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网络综艺开始勃兴,到去年迎来“井喷”式发展,各大主流视频网站陆续推出了数百档自制综艺节目。部分网络综艺在投入规模、制作水准、传播效果方面都表现出比肩优质电视综艺的潜力。在刚过去的暑期档中,也有部分新的网综表现可圈可点。
网综以其更自如的渠道优势获得当前发展的契机,但与此同时,不同视频网站的发展战略、受众定位、生产与传播模式又使得整个网综市场显得“琳琅满目”。“不同的视频网站在网综生产领域的切入口可能会有所差异,但都是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优势来设计的,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做好节目。” 企鹅影视天相工作室副总经理邱越这样说。
从目前来看,视频网站的竞争格局还在持续升级,既需要持续输入优质电视综艺版权,也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制内容的生产上。在邱越看来,这与整个传媒环境的变化有关, “过去受众的大部分时间分配在电视渠道上。如今新媒体的影响日益深刻,人们的注意力会更多向互联网转移,是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造就的一种变化”。
除此之外,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量资本的涌入、相较以前更高的容错率、大数据范式下的用户精准定位等,这些都为网综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脑力男人时代》用脑力比拼+脱口秀的形式来吸引观众。
网综经过几年的发展,究竟有没有给市场注入更鲜活的力量?邱越给出的答案是积极的:“网络视频平台自带的灵活性、互动性优势为整个综艺领域带来了新的变化。网综的内容更多元、传播更丰富,确实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前年轻用户的观看习惯。”
很多人疑惑,在网综数量和规模的增长背后,市场的这块“蛋糕”还有更多可以分取的空间吗?2016年,网综领域集中爆发了多达100档以上的中等体量网综,“一拥而上”的背后也折射出这类年轻化内容产品在发展过程中潜在的泡沫与危机。尽管它们在整体的制作成色上进步越来越显著,但有些节目也存在同质化严重、内容低俗等问题。站在从业者的角度,邱越分析道,“目前网综的竞争已经进入品质化阶段,会淘汰更多劣质节目,形成更多精品节目,市场的潜力仍然很大,还有更多机遇可以挖掘”。
各大视频平台对网综的定位与布局,都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也都影响着内容的样式与风格。经历了谨慎的试水和规模化的产出后,今年网综市场的精品化态势已逐步显露。“一方面,各大平台纷纷发力创新,克服同质化内容的瓶颈;另一方面,网综的影响力也有大幅度提升,平台对内容的倾注会更多,品类上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邱越说。
“我们不会刻意追求‘爆款’。”邱越表示,相对于“爆款”网综的可遇不可求,基于受众习惯和喜好的垂直网综反而能够成为操作度更高也更值得深耕的“常规动作”。
据相关数据显示,通过视频网站观看综艺节目的用户,以18-24岁的女性受众群为主。腾讯视频也注意到了这一市场特质,围绕着这一目标受众群打造内容产品。“这一代人有个性、爱分享,形成了各自的圈层文化。”在邱越看来,“对于综艺内容今后的发展,片面追求全民爆款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我们应该深耕垂直市场,针对不同圈层的受众打造精品综艺”。
网综市场需要一个养成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灵活的生产机制和更具特色的团队构成会让视频平台的前进步伐更快一些。腾讯视频开放多种合作,令整个团队与生产机制的顶层设计服务于优质内容的生产。“我们重视自由选择的过程,综合考察自有团队和合作团队,选择跟合适的人与方式来制作更多的好节目。”
什么样的节目能够打上“腾讯视频”标签呢?在邱越眼中,“网感”是不可或缺的。关于“网感”,邱越认为,“网感”既是网综的重要标签之一,也会成为它的“发动机”。而“网感”最重要的一点是站在用户角度思考用户的需求,引发目标受众的情感共鸣。
《明日之子》发力“直播”,和网友互动更直接。
最鲜活的一个尝试是“直播”。“网综在直播方面有先天优势,最容易解决节目时长和直播信息量等问题,和网友的互动也更直接。”腾讯视频推出的音乐类选秀节目《明日之子》,在“直播”上发力,令其成为较之其他同类型节目最大的不同。“我们是一个比赛,而比赛必须通过直播的方式进行才更真实,同时也能更快速地接收到用户的反馈。”
“‘网感’与品质并不矛盾。在生产与传播网综时,我们注重提升节目的‘网感’,同时力求为用户带来优质内容,二者的良性融合是腾讯视频的着眼点。”邱越说。
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综的发展历程与用户认知的丰富历程近乎同步。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可以看《明日之子》,注重于文化和情感体验的人可以看《见字如面》,具有冒险精神、喜欢新鲜体验的人可以看《我们的侣行》……“差异化节目的布局是对不同类型用户的尊重。”
《我们的侣行》节目主创张昕宇、梁红。
对于目前充斥在行业内的诸种问题,邱越表示腾讯视频也有自己的一套审核体系。“腾讯视频内部设有自审自查机制,可以有效管控内容风险。在选择节目时,我们看重内容的差异化,也看重制作团队的素质与默契,尽量避免在内容环节出现可能存在的纰漏。”
上半年,从实际传播状况来看,除了几档大型季播电视综艺的拉动外,自制内容对平台的推动效果也十分显著。邱越认为,做好自制内容更有益于塑造平台的品牌价值。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腾讯视频自制节目的“综N代”效应逐步崭露头角,市场表现也不俗。2017年腾讯视频的全新网综IP也令人瞩目。如今年主推的偶像养成节目《明日之子》,单期最高播放量达3.4亿,总播放量突破22亿,节目中选手毛不易的一首单曲《消愁》总播放量突破6000万。
音乐类节目、脱口秀乃至户外真人秀是当前整个网综生产领域较为集中的品类,但邱越认为,专注化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仍有探索和上升空间。6月在上海举办的“2017年腾讯视频综艺+音乐推介会”上,发布了《超级大事发声》《Young榜》两档音乐节目,“它们是基于平台优势的探索成果,例如《Young榜》会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驱动,聚合在流行、影视、嘻哈、电音、游戏各垂直文化领域的音乐视频榜单。”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在文化的、垂直的网综类型上做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去年年末上线腾讯视频的《见字如面》,12期总点击量达1.7亿,单期最高点击量超过4800万;在腾讯视频下半年的节目规划中,第二季《见字如面》也即将推出,周迅、张丰毅、佟大为等艺人已参与录制。包括《见字如面》在内的文化节目受到广泛关注,也为腾讯视频在网综领域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见字如面》为腾讯视频在网综领域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第一季《见字如面》的受众构成中29岁以下的用户占比75%,在总导演关文正看来,“这个当时看上去‘生僻’的节目,在腾讯视频的影响力和平台推广下走入了年轻观众的内心”。文化类综艺为腾讯视频提升了品牌价值,腾讯视频又给文化类综艺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甚至反哺电视端,形成良好的互动。
“文化类综艺的热播实际上也是综艺市场呼唤优质内容、差异化题材的现实要求,更是广大受众希望从综艺中汲取更多知识性、思考性内容的切实需求。这一条路,腾讯视频也将坚持继续走下去。”邱越在采访最后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