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双林
李双林,国内知名易学家。专注命理、奇门、风水等术数研究,拥有原创易学文章千余篇,是当今最受欢迎的周易学者之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易学正解。人生解疑惑,仕途指前程,您的私人运势管家!咨询电话:400-628-9889。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清仓59.9入lulu裤!春天就穿这神仙裤, ... ·  16 小时前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多款专属周边陪你一起踏上《猫猫的奇幻漂流》! ·  2 天前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多款专属周边陪你一起踏上《猫猫的奇幻漂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双林

干净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李双林  · 公众号  ·  · 2020-02-27 07:00

正文


每日一语: 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对自己不懂或不擅长的事情,在行动之前一定要问清楚,不能盲目瞎干。


遇到一个不干净的人,人们会在避让之余,暗暗揣测:是懒,是落魄,还是缺乏涵养。


可以说,一个人的外在是行走的名片。


人们愿意相信,一个对衣着一丝不苟的人,必然有着一颗严于律己的心。


人干净,心才贵。一个由内而外透着干净气息的人,更容易让人接纳,收获好人缘。



一、外表干净,是尊重




《菜根谭》中说,“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


原来,所谓的风雅,并不是华贵的服饰装点成的,而是简单的两个字,干净。


虽然一般来说气质与衣着无关,但干净的衣着可以培养纤尘不染的气质。


试想,一个衣着脏乱的人,对自己的言行是很随意的;而舒适、白净的衣着,会让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得到收敛,显得更加得体。


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的确,每个人都会“以貌取人”,即使嘴里不说,也会默默赞赏仪表干净的人。


因为人的干净是需要费心思的,时时保持干净的人,心中装着别人,给予了所有人最大的尊重。


诚然,人的外貌是天生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难以改变。但一个人的邋里邋遢、古里古怪,责任全在自己。


而一个认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会把自己当成一颗璞玉,经过切、磋、琢、磨,变得温润,变得璀璨。


外在的干净清爽,无需花费大量时间与金钱,只需要一种执着细致的生活态度。


于这些人而言,维持干净是一种习惯,一种涵养,令身边来往的人如沐春风,心生攀谈之心。




二、心灵干净,是魅力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


人刚出世时,是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通透、澄澈,让人心生怜爱与美好。


往后,随着欲念的滋生,心灵沾染了各种尘埃,体会不到岁月静好,难免浮躁,难免不安。


依然能保持心灵干净的人,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不喜追名逐利,沉下心来,安定祥和,专注工作,专心生活。


杨绛的一生活得与世无争,便是源于心灵的干净。名利对她来说是逆流,只有读书、写作,才是顺应天性。


就算是出了新书,她也不喜欢宣传,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心灵不够纯净的人,一生都在追逐泡泡,最终膨胀到了一定程度,砰的一声,一生努力付之东流。


人生沉沉浮浮,经不起欲念考验的人,往往苦闷。 如国学大师梁漱溟所说: “苦闷的来源,即在于心地不单纯。


万物有灵,而人为万物灵长,心灵的干净或污浊,是会往外渗透的。


心灵不单纯,包袱过多,便容易惶恐、烦恼、易怒,使人敬而远之。


只有心灵干净,淡定做人,坦然做事,心中无挂碍,魅力十足。




三、关系干净,是境




有人的地方,便会形成圈子。周国平曾说,圈子容易给人以错觉,误以为圈中人都是朋友。


沉迷其中而不自知的人,纵然天天把酒言欢,也耐不住独处的孤独。


在这样的关系中,人往往要违背自己,做一些自己讨厌的事,以维持圈子的运转。


臃肿、可有可无的圈子,不会对人生产生助益,还把原本节奏清晰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演员陈道明,一个“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虽然社交圈子很广,从演艺界到文化界,朋友比比皆是。


但不喜欢觥筹交错后的称兄道弟,媒体一来就躲得不见人。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283-363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 (《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