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听觉艺术:广播剧,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迭代和互联网的崛起,广播剧在内容创作和传播形式上发生了巨大转变,生动、形象、简练、鲜活的声音,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给人一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的感觉。传统广播如何以广播剧作为内容的切入点,怎样结合互联网属性让广播剧更加好听,好玩,好用,吸引到更多的人呢?
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促使人们开始享用快餐式文化,应运而生的微广播剧充分适应了现代人利用网络收听节目的习惯,通过将传统广播剧制作成5分钟左右的微广播剧形式,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再通过广播电台播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推送,使音频内容产品影响力重新达到最大化。
作为微广播剧的发起人,浙江交通之声主持人阿宝曾告诉小阿君,从微剧的传播特点出发,认为“微广播剧”比“广播微剧”更立体全面地定义了“微广播剧”这一广播融媒体的产品。微广播剧发展主要有以下优势:
1.制作周期短、制作设备要求低,制作技术含量不高,硬件无需专业级;
2.推广不设门槛,各级电台参赛无需台里盖章,就连港澳台海外的大学生都可以参与比赛;
3.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会长安景林先生非常支持广播剧的创新工作,他明确表示:一切有利于广播剧发展的创新举措,哪怕幼稚可笑,都应该支持和鼓励。
2017年厦门金砖峰会举办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厦门市集美区委宣传部、厦门市集美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出品的九集系列微广播剧《一座城·一个人》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开播。以新兴的文艺形式多维度地铺展故事,不仅仅凸显了人文情怀,更像是一部声音档案,记录历史人物和故事。
来源:央广网
作为浙江广电集团“献礼党的十九大”重点文艺作品,《呦呦青蒿》同时也是今年入选“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剧作品之一,用“沉入史料、浸出原味”的创作方式,重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将屠呦呦人生历程中的悲喜升沉、“人生如戏”的真实故事转化成了“戏如人生”的艺术作品,得到广大听众的一致好评。
同样荣获今年“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剧作品《永远的更路簿》,反映现实南海题材,鲜明的主旋律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剧以《更路薄》证明南中国海所有岛礁世代归属中国为贯穿,倾情讴歌海南潭门镇历代漁民认识南海、开发南海的伟大功绩和独特贡献。
除了要彰显民族精神和时代风采之外,广播剧还要能融古今之要事、道文之精髓,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红楼梦》、黑龙江电台制作的《水浒》等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四集儿童广播剧《板车女孩》,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剧类的第一名。该剧依托“中国好人”黄凤为原型,描绘了“人间处处有爱”的真情。广播剧的内容和播出形式可以是公益的,同时也可以得到政府和媒体的关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帮助。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广播可以利用好广播剧尝试新的公益传播道路。
在互联网时代,广播剧从电台走进了新媒体,广播剧的制作也从专业人员变成了音频爱好者,制作和收听的人群也越来越年轻化。
在广播剧播放前,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相关图文音的宣传报道,例如扫描二维码分享转发等,既增强主播和听众之间的互动,又能征集听众的需求,进行节目播出前的改进和更广泛的传播。
网络热点事件,可以通过广播剧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声音借助网络传播,使得听众人数快速增长,带来“蝴蝶效应”,从而拓宽广播剧在互联网的市场道路。
来源:阿基米德AJMIDE
电台工厂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时请附上您的联系方式,以方便及时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