波动中稳舵前行。对此,赢创董事长库乐满表示:“我们正在执行的成本控制及一系列公司内部重组项目已见成效。在当下经济没有复苏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依靠自身。”例如,今年上半年,赞宇科技营收同比下降4.2%,但净利润却暴涨105.81%,盈利空间的提升,不仅得益于棕榈油、脂肪醇等主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与企业的降本增效举措密不可分;奥克股份虽然上半年营收下滑10%,但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净利润同比增长32.87%,成功实现了减亏增效的目标;川宁生物则在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66亿元,同比增长96.05%,这主要归功于技术创新和节能降耗的成果。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很多原料企业间竞相压价,这种低价竞争不仅挤压了利润空间,更可能诱使部分厂商牺牲产品质量以换取成本优势。一位美妆资深产品经理指出,目前,行业内卷现象十分严重,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选择了低价原料,从而导致产品品质的倒退,不仅影响了消费者体验,也使得真正注重品质的原料供应商陷入困境。观辰生物创始人乔舰(胖博士)曾在今年中国化妆品大会-原料创新论坛的演讲中提到,目前市场上某些成分的价格被压得非常低,例如玻色因、麦角硫因价格均大降。他认为,这种过度降低成本的做法可能会毁掉市场。林珠也指出,行业内卷涉及到价格、服务、品质、功效以及新品等各个方面,甚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长此以往,美妆原料的品质下滑,将如多米诺骨牌般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降低运营成本应该是科学和合理的,而不是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来实现的。”梅海平强调。赵海山博士亦持类似观点,他指出,随着需求端的萎缩,市场投入的回报率势必走低,而客户对产品品质与性能的需求则日益提升。企业需明确产品的竞争优势,回归到产品力的核心本质,适当投入基础研发,以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实现持续、稳健的良性发展。显然,对于美妆原料企业而言,一定要警惕降本增效可能带来的内卷陷阱,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审视降本增效,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