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报
服务大都市最活跃的人群,江湖人送外号“青春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微观三农  ·  春耕 · ... ·  7 小时前  
CFC农产品研究  ·  【建投快评】玉米下跌 ·  2 天前  
中国水利  ·  水利部全面部署各地春灌保障工作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报

中国首个!5万亿!

青年报  · 公众号  ·  · 2025-01-16 18:12

正文


中国诞生首个5万亿元GDP城市

——上海


1月16日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市政府经济主题记者会。青年报·青春上海在会上获悉, 上海预计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左右。


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引发了广泛关注: 中国第一个5万亿城市,为何是上海? 在这场由多部门负责人出席的发布会上,我们看到了上海经济发展的多重因素。


创新锐气

























推动“五个中心”功能融合升级


谈到上海,很多人都知道其是国际金融中心。然而,上海的角色远不止于此。它承载着“五个中心”的重要使命,具体包括: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以及科技创新中心。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介绍,一年来,上海加快落实中央支持“五个中心”建设的意见,推动“五个中心”功能融合升级。


国际经济中心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城市首位,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2024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3650万亿元,持牌金融机构增加到1782家,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成立,上海期货交易所铅、镍锡和氧化铝期权实现上市。



国际贸易中心 建设上,全年口岸进出口总额达11万亿元,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总体方案获批实施,离岸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型国际贸易蓬勃发展。


国际航运中心 资源配置能力持续增强,全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5150万标准箱,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航运贸易数字化平台上线运行,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在沪裁决。


2024年上海港第5000万标准箱(TEU)装卸成功完成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策源功能持续强化,预计全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4.4%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7.9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200亿元,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基地高质量运行,机器人精准控制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这些成就体现了‘上海制造’过硬的产品品质和发展高端制造业的信心。”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说。在发布会上,张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上海发展制造业主要瞄准最前沿、最尖端的颠覆性技术,瞄准对产业具有控制力的核心环节,瞄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


今年上海将出台推动产业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增加高质量产业科技供给,实施新产业标准领航计划,多层次培育创新型企业,构建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体系,加强关键产业技术研发,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低空智能装备、人形机器人、6G等具有竞争力的标志性产品。


协调发展

























今年将推进234公里市域铁路建设


上海,作为直辖市及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心脏地带,凭借其四通八达的江海之利,成为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汇聚之地。去年年底,沪苏湖铁路、市域铁路机场线通车,“轨道上的长三角”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2024年12月26日,首趟沪苏湖高铁列车G9508从湖州东站开出


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表示,2025年,将全面实施《本市推动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推动长三角区域交 通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是围绕 “轨道上的长三角” ,将持续推进163公里国铁项目,如沪通二期、沪渝蓉铁路等,开工建设沪乍杭铁路,这是连接沪杭的又一条重要通道;还将 进一步刷新长三角1小时交通圈速度 ,推进234公里市域铁路建设,包括连接上海主城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青浦新城与嘉善、吴江等地的上海示范区线,串联起嘉定、虹桥枢纽、闵行的南北向市域铁路嘉闵线等。


围绕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将落实《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货运基础设施,依托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撑形成综合货运枢纽集群,提升枢纽能级和服务水平;持续推进G320、G228,G318扩容改造等公路项目,衔接沪苏的新太公路、浦港路东延等省市对接道路项目,以及苏申内港线、油墩港、大芦线东延伸等航道项目的建设;增加中欧班列运力计划,推动中老(中国-老挝)等国际货运班列持续发展。


围绕交通治理高效协同,将完善规划建设一体化机制,持续深化长三角一体化交通相关规划,比如上海大都市圈综合交通规划编制、上海铁路枢纽总图规划修编,以及内河航运、货运物流等一系列发展规划,同时,完善长三角内河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另一方面,还将强化市场一体化,积极贯彻落实《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重点推进长三角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旅客运输等重点领域数据共享,建立健全基于信用评价的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模式,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市场要素配置效率和协同共治能力。


干字当头

























铸就“首个5万亿城市”经济之基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可以用4个关键词来概括,分别是‘好’、‘升’、‘快’、‘进’。”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介绍,过去一年,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五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好,就是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主要表现为经济运行态势向好。完善经济运行调度机制,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持续显效,服务型和流量型经济加快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1%左右。



升,就是城市核心功能巩固提升。 202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要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



快,就是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加快。 主要表现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进,就是高水平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主要表现为浦东引领区加快打造。浦东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有序推进,首单海关特殊监管区邮轮直供物资新模式顺利实施,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等重大平台挂牌成立。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干字当头、奋力一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内需,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以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两会现场


市人大代表 陈丹燕

语言随时代而流变,注意分寸和场合就好




“每年的流行语中都有时代前行的印记,孩子们使用‘网络梗’是正常的,只要注意分寸和场合,我们应该抱以宽容的态度。”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陈丹燕这样看待青少年对“网络梗”的使用。她觉得,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需要刻意去纠正“网络一代”。相反,如果长辈可以学习一些年轻人的用词也挺好,毕竟,其中一些语言语汇都是在新时代、科技时代产生的语言表达。 (查看全文)


市人大代表张颂华:

让“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溢出效应更加凸显



上海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大力提振消费置于首要位置。 提振消费,文化行业何为? “全面了解上海文化消费市场的现状及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激发上海文化消费潜力,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今年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大剧院院长张颂华提出这般建言。 而对上海大剧院来说,也在继续探索实践——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加强文旅商体展融合策划。 (查看全文)


市政协委员陈永亮:

建议建立“陪伴型”动物保护制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