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英伦圈
我们邀您,品味在英国; 我们陪您,生活在英国; 我们随您,探索在英国。 在英伦,用爱围成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英国报姐  ·  有效改变心理状态的tips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英伦圈

【英伦苑】当女汉子画风突变成软妹子,矜持的英国人都激动了

英伦圈  · 公众号  · 英国  · 2017-04-23 04:58

正文

“武术片段真是太精彩了。女主角跳得很美,特别有那种东方的古典韵味。场景设计也特别棒,尤其是木兰的那个剪影……”4月15日,伦敦南岸艺术中心的皇家节日大厅(Royal Festival Hall)内,一位银发观众掩不住激动的感慨。


《花木兰》巡演剧照


从三百余字的《木兰辞》,到迪士尼电影,再回归中国民间舞,香港舞蹈团近日在伦敦上演的大型舞剧《花木兰》,让这位“女汉子”从遥远的历史尘埃里向我们一步步走来,舞向现代,舞向世界。


记忆闪回

当温柔梦境萦绕金戈铁马间 


剧场灯光暗下,全场观众屏息凝气。一段优美而流畅的钢琴曲缓缓铺展开来,然而其中却潜藏着紧张而悲伤的情绪。舞台灯光层第亮起,小乡村中身着中国古代平民服饰的男女舞者结对起舞。募兵令下发,村里的青壮年男性必须奔赴前线,姑娘们伤感而眷恋地诉说难舍之情……


木兰的家里同样也收到了募兵令,然而年迈的老父与年幼不晓世事的弟弟又如何上得战场?面对着抱起锈迹斑斑的头盔,却早已颤颤巍巍的老父亲,女儿的难受之情溢于言表。父女间一支情深意切的双人舞,将浓浓亲情与不舍爱意通过舞者之间天衣无缝的配合充分展现。


父女一支双人舞,此爱绵绵无绝期 。图片来源:S2 Production


《花木兰》的一大亮点在于将过去与未来的叙事手法穿插呈现。整台舞剧的最唯美场景出现在下半场开头:惨烈的战争好不容易迎来一个短暂的喘息间隙,独坐帐中披盔戴甲的木兰虽日夜与周围身为男儿的战友们相伴,内心却依旧柔软。


激烈的战鼓声化为典雅的乐曲,“唧唧复唧唧”当户纺织的时光闪回眼前,身披戎装也难掩其指尖挑动的丝丝柔情。织机动处,儿时的玩伴们浮现眼前,白衣少女们一字排开,铁甲少女穿行其中,轻盈灵动,小心翼翼如同担心践踏一个梦境。少女们的舞姿如波浪,如乐曲,如素绢,层层叠叠地将纺织的韵律、对故土的眷恋与对家乡的赞美一波波铺陈出来……


木兰与小伙伴们嬉戏舞蹈。图片来源:Conrado Dy-Liacco

 

然而美梦终有尽时。前一秒还与小伙伴们排排坐,共同在织机上劳作,在村落间游戏,下一秒小伙伴们飘然离去,唯剩下满屋东倒西歪的椅子。幻境的过于美好愈衬出现实的过于凄凉,孤零零的一束灯光打在孤身一人的木兰身上,从回忆中被一闷棍打回战场现实的姑娘无声悲泣。


回忆与现实的对比与穿插,令女主角的形象更加丰满。女性在舞台上传统的形象塑造方面,本身就更多注重内心世界挖掘与全方位的情感建构,再加上《花木兰》舞剧中柔美婉约的民间舞舞台呈现效果,英雄铁骨背后的女儿柔情与家乡情思得到了更丰富而立体的展示,就算无言,也足以令观众为之动容。


配乐舞美

当东方写意碰上西方现代流

 

《花木兰》舞剧在音乐配器与舞台场景搭建和实际呈现上也可谓下足了功夫。


全剧以钢琴伴奏作为主要背景音乐,有时则会使用铜管乐器等进行添加抑或变奏。然而作为一部表现中华传统文化中著名传奇的舞剧,虽然在主旋律上采用了国际上更为主流的乐器进行编配,但最为亮点的段落必定少不了中国传统器乐的大放异彩。


本剧的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中华传统曲艺配器的场景出现在战争场面。当木兰代替父亲应募入伍,训练完毕开拔前线战场之后,小鼓咚咚响起,瞬间营造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戏曲中激烈战斗的氛围。随着鼓点的愈发密集,旌旗招展,近十位男性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开始了高难度武术表演,并通过繁复交替的动作,用不到十人创造出了千军万马在战场上激烈交战的场景。这种四两拨千斤、化繁为简、以少示多的表现手段在中国传统舞台艺术中被频繁使用。


硝烟战场,柔情铁骨。图片来源:W12 Production


而本剧的写意还体现在木兰卸甲归家的桥段中。“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当战友们造访木兰的家乡时,木兰的女伴们均以一袭飘逸的白裙出场,每人手持一个亮如满月的灯笼簇拥在小桥前,等待她们的英雄出场。


而当恢复了女儿装的主角从舞台后方现身,缓缓穿过小桥流水来到台前时,背景音乐非常适时地给出了古筝的旋律。行云流水而珠圆玉润的古筝脆响配上被灯笼环绕如同月光女神下凡的木兰,舞台上的每一寸空间都在诉说着温婉的女儿情思。


木兰恢复女儿装,“出门见火伴,火伴皆惊忙”。图片来源:S2 Production


《花木兰》的舞美则融合了东西方特点,创造出了丰富的舞台效果。除了利用舞台左侧的那把椅子塑造出家庭意象之外,全剧舞台主布景仅由几块装有阶梯的背景板组成,然而这种极简布景却极大扩展了舞台空间,能创造出山峦、战场和桥梁等多重场景,并可在一个时间段内利用多重空间制造紧张气氛抑或戏剧冲突。在舞剧第一幕第二场结尾,木兰在山峰顶端挥别故土的场景,正是利用了背景顶端的空间,配合高强度打光,一幅绝美的剪影跃然眼前。


在写意之外,该剧也不乏写实。在两军交战的场景中,剧组极具创意地排出了两块巨大“斜坡”,演员则在其上进行高难度表演。对于攻上城墙,以及两军交战抢夺山头等场景,传统写意舞台布景不足以充分呈现,而通过斜坡的摆放与挪移,这些场景信息便可更为直接地传达给观众,尤其是对写实舞台风格更为熟悉的西方观众。


弱化战争

为西方观众讲述不一样的她


相比迪士尼动画电影版,此版舞剧《花木兰》在情节侧重上有较大改动。导演杨云涛在这部剧的编排上将故事重心更多地放在了木兰的思乡情结与女性气质上:在军队训练与战争场景中,木兰的舞台地位没有非常突出,故事更多的是以群舞形式呈现。而本剧中最为精彩的几场重头戏,均集中在花家父女、帐中思亲与木兰归乡等情节上。


木兰独舞。图片来源:S2 Production


对此,香港舞蹈团在接受《欧洲时报》采访时表示,这版《花木兰》更忠于原著《木兰辞》,较凸显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忠、孝等部分,体现中华民族的孝道和牺牲精神,以及东方女性的温婉和其归隐的睿智。


在杨云涛看来,花木兰题材的亮点除了在于东西方文化融合,凸显女性的独立自强之外,还在于孝道、亲情与自我认定等东方传统文化元素。而本次原封不动地把原版《花木兰》搬上伦敦舞台,更是希望看到伦敦所散发出来的浓郁艺术文化氛围,能和中华经典传奇的韵味与内涵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英伦圈原创,编辑:Lily,图片除标注外均由香港舞蹈团提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