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张艺谋的电影新作《长城》在中国350家IMAX影院上映。早在预告片公布之时,就引来了一片骂声,上映后票房和口碑也朝着两极化快速发展。16日凌晨,某微博大V影评人发文称“张艺谋已死”,还附上了三根蜡烛,并配上PS处理过的满是景甜的《长城》海报,引发轩然大波。
当晚电影出品发行方乐视影业CEO张昭就发文怒斥,随后该影评人发表长文稍作解释,但乐视方并不领情还发布了警告函,又掀起一波更大规模的骂战。
该影评人的这句“张艺谋已死”,其实是运用了尼采的那句“上帝已死”的名言,所以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是多方位的。不过,暂且不论该影评人士的话到底指哪种涵义,《长城》上映后,引发的争议确实不小。通过清博舆情系统监测12月16日中午12时到下午15时这一之间段内的话题“长城”,发现该话题的信息总量高达54367条,其中微博平台信息量最大,为46409条。
来源:清博舆情系统
电影《长城》是张艺谋休整五年之后导演的作品,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乐视影业、传奇影业、环球影业联合出品,汇集中外诸多明星联合参演。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宋朝时期,讲述了欧洲雇佣兵威廉在被囚禁长城期间,在一波又一波可怕的掠食生物将这座巨型城墙重重围困之时,加入一支由中国精英勇士们组成的大军共同对抗怪兽饕餮的故事。
长城宣传海报
虽然《长城》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军人的故事,但实际上用的是好莱坞的制作标准和叙述方式。同时又把中国的文化从情节和戏剧等角度,潜移默化地植入到了电影中。该电影源起于传奇影业创始人托马斯·图尔的一个“高概念”的想法——长城如此宏伟,想必一定是为了抵御比人类更危险的敌人而建,并会集了《加勒比海盗》的美术指导、《魔兽》的服装设计师,和《指环王》武器设计团队。
张艺谋曾坦言,拍这部电影的初衷就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希望因此让更多人认识长城这个伟大建筑。
然而该片似乎并未赢得许多掌声。有人认为,继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之后,张艺谋的《长城》又一次掀起了国内商业烂片狂潮。
但也有一些人觉得《长城》并没有那么糟,不能把现在的商业片和曾经的文艺片相提并论,二者并不存在比较性,并且现在是3D 4D 5D的工业电影时代,电影技术在更新换代,国产电影也要与时俱进顺应潮流。
而对于导演张艺谋,争议从未断过。
一些网友认为,张艺谋自《英雄》之后就已江南才尽。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张艺谋在商业片浪潮中,努力向好莱坞看齐的同时还不忘弘扬中国文化,是难能可贵的。
作为第五代电影人的代表,张艺谋总是处于风口浪尖,每每其新片上映,评论总会从电影延展开去,变成一场关于“张艺谋符号学”的大讨论。
从之前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到如今张艺谋的《长城》,遭遇的谩骂是惊人的相似。大家都还沉浸在,他们固有的风格和曾经红极一时的影片中,感叹为何中国的导演不坚持自己的路子,为何冯小刚不再拍《甲方乙方》《大腕》这种市井喜剧而是变得“一切向钱看”,张艺谋不再拍农村题材去做科幻大片,贾樟柯不再单纯揭露社会灰暗而跑去做VR。
不过,相比于商业电影导演冯小刚和纯文艺导演贾樟柯,既文艺又商业的张艺谋承受的舆论似乎更重。冯小刚是商业导演,拍商业片无可厚非,贾樟柯是文艺导演,无需兼顾其他,贯彻自己的情怀就好,粗糙又真实。而张艺谋有情怀也有想法,并没有什么局限性。不过舆论几乎一边倒的认为,身为“国师”的他,擅开风气之先,一直以来都以一己之力开启中国电影“大片”的序幕,如今却毁于商业潮流,大有西山日落之势。
有人说,如果他不是世界的张艺谋,不是中国的张艺谋而是陕西的张艺谋,也许就不需要担负如此多的骂名了。
不过客观的说,国内导演面临一个转型期,在电影特效技术逐步发展的情况下,一辈子留在原地的艺术家是少有的,人在不同年龄段做着不同尝试不一定是他背叛了过去的自己,也有可能是为了适应新的时代。
张艺谋也曾是一个温柔的离经叛道者,有过许多著名的文艺片,但现在的他只是个商人,我们是一边消化着他的商业行为一边谈着理想和情怀的看客。这或许是张艺谋实现自我解围的一条捷径,我们无法判断这种选择是对是错,毕竟今时不同往日。
纵观《速度与激情》《敢死队》《复仇者联盟》《变形金刚》《奇异博士》等这些让国人赞不绝口的好莱坞爆米花电影,故事都很简单单薄,无外乎正义与邪恶的对抗,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不过由于画面和特效酷炫,依旧被众人喜欢。
《变形金刚4》剧照
张艺谋的《长城》,也是一次好莱坞标准制式的尝试。我们可以把饕餮置换成任何怪兽或者外星人:外部不可知的强大势力入侵善良的人类,人们奋起反抗,意外寻找到一种可以摧毁对方的方法,在各种分裂、对抗、怀疑的内部消耗之后,最终用凝聚的力量打垮了敌人。
《长城》和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有着共通的故事外壳,甚至连缺陷都容易掉进同样的窠臼。但对于国内和国外电影,大多数人却用着两套标准在审视:对外来的电影,讲梦、讲童贞,对本国的电影却挑三拣四、苛刻求全。
不可否认,所有的电影都会有缺陷,《长城》当然不例外,较之于国外电影,我们可能对本国电影期待更高,所以往往要求也更高,但无论国内国外,每一次电影创作都是不易,作为观众,我们是否能够少一点武断和谩骂、多一点理解和包容?
如果是电影节类型,就是那些文艺片,走高大上路线,当然你越深刻越好,你让人死去活来虐心死了,你越得奖;但如果我们今天讨论的是重工业系统,讨论的是主流院线最大众化的传播体系的电影,国内很多电影人就觉得太肤浅了,不屑于去写去做,所以这一部分都让给美国人了。但是你知道美国人这几十年就靠这类电影,把多少他们的价值观输入进来影响了我们的年轻人。他们很成功,而我们始终不屑。
当《长城》这部电影面世时,张艺谋这样定义它的定位和意义:一部标准的符合好莱坞工业流程标准的大片,第一次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
即将到来的2017年是中美关于引进片配额重新谈判的“合同年”,而《长城》是内地导演跟好莱坞深度合作的开端,肩负着首次实践中美合拍大片在商业、技术、政策上是否可行的重任。
张艺谋一方面在尽力达到美方要的好莱坞体系,另一方面也有点创造“中国英雄”、展示中国文化的“私心”。于是,这样一部中西结合的电影诞生了。用着西方人兽大战的经典套路和琳琅满目的酷炫特技,夹杂着中国《吕氏春秋》与《山海经》中记载的古文化,讲述着中国古代故事。尽管套路化,尽管各种缺陷,但它是一个试金石,如同当年的《少林寺》和《李小龙》,为了向全世界输出中国传统文化而努力着。
随着电影的热映,大规模的舆论仍在继续发酵,失望也罢,爱之切也罢,《长城》的出现,只是工业电影阶段,中国电影和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试验品,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它跌跌撞撞。无论是否成功,都是在为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