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DJ00123987)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来源:每晚一卷书
(ID: JYXZ89896)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
洞见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
转眼间,春节假期结束了。
刚复工,许多人都抱怨假期太短,一点也不想上班。
内心哀怨不已,工作根本无法进入状态,事情越积越多。
最后只能陷入“越不想工作,效率就越低”的恶性循环之中。
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给出建议:
“养成好的习惯,人的效能才能得到提高。”
春节返工后,如果你正为工作而感到痛苦,不妨看看这本经典神作。
养成书中这七个习惯,用最好的工作状态,开启全新的一年。
习惯一:积极主动
作者史蒂芬·柯维在书中讲过一个故事。
在担任公司顾问时,柯维遇到了一位刚毕业的实习生。
实习生做事很主动,别人不愿意做的,他主动要求做;
别人只做分内之事,他却经常为旁人出谋划策。
但受限于能力、经验,最后他要么把事办砸了,要么被同事嫌弃多管闲事。
实习期满后,根据员工反馈,总经理决定裁掉他。
柯维知道后,却力排众议,给他转正。
没想到才过两年,那位实习生就做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
在一次酒局上,总经理谈及此事,直言柯维眼光毒辣。
柯维解释道:“我的评判标准不一样,相比于把事做好,我更看重主动做事。”
实习生能够取得成功,正是源于他积极的心态。
像他这样主动做事,能获得更多的锻炼,自然就能飞快成长。
可现实情况是,有太多人习惯于被动听命。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
却不知,主动做事,就是在跟别人争抢成长的机会。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添彩。
正如史蒂芬·柯维所言:
成功在于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听命。
新的一年,请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心态。
不退缩,不苟且,升职加薪也会主动找上你。
习惯二:以终为始
看过一张图。
一个包工队,拿到了一个图纸,上面画着一口井。
领头人觉得这事简单,便立马答应了下来,直接开始施工。
直到工程结束,交差时才发现,客户想要的原来是一个烟囱。
所谓以终为始,就是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
身边有一位自媒体朋友,刚开始写作时,她竭心尽力撰写优质文章,传递正能量。
凭着这股劲头,一年内她吸引了好几万读者。
可后来她发现,胡乱写些八卦娱乐,文章数据反而更好。
于是,她不再追求文章质量,流量怎么高怎么写。
结果不到一个月,读者纷纷取关,评论区更是一片骂声:
“烂文章、没营养、没价值、地摊文……”
无奈之下,她向我请教。
我翻到了她最初的文章,再将其与她近期的文章对比。
她这才恍然大悟:为了追求高流量,自己早已背离了写作初衷。
之后,她便给自己立下了规矩,只写深度有价值的内容,不追风写八卦。
没想到,数据不降反升,有很多读者都说被她的文章影响了。
英国有句经典谚语:
一艘没有目标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工作也是如此,一旦丢失了目标,所有的忙碌都会成为无用功。
复工第一天,工作千头万绪,困难重重。
但只要你锁定目标,工作主线就会清晰起来。
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在行动上心无旁骛,奋力朝它靠拢。
如此,哪怕波折再多,你也能不偏不倚,最终抵达目的地。
习惯三:要事第一
参加了大大小小的会议,兜兜转转半天,什么事都没做。
就这样,我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耗费在数不清的琐事之中。
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累到精疲力竭,工作成绩却寥寥无几。
史蒂芬·柯维曾说,
要事第一,千万别让琐事牵着鼻子走。
他根据“要事第一”原则,制定出一个“四象限法则”。
所谓“四象限法则”,就是每天将手中事件分成四种。
当务之急就是解决最重要,最紧急的事项。
其余的事,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都可以适当往后顺延,用碎片时间处理。
新的一年,养成要事第一的工作习惯。
分清主次,聚焦重点,自然就可以稳而不乱,事半功倍。
习惯四:双赢思维
1972年,史蒂芬·柯维受邀帮助一家濒临破产的老牌企业进行改革。
他只花费一个小时,便制定了改革计划书。
企业高管纷纷不满,觉得他在敷衍了事。
结果不到半年,公司就开始扭亏转盈。
原来,这家企业此前太过压榨员工薪资,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
他了解后,只拟定了一份员工激励计划,大大提高工人薪资。
员工越干越有热情,企业自然起死回生。
书中写道,
双赢,才是一切工作的宗旨。
所谓双赢,就是指两个人之间合作,一定要双方都能获得价值。
如果只顾满足一己之利,侵犯对方的利益,注定会闹得不欢而散。
《论语·雍也》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新一年的工作中,我们不妨转变思维,以双赢为出发点。
多多照顾到别人的需求,别人肯定也乐意来成全你的要求。
彼此间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就能轻松实现互利共赢。
习惯五:知彼解己
《孙子兵法》中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想要战胜敌人,就先得了解对方的情况。
同样,工作中与人沟通、合作也是如此。
足够了解对方后,你才能对症下药,把事做成。
在书中,史蒂芬·柯维讲过一个案例。
有位父亲曾向他抱怨,自己的儿子很不听话。
自己苦口婆心教育半天,结果儿子却毫不理解,无动于衷。
以至于这位父亲常常被气得头昏脑胀。
柯维听罢,直言道:“如果想让你儿子听你说话,那你就要先听他说话。
只有足够了解他,你才能有效沟通。”
没想到,这位父亲却信誓旦旦道:“没必要,我是过来人,很了解他的状况。”
柯维只好无奈地摇摇头,结束了谈话。
其实像这位父亲一样的行为,在工作中时有发生。
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需求,便推销自己的业务;
有的人不顾他人的认知,就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
却不知,总用自己的想法揣度他人,哪怕是一片好心,对方也会心生不悦,毫不领情。
书中说,
知彼解己,才是最有效的沟通原则。
节后上班,面对需要讨论、沟通的工作。
学会克制自己的表达欲,耐心听取别人的观点,知晓对方的脾性。
当你能够知己知彼,精准有效地沟通,工作自然就会变得轻松简单。
习惯六:统合综效
什么是统合综效?
史蒂芬·柯维用了一个故事来回答。
纽约有一家创业公司,为了提升品牌形象,创始人召集高管,一起商讨公司宣言。
然而会议进行得非常不顺。
公司创始人认为,宣言中要点明公司的业务;
副总表示,要宣传公司的工作态度;
人力总监更倾向推广公司文化。